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英豪 趙倩倩 潘萬旗
(河南中醫學院 河南 鄭州 450046)
亞健康狀態是介于健康和疾病之間的一種狀態,是指人的機體雖無明確的疾病,但在軀體和心理上出現種種不適,從而呈現力不從心和對外界適應力降低的一種生理狀態[1],主要表現在生理、心理和社會適應性三個方面。國內有調查顯示,在不同類型的人群中,大學生成為繼白領階層之后的又一亞健康高發人群[2]。為了了解大學生的亞健康狀況,為大學生亞健康的防治提供依據,做好高校的健康促進和學生培養工作,作者于2014年11月-12月對河南中醫學院在校生進行了亞健康狀況調查和研究分析。
1.1 調查對象:此研究調查對象為河南中醫學院在校生,共計1000人,男女比例1∶1.9,涉及大一到大四各個年級學生,以及醫學、文科、理科等各個專業,代表性良好。
1.2 調查方法:對學生宿舍按照樓層進行分層隨機抽樣,采用自制的《河南中醫學院學生亞健康調查問卷》現場發放問卷并回收。問卷內容包括一般人口學情況、軀體狀態、心理狀態、社會適應狀態、健康狀況綜合評價等方面。此次共發放問卷1000份,回收1000份,有效問卷993份,有效率為99.3%。
根據亞健康的判斷標準,依據調查結果,排除處于疾病狀態和無法判斷是否處于疾病狀態的221人,對剩余符合研究條件的772名大學生進行亞健康情況分析。在過去的3個月中,如果存在軀體、心理或社會適應能力中任意一方面或多方面的亞健康癥狀表現,即判定為亞健康[3]。由此,對問卷各題目所表述癥狀進行篩選、統計,結果表明:
2.1 在軀體狀態方面,亞健康發生率為48.5%,主要以脘腹不適,容易感冒,眼部干澀等癥狀為主。這可能與大學生的生活習慣和生活方式有一定關系。由于大學生群體多數習慣熬夜,缺乏睡眠或者睡眠不規律,導致其機體缺乏活性,免疫力降低,再加上大學生有不吃或者不經常吃早餐的不良習慣,飲食不規律,使身體處于亞健康甚至疾病狀態,從而導致其軀體方面出現異常。
2.2 在心理狀態方面,亞健康發生率為47.93%,以注意力不集中,情緒不穩定為主要表現。大學生處于成長階段,心理還未成熟和穩定,隨著社會壓力的加大,大學生承受的壓力也越來越大,工作、學習、情感都可能造成心理問題。男生有的沉溺于網絡游戲,女生有的忙于追逐電視劇,這都可能導致他們精力不足,記憶力下降等情況。
2.3 在社會適應性方面,亞健康發生率為33.42%,主要是以人際關系交往為主要問題。現在當今90后大學生多為獨生子女,在人際交往中喜歡以自我為中心,這可能會導致其與老師和同學難以相處,甚至發生沖突。另外有的大學生對未來的生活沒有明確的目標,自我定位模糊,可能會造成難以適應社會環境。此外,大學生活主要以宿舍為單位,這也使得人際分化現象日益加重。
2.4 綜合軀體、心理、社會適應性3 個方面,總體亞健康發生率67.62%,發生率較高,應引起我們的關注和重視。另外,軀體和心理方面亞健康發生率基本相同,但都高于社會適應性方面亞健康的發生率,應得到更多的重視。
2.5 從性別來看,男生亞健康發生率為54.41%,女生亞健康發生率為71.43%,女生亞健康發生率明顯高于男生。這可能是因為一方面調查樣本中,男女比例存在一定差異;另一方面女性特殊的生理特征、生活習慣和心理特征等可能是造成男女亞健康發生率差異的原因。
作為大學生主要的學習和生活場所,高校對于學生的健康發展擔負著重要的任務,為促進學生健康,實現高校培養目標,提出以下對策和建議。
3.1 加強大學生健康教育,促進學生改善健康狀況:高校應加強大學生健康教育,加大對于亞健康的宣傳,利用網絡、廣播、課堂及宣傳欄等途徑讓學生了解亞健康方面的知識,提高學生健康保護意識,引導學生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合理膳食,均衡營養;按時作息,保證充足睡眠;適當參加體育鍛煉等,促進學生改善健康狀況。
3.2 加強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大學生正處在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階段,容易產生迷茫和情感的苦悶。學校應加強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大學生的心理調適能力;定期舉行心理健康和心理衛生方面的講座,引導大學生正確看待自己,正確對待來自學習、生活、就業和情感等方面的壓力,努力提高自身的心理承受能力,使心理狀態保持平衡。
3.3 加強對女大學生的關注度:鑒于女大學生的亞健康發生率較高,建議高校加強對女大學生的關注,關愛女大學生的成長,減輕她們在學習、工作和婚戀中所面臨的壓力,為其宣泄釋放身心壓力提供更多渠道,開展有針對性的活動或幫助。
3.4 加強醫療設施建設,提供健康咨詢平臺[4]:高校應重視大學生的醫療環境,加強醫療建設,給大學生以生理和心理上的保障。建立健康咨詢中心等平臺,及時了解和解決大學生在健康方面的問題,做好預防保健工作。
3.5 加強對學生就餐的管理,改善衛生條件,豐富飲食營養:高校應該加強對學校食堂的管理,改善衛生條件,豐富食品種類,合理膳食結構,重視營養搭配。
[1] 王育學.亞健康狀態[M].南昌:江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02:18
[2] 李豐祥,樊成濤.“亞健康”與傳統體育保?。跩].山東體育科技,1997,19(3):42-44
[3] 華中健.亞健康中醫臨床指南[R].中華中醫藥學會發布,ZYYXH/T 2-2006
[4] 陳國元,劉衛東,劉四海等.3種不同職業人群亞健康現狀及其預防對策[J].職業衛生與病傷,2002,17(2):8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