程洪恩 李 輝
(泰山護理職業學院)
在護理專業中,內科護理學是支撐其主要專業理論的科目,基礎知識系統龐雜,涉及范圍較廣,承擔著對護理專業學生進行醫學教學的重要作用,其為學生提供的先進的理論知識,以及對病因、臨床表現的科學分析,能讓學生快速提高自身的專業能力。內科護理是一項較為細致、繁雜的工作,對護理人員要求很高,既要具備扎實的專業功底,還要有細心觀察問題、快速歸納、找出問題根源的能力。在傳統的內科護理課堂教學模式中,大多以教師為中心,注重書本中的理論知識,或者僅僅由教師將實踐過程展示給學生看,這樣的課堂,學生參與度很低,即使理論知識掌握牢固,也無法很快適應該崗位的具體工作要求,忽略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創造能力的培養,使學生的綜合專業水平大打折扣。在新時代的倡導下,高職內科護理課堂教學在尋找自身創新的新視角——以工作過程為導向的教學模式,此種教學模式立足于具體工作中的實踐需求,以護理工作中遇到的狀況和問題為基礎理論知識來源,并以實踐應用為教學載體,讓學生在完成一個個工作任務的過程中不斷地思考問題,尋求解決方式,并進行自我總結,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創新能力,以工作過程為導向的教學模式的先進性在于其實踐性,而且針對性較強,著力于培養學生在具體工作中解決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
以A 高職學校為例,其教材版本為人衛版內科護理學及成人護理學,簡單探討以工作過程為導向的教學模式在高職內科護理中的運用。
研究對象為A 高職學校2012 級護理專業1 班和2 班的學生,兩班學生都是通過全國統一高考錄取的,基礎水平并無太大差異。通過隨機抽樣的方式,分成創新班和保守班兩個班級,兩班全部是女生,創新班年齡為20~22 周歲,平均年齡為21.2 歲,保守班年齡在20~22 周歲之間,平均年齡為21.5 周歲,其中,在創新班實行以工作過程為導向的教學模式,保守班依然采取以往以教授書本基礎知識為內容的傳統教學模式。兩班教材均為人衛版內科護理學及成人護理學,其余教學因素,如教學環境、代課教師、資料等全部相同。
傳統的教學模式認識到理論與實踐有同等重要的作用,但在實際教學中,往往將理論知識教學與實踐分開,這樣就會導致理論與實踐的脫節,或者在運用理論知識時十分笨拙,而且也凸顯不出高職護理教育的主要特點,護理本科教育的主要方向是把學生培養成研究能力強的護理人才。這體現在教學中,就是以學科知識內容來安排課程,主要解決的是“是什么”和“為什么”的問題,而中職護理教育的主要方向是培養服務型護理人才,在教學中則呈現為基于經驗培養的技能學習,主要解決的是“做什么”和“怎么做”的問題,高職護理教育與他們相比有多方面的差異,其教育的主要方向是培養具備較高策略技能的護理人才,既要知道“為什么”,還要知道“怎么做”,即高職護理教育要建立以工作過程為導向的“理論實踐一體化”的教學模式。A 高職學校為順應高職教育改革的步伐,在對內科護理進行課程開發時,嚴格根據實踐操作步驟來組織教學內容,凸顯高職護理專業教育的科學性和針對性。
“理論與實踐一體化”的教學模式,要嚴格按照內科住院病人護理工作過程的實踐操作來安排課堂教學。在課堂上,要選擇教育價值高的案例,以實際的臨床護理工作程序為步驟組織教學內容,先讓學生回答“這個是什么病?”“病因是什么?”“如何治療?”等問題,之后在教師引導、學生共同探討后,學生就基本掌握了此疾病的概念性知識、病理、發病機制等,然后根據實際的護理工作安排學生進行模擬。
教學方法是根據具體的教學內容來選取的,針對內科護理學科以及內科護理學及成人護理學教材,大致可以選取講授法、病例教學法、情景教學法、體驗學習教學法、項目教學法等,其中,病例教學法在內科護理教學中使用最為廣泛,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教學內容呈現方式,但要注意,選取的病例要有較強的典型性和可操作性。
護理專業本身就是一種對實踐操作需求較大的專業類型,其中的內科護理更是內容龐雜,更需要“理論實踐一體化”的教學模式作支撐。以工作過程為導向的教學模式是新時期課程開發的重要內容,致力于增強學生理論與實踐相互轉化能力,正是目前社會所崇奉的人才理念。
[1]丁琦,汪德宏.基于工作過程的高職課程教學模式探討[J].職教論壇,2010(02).
[2]林萍,張麗華,麻淑君.反思性創新教育在康復護理實踐教學中的應用[J].護理學雜志,2008(05).
[3]馮艷.示錯法在護理學基礎實驗教學中的應用[J].衛生職業教育,20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