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偉群 閆 斌
(寧夏回族自治區第三人民醫院 寧夏 銀川 750021)
膝關節鏡術是關節外科的一種微創技術,它具有創傷小、并發癥少、功能恢復快、療效佳等優點,已成為治療各種膝關節疾病的有效手段,在臨床已廣泛開展。[1]該技術是目前處理膝關節鏡病變優先選用的微創技術,行膝關節鏡手術微創安全,科學合理的膝關節鏡術后護理同樣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筆者將于北大人民醫院進修期間(2015年3月至2015年5月),對其中收治的32例膝關節鏡手術患者,通過精心的護理和系統的指導功能鍛煉,均取得到了良好的治療效果。現將治療的護理體會報告如下。
32例膝關節鏡手術患者,男11例,女21例;年齡19-54歲,平均34歲;其中半月板損傷后切除或修補15例,前后交叉韌帶損傷后功能重建9例,創傷性滑膜炎2例,關節內游離體8例。
2.1 病情觀察:密切觀察生命體征,必要時遵醫囑給予低流量吸氧。觀察患肢感覺、運動、皮溫、血運及切口滲血等情況。如有引流管應妥善固定,并正確記錄引流液的量及性質。
2.2 體位護理:術后返回病房,腰麻和全麻的患者去枕平臥位,禁食水6小時。骨神經阻滯麻醉術后去枕平臥,禁食水2小時,患肢膝關節保持伸直位,彈力繃帶固定并抬高20-30度,減輕下肢腫脹,并給予冰袋冷敷2次/日,30分鐘/次。如韌帶重建的患者給予肢具妥善外固定。
2.3 飲食護理:根據患者既往史給予相應的飲食。如無特殊飲食,應避免進食辛辣,刺激性強的食物;適當增加營養,提高機體抵抗力,多食高蛋白、高維生素、低脂肪,易消化的食物。
2.4 疼痛的護理:術后及時觀察評估患者疼痛的性質和原因,并給予合理的解決,必要時遵醫囑根據患者疼痛的性質給予止痛藥物治療。
2.5 感染的預防:感染是膝關節鏡術后較為嚴重的并發癥。因此要保持切口清潔、干燥、嚴格無菌換藥。若體溫明顯增高,傷口跳痛,應立即檢查傷口,并通知醫生。同時鼓勵患者多飲水,多變化體位,預防肺部感染、尿路感染等。
2.6 功能鍛煉:功能鍛煉可以加速關節滑液的吸收和循環,改善關節軟骨營養,減少傷口出血,促進肢體靜脈回流,減輕傷口周圍水腫,防止下肢靜脈血栓形成,預防肌肉萎縮和關節黏連的發生[2-3]。
2.6.1 手術前,要掌握仰臥位直腿抬高練習和習步假的使用方法,
2.6.2 手術后:手術后當晚麻醉恢復后,進行股四頭肌收縮練習和踝關節主動屈伸活動,術后第一天患者進行直腿抬高練習,增加股四頭肌的力量;術后第二天:在第一天的基礎上增加膝關節的主動屈伸練習,使用習步假下地短距離行走;手術后三個月內:直腿抬高,膝關節伸屈聯系,下地行走練習。
2.6.3 手術后,屈膝度從90度開始,到術后6周時,雙膝關節屈膝角度完全一致,禁忌通過蹲或跪姿增加屈膝活動度。術后一個月,停止使用助行器,在無輔助下逐漸增加室內行走距離。
2.7 心理護理:多與患者溝通,介紹相關的病情,鼓勵患者積極應對,使患者避免焦慮而影響積極的心態。
關節鏡手術逐漸成為膝關節疾患診斷和治療的重要手段。雖然是一種微創手術,但畢竟是一種侵入性操作,仍然會對膝關節造成不同程度的損傷,同時由于膝關節在下肢功能中的作用,手術本身的特點膝關節損傷后在組織學上的纖維化出現較早,如不早期活動,約4d 左右的時間即可出現關節活動受限,損傷關節固定2 周即有可能致結締組織纖維融合,使關節功能喪失,早期有計劃地進行相應性鍛煉,能有效預防關節微小的粘連和攣縮,改善關節內滑液的分泌,同時可調動機體的代償作用,促進血液循環,維持正常的內環境[4]。因此,筆者認為膝關節鏡術后護理要按照科學的方法嚴格執行,密切觀察患者的病情觀察,及時作出處理。做好病人的膝關節鏡術后的護理,保證手術效果和術后的康復,幫助病人早日康復。
[1] 江芳.膝關節鏡手術患者的康復護理[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07,16(1):116-116
[2] 陶月梅,楊雪英.關節鏡下膝關節前交叉韌帶重建術的術后護理[J].新疆醫學,2006,36(3):164-165
[3] 黃海璋.膝關節鏡下異體組織重建前交叉韌帶的圍手術期護理[J].中國醫學創新,2011,8(17):88-89
[4] 楊媛媛.膝關節鏡術后護理與康復訓練[J].按摩與康復醫學,2012,3(27):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