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云富 王憲紅 張玉泉(瓊州學院體育學院 海南 三亞 572022)
在城市中,社區體育設置在街道辦事處的轄區內,是以基層社區為單位,以全體社區成員為主要對象,以社區自然環境和體育設施為物質基礎,以滿足社區成員的體育需求增進社區成員的身心健康為主要目的,就地就近開展的區域性社會體育活動。社區體育的形成與發展與社會發展息息相關,它可以看做是體育社會化的產物,同時構成現代城鎮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是社會發展的潮流與趨勢。在社區體育的基礎上,城市內形成了特色鮮明的社區體育服務體系。社區體育服務體系是指針對社區居民不同的體育價值取向,通過政府的大力支持,各種社會機構、社會團體、以及志愿者的服務,最終形成的一個層次分明,種類多樣的整體組織結構,社會體育服務具有社會福利和公益性,同時社區體育將以服務為主要方式,滿足居民不斷增長的體育需求,使得社區服務逐步向基層延伸,為社區體育組織的產生創造良好的條件,使社區體育服務體系得到不斷發展。社區體育服務體系的從社會服務的角度大體上分為兩個層次:一是生活社區的體育服務,二是城市社區的體育服務。我國《體育法》第四條明確規定,縣級以上地方各級人民政府、體育行政部門或者本級人民政府授權的機構主管本行政區域內的體育工作。《全民健身計劃綱》要也明確指出,積極發展社區體育,街道辦事處要加強對體育工作的組織,發揮居民委員會和基層體育組織的作用。除此之外,體育行政部門要給予支持和指導。
社區是社會的基本單元,是我國最底層的管理基層,也是社會服務管理的突破口和著力點。由于我國人口基數較大,社區建設起步較晚,加上城市化發展迅速,人口規模不斷加大,導致社區劃分問題突出。社區的定義與劃分至今尚未得出權威結論。如社區是指居民所在的住宅小區還是指其所在的街道管轄范圍而劃分的行政區,以及誰來管如何管,以及人口規模布局等,這些問題造成社區管理缺乏針對性和明確性。正是這種概念上的不明確,導致目前海南省社區管理機制不健全。因而對社區體育而言,也就失去了推進社區體育管理的體制支持。
街道辦事處作為政府的派出機構,承擔著政府工作職能。政府色彩濃厚,導致其應弱化了應承擔的大量的社會管理和服務職能。如把社區建設簡單地混同于基層政權建設,勢必造成街道體制與社區體制在性質和功能上難以接軌。表現在社區體育方面,就會存在“兩張皮”現象。
目前,海南各地區社區體育的管理主要由社區體協等體育組織承擔,而大量經常性的體育活動則主要由晨、晚練點等群眾性社區體育組織來完成。由于街道、社區體協受到人力、財力等客觀因素的制約,尚未與數量眾多的轄區單位、企業、社區自發性體育組織建立正常的工作聯系與溝通,造成正式的社區體育組織與民間自發性體育組織在管理等方面的脫節,從而在一定程度上使社區體育處于一種無序狀態。
目前海南島各城市社區工作,主要偏重于對城市的經濟發展、市政管理等硬件的管理,而對社區體育的設施建設和文化教育、文明健康生活方式的宣傳和倡導等以人為中心的軟件建設和管理明顯不足。機構設置、人員配置、經費來源、設施建設和維護等與其承擔的大量工作極不適應。盡管一些地方成立了以街道辦事處為依托的社區體協,但大多數街道辦事處工作職責中并沒有明確提出開展體育活動方面的要求。街道辦事處抓體育工作沒有明確的法律法規依據,導致社區體育處于一種可抓可不抓的地位,社區體育發展過程中遇到的人力、物力和財力等方面問題難以得到解決。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氣候的變化,每年有大量的流動人口涌入海南省內,一方面為城市的建設和發展注入了新鮮的活力,推動了城市的現代化進程,同時也給社區體育管理工作帶來了難題。一是大多數流動人口來自農村,文化素質較低,缺乏體育鍛煉知識,缺乏參加社區體育活動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二是這部分人生活、工作不固定,常常游離于單位、社區體育活動之外;三是一部分企業和單位往往只重視經濟效益,職工工作時間長,勞動強度大。即使在有限的休息時間也不可能積極參加社區組織的體育活動。人口的不穩定性給社區體育活動管理增加了難度。
體育服務體系的責任主體—政府,是否責任到位的問題,即政府是否能夠真正承擔其在體育服務體系建設與完善中應當承擔的配置公共體育資源、科學決策等宏觀管理責任。大制度的有效供給,即通過制定和調整各種公共政策法律法規,保障體育公共服務,積極探索制定體育事業發展條例、公益性體育事業捐贈管理辦法、公共體育設施保護條例、體育公共服務與管理辦法等專項法規,培育和規范體育服務和體育市場,為建立和完善體育公共服務體系提供必要的法律保障。
以“親民、便民、利民、惠民”為原則,注重實用性,實效性和科學性,突出多功能、多元化社區體育健身場地建設的布局,社區體育努力打造成市民進行健身鍛煉、增強體魄、豐富生活、享受體育公共服務的場所。體育場地建設必須以社區為重點,與海南省城市建設發展規劃、各區縣社區體育健身場地建設、社區文化建設及新建居民小區的配套建設同步進行。那些大眾喜聞樂見的全民健身項目的布局,要盡量貼近社區及居民生活小區,從而為居民就近從事體育健身活動提供方便,以滿足人民群眾多元化健身需求,形成健全、豐富、服務優質的體系。
一般而言,政府部門比較適合提供同質性比較高的體育公共服務,而第三部門在適應異質性體育需求方面則具有較大優勢。比如大眾健身,大部分市民的需求是比較接近的或同質的。但也有一些市民由于其收入水平、社會地位、文化背景的不同而具有比較特殊的體育健身需求,而第三部門則能較好地滿足少數市民的這種異質性體育健身需求,所以政府要大力發展第三部門,特別是在政府體育公共服務總量供給不足、服務供給形式和內容都比較單一的現階段。發動社會力量采取政府資助,將部分體育公共服務委托給非營利體育組織,拓展公共服務供給渠道,增加體育公共服務的供給。同時還應建立社區體育公共服務績效評估體系,溫家寶總理在加強政府自身建設推進政府管理創新電視電話會議上強調,要建立問責制度,開展績效評估,績效評估是引導政府及其工作人員樹立正確導向,盡職盡責做好各項工作的一項重要制度,也是實行行政問責制的前提和基礎。因此構建體育公共服務績效評估體系,是規范政府體育公共服務的運作方式,是提高政府體育公共服務效率的有效途徑。
總之,隨著我國社會經濟和現代旅游產業的不斷向前推進,海南省因氣候地理條件的原因,城市社區城市化水平必將越來越高,更多的人口將不斷涌入社區,社區也必將成為廣大居民生活、娛樂和休閑的中心 建立和完善社區體育服務體系,不斷滿足廣大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體育健身需求,既是社區本身發展的需要、體育事業發展的需要,也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
[1]孔祥.城市社區體育公共服務體系建設的供給主體及實現路徑[J].體育與科學,2011,(04).
[2]邵國華.社區體育多元化服務體系研究述評[J].體育科技文獻通報,20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