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曉靜
(甘肅省平涼市工業中專)
音樂作為一種藝術,是有生命和情感的,它可以作為學生的“第二語言”,教師基于中專生的特點,結合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要求和興趣,以音樂教學引導學生的職業發展方向,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并在音樂創作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團結協作能力和審美鑒賞能力。
(1)培養目標:中專音樂教育不是為了讓學生成為音樂家,而是通過對音樂基礎知識的學習,傳授給他們學習方法,灌輸一些基礎的價值觀,豐富其感性經驗和審美認知,為其以后的發展奠定基礎。(2)判斷標準:中專音樂教育的關鍵不是看學生的歌唱技巧有多高超,或能否創造出優秀的作曲,而是通過學生對音樂的學習,來找出其不足,窺探其想象能力和審美能力、對音樂學習的熱情和潛力。(3)牽引性:音樂教育綜合培養學生的德、智、體、美,鍛煉其表達能力、感悟能力、創新能力、觀察能力等,它可以將自信、快樂、健康灌輸到學生的綜合能力中,為其后續的學習和生活素質教育打好基礎。
給中專生開展音樂教育是為了讓音樂成為開啟學生思想、情感、能力寶庫的鑰匙,是以學生自覺、自愿、自發為基礎的,因此培養中專生對音樂的興趣,能為其職業規劃奠定基礎。中專生年齡小,心智和性格都還不夠成熟,就要面臨社會殘酷的就業壓力,大部分中專生選取音樂學習主要是出于興趣,面對未來的職業規劃,他們容易感到迷茫和沮喪,而中專音樂課教學,可以系統地傳授給學生基本的理論知識,讓學生學會基礎的音樂鑒賞、作曲方法和歌唱技巧,可以幫助學生實現由興趣到職業的完美轉變。
從腦生理功能開發來看,大腦左半球是記憶、語言、計算、書寫、邏輯推理等智力活動的控制中樞,右半球是視覺、知覺、身體協調、情感等神經心理功能的控制中樞。中專教師通過音樂教學,可以豐富學生的認知經驗積累,充分開發學生的各項智力水平,凈化其心靈,提高其綜合素質,培養其積極、樂觀、開朗、上進的優秀品質,提高其社會適應能力。
造成學生就業困難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學校專業的開設不切合市場需求,很多學校為了迎合家長的“高薪”心理,設置了很多如法律專業、醫學護理專業等專業,而對于像繪畫、音樂這類的“高投入、實用性低”的專業,一般家長都不建議自己孩子選取,加強中專音樂課教學,可以讓學生實現“學有所長,學有所用”,既服務于社會,又實現自身的人生價值。
中專音樂教師進行音樂教學時要盡量站在學生的視覺和角度思考,用他們喜聞樂見的音樂表現形式、演唱方法等來激發其學習興趣,實現“寓教于玩”,讓學生在掌握專業知識的基礎上,更愿意自主、自發、自愿地進行音樂學習,使其成為終身學習的對象。
中專音樂教育的重心不只是技能的傳授,而且還要開發學生的想象創造能力。依據中專生的心理特點和學習需求,教師在組織音樂教學時,應該盡可能地少設框架、模式或要求,讓學生盡量在無拘無束、相對自由的氛圍下表演和創作,讓學生的音樂完全成為其自由想象、主觀情緒的反應結果,多鼓勵、少要求,開發學生敢想、敢表達的創造能力和追求新奇特意的冒險精神和求異精神,讓學生的個性和身心發展順應自然天性。
音樂創作活動和音樂的表達形式往往可以體現創造者對人、事、物的主觀判斷和認同。因此,音樂教育的實質是為教師引領學生人格發展和價值判斷形成,提供得天獨厚的平臺。教師在組織音樂創作的過程中不僅要讓音樂體現學生的身心感受,還應該注意傳達積極、樂觀的正面能量,比如熱愛生活、關愛環境、保護弱小、助人為樂等,讓藝術的熏陶完善學生人格,使其健康快樂地成長。
綜上所述,音樂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對于提高中專生的審美能力,豐富其日常學習生活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如何在以人為本觀念的引導下,充分尊重學生個性,建構高效的音樂教學課堂,是每一位“音樂教育人”都應該努力追尋的目標。
[1]何衛.論新時期高師音樂課教學在人才培養中的價值定位[J].隴東學院學報,2012,23(3):121-123.
[2]梅峰.如何打造聲樂課堂教學的實效性[J].試題與研究:教學論壇,2012,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