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 軍
(湖北省松滋市實驗小學)
傳統的課程正在悄然“變臉”,當下的課堂也日益深度“轉向”。教育的新常態,迫切需要教師以校本研修為載體,切實提升課程理解力,切實提高課程執行力,切實提速課程反思力,切實提效課程開發力、創新力和前瞻力。
那么,信息技術學科,如何卷入校本研修?校本研修如何接地氣?松滋市實驗小學信息技術學科教師以“微課題”為依托,探索校本教研。
我們以學校教科室為領頭雁,以信息學科教師群體為核心,成立了信息中心。形成了基于學科、超越學科的“校本”的研修格局。
我們的研修共同體,既有學校領導,也有普通教師;既有技術高手,也有學科新兵。在團隊中,他們的唯一相似之處,就是關注信息技術學科,渴望專業成長,彼此之間通過實踐、交互、協商、合作等活動,在共同探討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構筑起精簡、扁平、彈性、善于學習、不斷自我創造、自主管理的學習型組織。
我們以網絡架構為平臺,以服務校本研修為核心,自發組建了QQ群、博客群、微信群等微平臺。研修的階段性要求,通過微平臺發布;研修的相關資料,通過微平臺上傳,成員學期初上交研修計劃,學期中展示研修過程,學期末上交研修成果。同時,網上“曬”研修、網下“賽”研修,線上線下互聯,網內網外互通,通過他組織的推動,促進自組織的誕生,推動了教師資源性學習、情景性學習、交互式學習。
我們以觀課、議課為著力點,致力于讓所有教師都開放教室,互相觀摩教學,直面現有問題,相互坦誠批評,共同商議辦法,謀求教學創新,實現共同成長。每學年,共同體舉行一次以“聚焦課堂、聚焦教師、聚焦學生”為主題的課堂教學競賽及說課競賽,隨后進行信息交流會、成果發布會、論文報告會等系列活動。課堂教學競賽及說課競賽選手上報課例前,先確定教學研討的主題上報共同體,隨后在研修群中進行說課,其他教師集體備課。上課后,教師在活動中聚焦課例,進行搜尋式、對比式、診斷式的觀課議課。通過交流心得來相互學習;在研討中,以“不凝練”“不歸納”作為鐵的原則來主持研討會,實現不受高談闊論者與品頭論足者支配的民主型探討,進而形成“教師備課—問題說課—集體討論—上課觀課—議課反思—專家引領—行為跟進”的“活動式、合作式、反思式”有效觀課議課模式。
學者們認為,教師一方面應是“技術熟練者”,一方面應是以經驗反思為基礎,面向兒童創造有價值的某種經驗的“反思性實踐家”。要成為“反思性實踐家”,就必須始終秉承問題就是課題,反思就是研究的理念,借助“反思”與“審察”兩種實踐性思考,實現著問題解決過程中理論與實踐的相互作用。我們以教學問題為出發點,全力加強小步子推進、小環節切入的小問題研究;源于實踐、服務實踐、在實踐中研究、注重實用的實踐研究;貼近生活、貼近教師、貼近工作實際的“草根”研究,特別加強真實、微小、成型、實際、短期、深度的小問題研究。研修共同體根據“問題診斷申請單”,組織“集體會診”,預約“專家門診”,通過“問題診斷”的方式對教師予以指導和幫助,構建“問題”—“自我經驗挖掘”—“同伴經驗互動”—“外來經驗映照”—“對原有經驗進一步改造和提升”研修模式,促進教師在“同伴互助”獲得成長,在面對真問題、開展真研究、獲得真發展的行動研究中獲得真成長。
通過建設開放、共享、互動的網絡研修平臺,處理好“自主學習”與“規范學習”,“個體學習”與“集體學習”等關系,通過“他組織”促進“自組織”建設,體驗到職業生命的快樂和幸福,享受著研究狀態的教育生活,走出一條內源性的自主生長的校本研修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