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忠 (合肥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安徽 合肥 230041)
近年來,每逢兩會期間都會提到城市交通問題,雖然道路在不斷拓寬,但市人大代表們仍感到馬路上十分擁擠,且經常遇到交通堵塞,尤其是上班高峰期間。反思這幾年城市規劃與建設,深感綠色交通特別是公共自行車交通規劃理念的缺失。
公共自行車最早緣起于荷蘭阿姆斯特丹,即20世紀60年代著名的“白色自行車計劃”[1];此后,技術和運作逐步成熟,實踐范圍不斷擴大。公共自行車的推出旨在倡導綠色低碳出行,契合了許多城市希望減少小汽車使用、緩解交通擁堵,以及提升城市環境品質的愿望[2]。
截至2014年年底,合肥機動車保有量已達119.7萬余輛,每個月基本上都在1萬輛左右[3]。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全市自行車保有量約為60萬輛左右,如按每日出行的自行車約占全市自行車保有量的50%計算,約有30萬輛左右上路,可見自行車仍是市民常用的交通工具之一。合肥市地勢平坦,四季分明,除極端天氣外,一年有超過三分之二以上的時間適宜騎車出行,發展自行車交通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同時,市民也有長期使用自行車作為主要交通工具的良好傳統,推行也具有良好的群眾基礎。
2008年10月,國土資源部正式批準合肥為國家節約集約用地試點市。要求建設成為全國節約集約用地試驗區和示范窗口,希望通過5年左右的努力,全市節約建設用地面積25%以上。土地利用綜合效益提高20%。為實現這一目標,公共自行車系統建設將是一個非常好的選擇。
據專家測算,在交通擁堵的城市,10km之內,自行車的速度往往比轎車更快。德國有關資料表明,在行駛過程中,自行車僅占地8m2,摩托車18m2,轎車30m2。據荷蘭自行車協會研究,自行車所需停車面積為1.6m2,轎車則需22m2[4]。因此,公共自行車是低碳出行,綠色出行的典范。
合肥擁有豐富的旅游資源,早在1998年就被評為“優秀旅游城市”。區劃調整后,巢湖劃歸合肥市管轄,市域旅游大發展的環境不斷優化,依托巢湖獨特的資源和鮮明的文化,打造巢湖國家級風景名勝區,謀劃巢湖國家生態公園,使合肥成為長江國際黃金旅游帶核心目的地之一的建設已全面啟動。
資料顯示,自行車已被許多旅游城市在休閑與觀光活動中廣泛使用。騎自行車可以促進心肺功能、增加肌肉耐力及有效控制體重等健康效益[5]。騎乘者可以利用“慢騎”于城市巷弄之間的機會,了解與享受城市文化與風貌,達到深切體驗城市光的目的[6]。因此,推廣城市公共自行車系統即營銷了城市,又能成為一道亮麗的風景。
調查顯示,合肥99%的被調查者對公共自行車表示贊同。74.6%的本地居民表示,近距離出行會租用自行車出行;60%的外來人員表示,如果有高效便捷的交通換乘設施,將會選用自行車“品味”城市風情。
城市公共自行車的引入具有積極的意義,但就公共自行車系統運營本身而言其績效尚不夠理想[7]。如何將公共政策轉化為民眾自覺的行動,并提升運作效能,除了與租賃點的合理布局,交通騎行環境的改善外,還與城市性質、職能和特色空間的匹配密不可分。
雖然自行車交通的發展將不可避免地面臨著城市機動化,出行目的多樣化,城市規模日益擴大化和人口老齡化等四個主要方面因素的挑戰[8],但提高用地集約化程度,建設集約型城市是應對當今發展問題的必要手段。在不斷建設完善公交和地鐵的同時,需要破解交通末端“最后一公里”的問題。
建議依托日益完善的公共交通,做好與公交和地鐵站的無縫換乘,建設覆蓋居住區、中小學、商業、文化、體育中心,形成使用便捷、運轉高效、管理有序、具有特色的城區“公共自行車+公交站點”系統。近期可在老城區、濱湖新區推廣。老城區重點是改善騎車路面環境,建設自行車租賃站點;新城區重點是增加公交線網密度的同時,統一建設公交+自行車租賃站點,開辟自行車專用道。待完善后在主城區推廣。
合肥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古城。素以“三國故地、包拯家鄉、淮軍搖籃”著稱。建國后,是國家首批園林城市。建議依托開放式的環城公園,形成輻射連接古跡景點的公共自行車網絡。重點是完善其標識系統和聯絡線的騎行環境整治,并協調做好各景點的租賃點的配套建設。
合肥是一座科教之城。擁有200多家科研機構,42所高等院校,是全國重要的科教基地,世界科技城市聯盟會員城市,國家首個科技創新型試點城市[9]。建議利用科教游資源,打造安徽旅游乃至全國的知名品牌,形成城市又一道靚麗的風景。重點是鼓勵有條件的高等院校和研究機構申報國家A級景區,建設滿足觀光和自身需求的公共自行車系統,并做好與城市公共交通系統的銜接工作。
巢湖作為合肥城市核心資源,自然風光秀麗。建議依托環巢湖公路(綠道),串聯環湖十二鎮、古村莊落、名人故居等人文要素,推進巢湖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和生態公園的申報工作。重點是統籌周邊縣市公共自行車系統建設,將具體規劃設計要求落實到綠道、特色鄉鎮和美好鄉村等建設中。
當前,各城市之間都在相互借鑒以探索出符合自身的公共自行車建設模式。在綜合權衡是否全面引入,以及在論證其可行性、考量財政投入和評估其運作績效時,需要圍繞城市發展目標,結合城市資源、城市空間特色,超前謀劃提前預控,使低碳出行理念盡快融入城鄉各項建設中。
[1]王志高,孔喆,謝建華,等.歐洲第三代公共自行車系統案例及啟示[J].城市交通,2009(4).
[2]張艷,趙民.城市公共自行車系統的運作實踐分析與政策取向探討[J].上海城市規劃,2014(6).
[3]華新紅.合肥市機動車保有量突破120萬輛[N].合肥在線-合肥日報,2015.
[4]李曉清.“自行車王國”為何騎車出行難[N].人民網-人民日報,2008.
[5]黃金宏.騎乘自行車健康行[J].學校體育,2006(4).
[6]嚴燕琴,簡博秀.城市公共自行車系統之研究-以臺北的微笑單車為例[J].上海城市規劃,2014(6).
[7]張艷,趙民.城市公共自行車系統的運作實踐分析與政策取向探討[J].上海城市規劃,2014(6).
[8]楊建榮,過秀成,高獎.新形勢下大城市自行車規劃方法探討-以馬鞍山市為例[A].中國城市交通規劃學會[C].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