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玉蔣麗華(.首都體育學院研究生部 北京 0008;.北京朝陽區張家店小學 北京 0003)
隨著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的生活條件、生活方式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不僅人們的物質條件有所改善和提高,而且大家對健康的生活質量和品質也有著極大的渴望和需求。近年來隨著全民健身運動在我國不斷升溫,健身武術在高校的開展,對全民健身體系的建立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高等院校是培養和造就適應社會發展、推動社會進步的高素質人才的搖籃,又是年輕人聚集的大本營,而大學生是未來中國改革、發展和進步的中堅力量。健身武術作為一種融休閑、娛樂及健身于一體的項目,引用并應用到我國當前高校體育的教學中,成為現在高校體育院系大學生對健身武術追求學習的必然要求。同樣,對體育院系大學生今后從事健身武術的就業觀念能夠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作為綜合類及師范類體育學院(系),學生在校學習時不僅僅可以學習到體育專業方面的知識,更能根據各自特點選擇學習有益于自身的各方面的知識,這對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培養一專多能型人才是非常有益的。豐富的多樣的學科、百花齊放的講座相對于體育院校對促進學生的全面成長方面起到了不小的促進作用。
近年來,隨著我國高校的不斷擴招、大學生就業形勢嚴峻,這對我國綜合類及師范類體育學院(系)的招生、畢業生就業與學院(系)的發展等方面都會帶來一定的影響,因此我國綜合類及師范類體育學院(系)應結合社會對體育人才的需求,新增一些新型專業(或方向),來拓寬學生的就業渠道。對此本文以利用綜合類及師范類體育學院(系)的優勢條件,充分發揮綜合類及師范類體育學院(系)在健身武術人才培養中的作用,提出了綜合類及師范類體育學院(系)培養健身武術人才的基本構想。盡管一些綜合類及師范類體育學院(系)目前已經開設了傳統養生方向,但是針對如何更好地培養健身武術人才這一問題上,還需要長時間的探索與創新。我國綜合類及師范類體育學院(系)培養健身武術人才一定要發揮自身的優勢,構建人才教育培養模式,更要接納新的教學思想理念,注重和提高學生的人文素質修養,加強教學理論和教學實踐的相互融合,創辦出屬于自己院(系)本身的教育主題和特色,以更好地去適應社會市場的人才培養使用需求。
高校開設健身武術課程適應現代教育發展的需要,符合高校體育課程改革的發展趨勢,也符合大學生的體育價值觀。因此,高校開展健身武術是有必要的。國務院頒布的,《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提出:“高等學校培養的專門人才要適應經濟、科技和社會發展的要求”,明確指出社會的需求是社會培養的方向。1998年年底教育部頒布了“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提出整體推進素質教育,全面提高國民素質和民族創新能力。2000年,初步形成現代化基礎教育課程框架和標準,改革教育內容和教學方法,推行新的評價制度、開展教師培訓、啟動新課程的實驗。盡管體育教育領域內,教育思想產生了明顯的變化,但在一定程度上還受到傳統思想的影響。現實中體育專業課程的教育中存在的問題是:教學思想上忽視學生主體發展的需要,只考慮社會發展的需要,不考慮學生主體發展的需要。教學內容強調大而統一,卻忽視了學生的主體性,教學方法過分突出模式化。現代教育理念對專業體育課程教學中的影響概括起來有以下幾個方面:一、在整個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是教學的主導,學生是教學的主體,任課教師應充分發揮自身的主導作用,讓自身設計的教學內容面向全體學生,讓全體學生都能參與其中,以發揮它們自身主體作用。二、教學過程中,合作是培養人,團隊協作的能力,當今社會是合作學習的年代,怎樣使學生學會能夠在一起積極主動的合作是現代教育理念的重要體現。三、學生之間的差異是真實的、存在的、客觀的。尊重差異的前提是要承認差異的存在和學會區別對待差異,最終發揮學生自身的主體作用。四、素質教育認為,傳統的統一考試對基礎差的學生比較殘酷,他們在這樣的考試中總是得低分,他們因此會產生自卑感,喪失自信心。成功體驗可使人產生良好的心理體驗,增強人的自信心、自尊心和進一步學習的動力。
武術本身具有悠久的文化歷史背景,健身武術作為其中的一個分支,它很早就在各民族人民中廣泛流行。為了滿足廣大人民群眾參與體育鍛煉健身的需求。近年來體育界和全國有識之士,在經過理論上的探究和實踐中的摸索、總結后達成的共識。依據學校體育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的“運動技能”、“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等領域目標,表明健身武術在高校開展符合《課標》理念。這項法規的出臺也表明了政府非常重視和支持健身武術在普通高等學校的開展,使得各個省市普通高校開設健身武術課程得到政策和法規上的依據。近幾年各個師范大學體育院(系)都設置了和健身專業方向相近的社會體育專業。由于師資問題,建議這些高校選擇和聘請一些優秀的畢業生來充實師資隊伍;此外,學校也可以定期選派一些優秀老師到國家體育總局進行健身武術持證培訓或者到一些健身活動開展較好的學校去參觀學習。并且,各大高校所在地區健身、養生行業中具備高超武術健身技能的專業人員,學校可以聘請這些人員作為教學的指導人員,來師資問題。在經費方面的問題,可以通過組織各種健身武術技能比賽、社會組織聯合辦學的形式爭取企業和社會的援助來解決;而社會和家長的態度和學生對于健身武術的了解不足的問題,可以通過加大對其宣傳來解決;場地不足方面,有條件的學校可以加大體育經費投入修建場地,沒有條件的學校可以充分利用校內和校園周邊自然地理環境來解決。
從我國高校培養人才培養角度來看,學校體育專業應立足于學校,面向社會,以“健康第一”為宗旨,培養體育院(系)大學生正確就業路徑,才能夠促使體育院(系)大學生進入社會后,繼續保持對運動事業的熱愛和執著。而健身武術在普通高校的開展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它不僅能使學生強身健體,使學生學會做人,更能豐富學校體育課程資源,彌補傳統體育教學項目的不足。21世紀來臨,學校體育教育也正在發生著劃時代變遷。因此,高校教育的發展,特別是高校體育專業的開設更應該符合社會發展的市場空缺與需求。
[1]馬廣衛,余曦.戶外運動訓練在高校體育教學中的實施探討[J].中南林業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05.
[2]汪曉琳,王健.現代教育理念與主體性體育教學[J].四川體育科學,2003,01.
[3]滕修林.淺談健身文化[J].科技信息(學術研究),20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