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建 鮑紅艷
(吉林省長春市第二中等專業學校)
英語作為中專學校的必修課程,對于學生的日后發展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如何在學生英語學習中灌輸跨文化交際的意識,是每一個中專英語教師需要思索的問題。本文就從三個方面予以解答。
單詞是構成英語的基本元素,也是老師課堂上傳授的重點。然而很多老師在教學過程中僅僅重視對讀音與拼寫的講解,都不再深挖其背后的文化意義,這是遠遠不夠的。單詞作為語言的載體,背后所承載的是一個國家的文化內涵。同樣一個單詞,其本意相同,然而其文化意義也許截然不同,如果學生在使用這一單詞時僅僅知道本意,而不清楚其文化意義,必然會造成沖突與誤會。就以單詞dragon 而言,其漢語本意為龍。然而同樣作為龍,其文化意義在中英文中卻極為不同,中國文化中龍為至尊之物,代表著尊嚴與權威;而在英語文化中龍則代表著罪惡。基于此,老師在講授單詞時,一定要注重文化意義的講解,尤其要注重那些與漢語詞匯在本意上相近,然而文化意義上卻迥然不同的詞匯的講解。這樣的比較講解法,能夠有效地培養起學生跨文化交際的意識。
隨著社會科技的日益進步,多媒體技術越來越廣泛地應用到了教學過程之中,中專英語的教學也是如此。影視教學作為多媒體教學的一種表現形式,在英語教學中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普通課本大都內容陳舊,且偏向書面化、規范化,易于傳授知識,卻不利于介紹文化。而歐美影視作品則大為不同,它們具有時代性和靈活性,能夠有效地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樣一個詞匯、一個短語在課本的意識極為生硬,而一旦放到影視作品中的具體環境中,從主人公的口中說出來,便極為生動。此外,影視作品能夠通過光與影的變化展示出歐美國家的生活場景、文化風俗等,這也是課本無法做到的。
英語教學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學生日后能夠自如地使用英語進行交流。不過現在的中專英語課堂,過于重視知識的講解,忽略了英語作為語言的交流意義。場景教學法就是為了矯正這種不良趨勢而逐漸發展起來的教學方法。老師可以設置一個特定場景,比如醫院、地鐵等,然后讓學生分別飾演不同的角色,并將西方文化在這些場合中不同于中國文化之處傳達給學生,鼓勵他們在表演的過程中展現出來,這樣便能做到中西文化的對比與交流,生動有趣。老師通過場景教學法不僅可以活躍課堂氣氛,提升學生口語能力,還能將英語文化的細節融入其中,加深學生對異質文化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