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靜
(上海師范大學上海市 200234)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任何一種教育現象,孩子在其中越少感覺到教育者的意圖,它的教育效果就越大”。教育無痕,也就是把教育意圖與目的隱蔽起來,通過間接、暗示或迂回的方式,給學生以教育的一種教育方式。教育無痕有著深刻的教育心理學、美學、哲學內涵。
教育無痕的狀態是讓學生在積極主動和潛移默化中獲得知識、形成能力,在淡墨無痕和春風化雨中發展思想、培養精神。
杜甫詩云:“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可以說,“潤物無聲,教育無痕”是教育的至高境界,是“將教育的意圖隱蔽起來”的真正的教育藝術。
康德把教育的內涵定位于“價值”,而價值只能由個體在自我發展的過程中獲得。教育的價值在于無痕地幫助每個人獲得成熟和自由,使生命綻放于愛和善良之中。
基于道,基于自然,莊子提倡無言之教,要從言入手,言并非直言。其言教的關鍵在于通過言而會意,從而通達于道。莊子的無言之教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莊子在《大宗師》中說:“夫道有情有信,無為無形,可傳而不可授,一可得而不可見。”意思指明道是不可知的,也不可言傳,只有在無言之教下體會。
莊子在《 筐》中說“:天下大亂,罪在好知。”因此莊子認為,解決的辦法只能是“絕圣棄智”。智特指不好的知識,書本知識不足以載道。他主張按照“道”的特點,順天性而學,張揚本真。
“成心”必有害。“成心”是已形成的思想感情。莊子在《庚桑楚》中認為“:沒有成心,則不會產生出是非來,尚有成心,則會招來是非。”按莊子的看法,道的傳授,宜用“無言之教”,心中靜無言,便能在無為中有為。
盧梭自然主義教育思想體系中最富特色的一個理念是“消極教育”,《愛彌兒》發表不久,盧梭在回答德畢蒙主教的信中,對消極教育作了詳細解釋。他說:“我把那種在兒童獲得知識之前,先訓練各種獲得知識的工具,通過感官訓練來為理性發展作準備的教育稱為消極教育。”盧梭的消極教育思想,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盧梭主張自然后果法的德育方式,讓兒童自己去“發現”道德準則。盧梭勸誡年輕教師“要放任無為,才能一切有為”[4]。教師應該讓孩子常常自己做主,這樣,“你不急于達到什么目的,反而可以很有把握和十分迅速地達到那個目的”。
盧梭認為12歲之前是兒童的“理智睡眠”期,在認識上只能接受形象而不能形成概念,應該通過兒童自己活動,積累對周圍事物的感覺經驗。他反對兒童過早接受道德教育,所以愛彌兒臨近青年時期,盧梭也不打算向他傳授與生活無直接關系的知識和道德。
盧梭反對書本的教育作用。如果一定要讀,那就只有《魯濱遜漂流記》,它把“分散在那樣多的書籍中的許多知識聯系起來,綜合起來了,使人容易學習,即使對小孩子,也能鼓勵他學習,該書把人的一切自然需要的辦法巧妙地展現出來了。”可見,盧梭反對書本,卻不反對自然這部書,這正和他的消極教育觀相統一,符合他“以世界為唯一書本”的原則。
莊子的無為之教和盧梭的消極教育,都是追求教育無痕境界的教育思想,在自然無痕中彰顯教育生命的目的。它們好比教育無痕之樹上不同枝干結出的兩個不同碩果,同根卻不同香味。
第一,教育目的。都主張回歸自然無痕間給學生以教育的力量。反對枯燥說教、呆板灌輸、居高臨下等教育方式,力求淡化教育痕跡,讓教育默默走進學生的心靈。
第二,教育方法。都主張按自然規律來進行,在不知不覺的自然狀態中,使學生的身心得到培養與成長,達到無痕無覺之境。
第三,教育內容。都反對用當時的社會道德、習慣影響兒童,否定知識和書本的作用,不贊成強制開啟受教育者的理智精神,而在無痕中讓受教育者主動感悟。
第一,教育目的。莊子強調關注人本身,培養心靈無窮開放,精神極大自由的圣人,這就是莊子在《逍遙游》論述的“無所待”的狀態,是一種內鑠的教育目的。
盧梭培養的是富有知識文化、身心健康、具有獨立思想的現代意義上的“公民”。他提倡兒童率性發展,但不脫離社會,主張培養兒童對社會惡習的抗疫能力,成為真正的“自然人”,為更好適應社會生活做準備,具有外鑠傾向。
第二,教育方法。莊子主張“無言之教”,“絕圣棄智”的方法,一定程度上否認了教育的積極作用。
盧梭充分肯定教育的作用,在《愛彌兒》中,他根據自然的法則,培養愛彌兒從幼嬰長到成人。他的消極教育是根據一個人真正的需要,適時給予合理的無痕教育。
