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忠文(遼河油田錦州采油廠機修廠,遼寧 錦州 121209)
社會進步帶來經濟快速發展,但是也造成全球資源緊缺,材料成本快速上升,給企業未來發展與生產帶來嚴重負擔,因此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減少消耗等已經成為全球關注的重點。中國正處在不斷發展的上升間斷,國家對經濟發展十分重視,因此對資源消耗十分大,而現在也必須要面對資源過度消耗、缺乏的問題,資源利用率的提高,減少能耗并且保護環境已經成為經濟發展過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從而實現節約型的社會,這是所有企業都需要關注并想辦法解決,實現目標的問題。
自然界中有很多十分普遍的現象,比如摩擦。摩擦可以通過很多方式來實現,比如運動、傳遞等等,這些摩擦都來自于機械設備中的零件相互之間所產生的。設備長時間運轉,設備中的零件就會常常接觸,在接觸過程中產生摩擦,摩擦導致零件的表層材料逐漸毀損,最終讓原本精確的零件,無論在形狀、尺度大小還有粗糙程度都出現偏差,對設備正常運轉帶來影響,不斷降低生產效率,直至停止工作。
噴涂技術簡單來講就是針對設備表面處理的一項技術,利用熱源對將噴涂材料進行加熱,讓材料達到軟化狀態之后以高速噴射的方式射到需要處理的材料表面,讓原本脆弱的表層變的更加牢固。噴涂技術與其他處理技術相比有很大優勢:操作方便、靈活,成本低因此具有很高的經濟性;另外能夠使用噴涂技術的領域十分廣泛;制作出噴涂材料十分方便,而且對需要噴涂的材料要求不高;因此噴涂技術十分使用于機械設備零件的日常維修與突發情況的搶修中。除上述優點外,噴涂技術還具備耐高溫、耐磨、抗腐蝕性和抗氧化性佳的特點。
1.2.1 耐磨性涂層
機械設備出現故障有很大一部分的原因是零件長期磨損帶來的損傷,造成設備無法進行正常運轉,如果在零件磨損初期沒有關注,那么對企業生產力將會帶來巨大影響,直接應就是生產質量降低。因此為了讓機械設備的耐磨性變得更好,常常會使用噴涂技術在零件表面多涂厚厚的耐磨涂層,這樣不僅可以減少零件間的相互磨損,還能夠減少設備更換頻率,這樣就可以節約設備成本投資,提高企業收益。
1.2.2 耐熱抗氧化涂層
利用噴涂技術可以減少設備在高溫、熔融環境下受到氧化損害,為設備提供較好的保護層,延長設備使用時間,降低因為腐蝕性帶來的設備損失。
1.2.3 耐腐蝕涂層
噴涂技術發展初期,機械設備受到的腐蝕大部分來自于大氣腐蝕和浸漬腐蝕。工業氣體與鹽性氣體容易造成前者情況出現,而后者則更多的是因為化學、食品加工引起的。當該噴涂技術不斷提高發展,可以利用該技術來防止設備被腐蝕,應用范圍十分光。
1.3.1 爆炸噴涂
爆炸噴涂顧名思義就是利用氣體爆炸形成沖擊波對需要進行噴涂的設備進行噴涂。該氣體一般是由氧氣和一些可燃性氣體發生反應形成,然后對氣體進行燃燒從而發生爆炸,爆炸瞬間產生的熱能和沖擊波可以將噴涂材料進行加熱,從而快速噴到設備表層形成防護。這種噴涂方法的強度與致密性都十分高,但是使用成本太高,而且噴涂過程中會造成很大噪音,因此使用時盡量要在隔音間進行。
1.3.2 電熱爆炸噴涂
該方法主要是利用直流高壓電,在金屬內部形成可以爆炸的電流,進而在沖擊波造成的高速下進行快速噴涂設備,再快速冷卻,讓設備表層形成保護層。該方法由于是結合冶金方式,因此噴涂的結合度相當高。
噴焊技術是在噴涂技術基礎上發展出來的,我們可以將其看做是對涂層進行的第二次熔融過程。使用具備自熔性特點的合金粉末與噴焊材料相融合,為設備噴焊出更為堅固的保護層。所以說噴焊技術是結合了噴涂技術以及金屬堆焊技術兩者特點的方法,讓保護設備的保護層強度更硬。噴焊技術室噴涂技術的升級,因此它不僅能夠保護設備減少零件間的磨損還能夠裝飾設備表面。有的時候被修復零件的耐磨性比新零件的耐磨性還要好,還要佳,使用時間更長,而且噴焊技術能夠在更短的時間內修復受損的零件,讓其提前恢復正常運行。不過噴焊技術有一個缺點就是進行噴焊后的零件特別容易出現變形的情況。
常用的噴焊材料有自熔性合金粉末、鎳基粉末、鉆基粉末以及鐵基粉末。其中自熔性合金粉末是噴焊中最常使用的材料,由于其熔點相對其他材料而言比較低,因此自熔性十分好,使用范圍也比較廣泛,對設備可以進行耐磨、耐腐蝕以及耐氧化或者耐熱處理。而其他材料也相對而言使用范圍較窄,使用條件受到限制。
綜上所述可以了解到噴涂和噴焊技術可以修復受損設備零件,并且該類型技術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因此想要提高更大的發展空間和作用就要對噴涂和噴焊技術進行不斷研究,并在企業間進行大力推廣其優勢。
[l]申海忠.探討噴涂和噴焊技術在機械設備維修中的應用[J],中國石油和化工標準與質量:250.
[2]王鑫.熱噴涂和噴焊技術在機械設備維修中的應用[J],甘肅科技,2009,25(24):59-60.
[3]裴海,杜萬才.熱噴涂、熱噴焊技術在設備維修中的應用富[J],機械工倒幣,1995,(2):35-36.
[4]機械工倒幣.機械設備維修中熱噴涂與噴焊技術研究[J],中國高新技術企業.2013,32(275):3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