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開花
(山西省寧武縣人民醫院山西寧武036700)
隨著醫學的發展與醫學知識的進步,人們越來越認識到早期康復對腦卒中偏癱患者的重要性,對其進行早期康復訓練,可促進腦卒中偏癱患者運動功能的恢復,從而降低致殘率。本研究旨在探討早期康復護理對腦卒中偏癱患者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和運動功能的影響,現報告如下。
選取2012年3月至2014年3月來我院就診并接受住院治療的168例腦卒中偏癱患者,所有病例均經顱腦CT和MRI確診為腦梗死或腦出血,符合腦卒中診斷標準,即1995年的全國第四次腦血管病學會議通過的診斷標準[1]。隨機將此168例腦卒中偏癱患者分為早期康復護理組(觀察組)和常規護理組(對照組);其中,觀察組84例,男51例,女33例,年齡在43-70歲間,平均為(56.2±7.5)歲;對照組患者84例,男46例,女38例,年齡在49-76歲間,平均為(60.4±6.9)歲。2組患者在性別、年齡、文化程度、病程、疾病程度、住院時間等方面的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
2 組患者均給予控制顱內壓、血壓、血糖等常規治療及護理,但觀察組需要在此基礎上進行早期康復護理。但是,正確選擇早期康復護理時間尤為重要,康復護理需要在早期進行,但也不能影響臨床的搶救工作;患者若無意識障礙,生命體征趨于平穩,病情不再繼續發展,48小時后即可進行康復治療和護理[2]。具體內容包括恢復運動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
1.2.1 運動功能訓練
(1)在康復護理早期,可通過變換體位,適當功能位,訓練患者運動功能。
仰臥位時,患者應面視患側,枕頭高度適宜,患側臀部墊靠枕以使患側臀部前凸,置髖關節于功能位;患側肩關節下墊一靠枕,使肩關節前挺,上臂外展略外旋,掌心朝上,手指伸展。
患側臥位時,將患肩置于前伸位,上肢伸直約成90度,放于枕上,手指伸開,掌心向上;健側下肢可屈曲在前,患側下肢稍屈曲在后,兩下肢間墊靠枕來避免壓迫患肢。2小時翻身一次。
坐位時,髖關節屈曲約90度,背部墊靠枕使軀干保持伸直,可在臀下或膝下墊軟枕,足下放置沙袋以保持踝關節功能位;患者周圍放置保護性物品以防歪倒受傷;開始訓練時動作要慢,防止體位性低血壓;開始坐位訓練時可先抬高床頭,若患者無頭暈等不適癥狀再繼續訓練。
(2)患側肢體的按摩和被動活動:動作要輕柔、緩慢,有節律,尤其對肌張力高的肌肉要進行安撫性按摩。注意對患肢的按摩若是由近心端向遠心端按摩是為促進患肢肢體功能的恢復;若是由遠心端向近心端按摩,則是為促進患肢的血液循環。被動活動,一般包括患者的體位變換、床上橋式運動及床上四點跪位等;被動活動先從大關節開始,再到各小關節,由小到大至全范圍。患側肢體的按摩和被動活動應交替進行,均為每天2-3次,每次20-30分鐘。
(3)系統功能訓練:包括患者臥床時體位變換和患側肢體的按摩和被動活動,以及患者的坐位過渡到站立的訓練和步行和上下樓梯訓練等。
1.2.2 日常生活能力
(1)言語功能訓練:對于構音障礙患者給予構音障礙康復訓練,以訓練發音為主,由易到難,包括肌群運動訓練、發音訓練等。護士對患者進行言語功能訓練時,應耐心反復示范,鼓勵患者多次嘗試,調動患者情緒,積極參加訓練以恢復言語功能。
(2)日常生活能力訓練:對患者進行生活自理能力訓練,還要對患者進行投球、套圈、搭積木等訓練以恢復患者上肢及手的功能;訓練患者移動能力,提高患者生活自理能力。
根據1995年的全國第四次腦血管病學會議通過的《腦卒中患者臨床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分標準》評定:基本痊愈為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減少91%-100%,病殘程度0級;顯著進步為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減少46%-90%,病殘程度1-3級;進步為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減少18%-45%;無效為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減少<18%.
日常生活能力判斷標準,采用巴氏(Barthel)指數法:正常總分為100分,得分大于60分者為良;得分在40-60之間的為中,有功能障礙,部分依賴;得分小于40分者為差,依賴較明顯或完全依賴。
所有數據結果采用SPSS20.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其中計量資料用(±s)進行表示,所有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所有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組患者經住院治療護理后,病情均得到改善。但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改善更為明顯,具有差異性。觀察組患者基本痊愈者有14例(16.67),對照組有4例(4.76),p>0.05;觀察組顯著進步者有25例(29.76),對照組有12例(14.29),p>0.05;觀察組患者進步者有37例(44.05),對照組有32例(38.10),p>0.05;觀察組患者無效者有8例(9.52),對照組有36例(42.86),p<0.01;觀察組總有效率為90.48%,對照組總有效率為57.15%,p<0.01。
與對照組患者出院時的日常生活能力的改善狀況比較,觀察組患者改善也較為明顯。觀察組患者得分大于60分者有45例(53.57),對照組大于60分者有22例(26.19),p<0.01。
早期康復護理的介入,可以實現中樞神經系統的重塑,創造條件,促進部分神經元再生。根據1989年WTO發表的資料中可以看出,腦卒中偏癱患者經早期康復治療和護理,有約60%的患者能夠恢復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在患者恢復意識,生命體征平穩,病情不再繼續發展,48小時后給于康復治療和護理;同時鼓勵患者勇敢面對現實,疏導其不良情緒,鼓勵患者積極配合醫護人員的早期康復治療和護理。本研究中,觀察組患者運動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恢復狀況與對照組比較有顯著性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這表明,腦卒中偏癱患者在早期給予康復護理干預,能夠促進其運動功能的恢復和提高其日常生活能力,從而改善他們的生活質量。因此,早期康復護理干預具有明顯優越性,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1] 秦娟,郭秀君.良肢位擺放在腦卒中偏癱患者早期康復護理中的應用進展[J] .中華護理雜志,2009,44(5):424-426.
[2] 陳麗.腦卒中偏癱患者的早期康復護理[J] .護理實踐與研究,2010,7(7):3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