第三,教育內容。莊子的“無言之教”,實際什么也不教:“絕圣棄智”,實際上是否認一些不好的知識。“無為而無不為”,實際上以不作為的態度達到有為的目的,教師要讓學生順其自然,自然狀態是最好的,回歸教育本真。
盧梭要教給學生的知識、技能,都是有計劃、有步驟的,雖然他不主張學生早教,但是教師應當指引學生掌握作為一個自然人所必備的一切知識和技能。
第四,教育年齡分期。莊子的無言之教采用“無教育年齡分期”,[6]從一個整體的人的角度來論述,不存在把教育對象分成兒童和成人,更不存在把人從出生到成年這一過程分成幾個時期的問題,強調人發展的連續性。
盧梭把兒童的教育劃分為四個階段,即從出生到2歲的嬰兒期,進行適當保育和體育;2歲到12歲的童年期,進行感覺教育;12歲到15歲的少年期,進行智育;15歲到青年期,實施道德教育、宗教教育。盧梭強調“教育年齡分期”,側重人發展的階段性。
第五,教育哲學基礎。莊子在《知北游》中明確指出:“有先天地生者物邪?物物者非物。”[7]產生物質的東西是非物質的,這種物質莊子叫做“道”。莊子認為,沒有比“道”更根本的東西了。它是碩果生長的枝干,有它支撐,無言之教碩果才能結實豐滿。
盧梭把感覺經驗作為知識的來源和理智教育的基礎,是消極教育碩果的枝干。他認為由于“進入人類心靈的知識以感覺為門戶,所以人類最初的理性,是由感覺經驗而得的理性。”[8]所以他主張教育應先培養兒童的感覺經驗。
在現代社會中,教育多急功近利,拔苗助長,發展學生自然個性的呼聲,高不過整齊劃一人才培養模式的浪潮。我們應該多吸取莊子無言之教的自然之道,多注重學生自然個性的發展,讓他們首先成為頂天立地的獨立的自然人。盧梭強調自然人的培養是為了成長為“社會公民”,因此我們在重視兒童是自然中的人的同時,也要關注兒童是社會中的人,教給他在社會中需要掌握的知識技能,人情世故,品德修養等。
教育要少一些說教,少一些干預,一切順應自然無痕為好。莊子的無言之教是一種精神追求的手段,通向‘無為而不為’目的的途徑。[9]教師應有時間和空間去設計自己的“空白課程”,“多元課程”,走出封閉的教室,讓孩子在自然的空間去探索體悟,找到自己的本真,找到自己的“道”路。教師可以采用盧梭主張消極教育的德育方式,讓兒童自己去“發現”道德準則。順性而學,達到自然,學生主動學習的狀態。
莊子和盧梭都反對學習書本知識,反對在過早的年齡學習不適合學生掌握的知識。所以我們教師要立足于自然生活,摒棄一些無用的裝飾性知識,無痕中教學生一些真正實用的知識,提高他們的個人修養,學會生存,學會生活。
我們要正確看待兒童的成長。據莊子人發展的連續性,在不同的階段教育孩子屬于此階段年齡特點的知識,使孩子的不同發展期有機銜接。據盧梭兒童身心發展的階段性,在競爭日趨激烈的社會中,遵循自然,抓住兒童發展特點與關鍵期,避免兒童成為教育的犧牲品。
莊子認為“道”是天地間最高準則,道一定程度上可以理解為自然規律。盧梭強調感覺經驗。我們在對兒童進行教育過程中,可以進行一定條件下的遵循自然規律的感覺教育。教師要根據兒童身心發展的規律,采用實物教學,調動兒童的多種感官,使兒童獲得方法的知識,為進一步主動學習理性知識做準備。
教育無痕,似雪落春泥,悄然入土,孕育和滋潤著生命。雖無痕,卻有聲有色;雖無痕,卻有滋有味;雖無痕,卻如歌如樂。東方產生了“無言之教”,西方產生了“消極教育”,東西方的學者都在以他們各自的睿智洞悉教育最本真的一面。在超前教育盛行的今天,重讀莊子“無言之教”和盧梭的“消極教育”,重新審視教育落根于自然無痕,具有重要價值。
】
[1]呂寶翠.教學無痕精彩有痕——探尋音樂教學的“無痕境界”[J].兒童音樂,2008,7:23.
[2]徐斌.追尋教育的無痕境界[J].江西教育,2014,8:12.
[3]徐一多.論盧梭教育思想的矛盾性[J].四川師范大學學報,1993,1:104.
[4]盧梭.愛彌兒[M].李平漚,譯,上海:商務印書館,1978.
[5]彭茜.盧梭的“消極教育”思想簡介[J].山東教育,2007,26:5.
[6]王文禮.莊子和盧梭的自然教育觀之比較[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2006,12:27.
[7]曹礎基.莊子淺注[M].北京:中華書局,2000.
[8]滕大春.盧梭教育思想述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
[9]梁孟姣.老子的教學思想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