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志強 郝 琦
(延安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陜西 延安 716000)
延安時期是指從1935 年10 月19 日黨中央到達陜北吳起鎮,到1948 年3 月23 日毛澤東率領中央機關在吳堡縣川口東渡黃河,一共是14 個年頭,12 年5 個月零4 天,我們通常稱之為延安十三年。延安時期是中國共產黨歷史上的一個重要的時間段,延安時期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沒有拘泥于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教條,沒有把蘇聯經驗和共產國際的決議神圣化,而是從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出發,進行了大膽的理論探索和創新,指引我們走向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總結延安時期中國共產黨理論創新的歷史經驗對我們今天繼續推進黨的理論創新的偉大事業具有重要的意義。
堅定地進行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事業,為建立嶄新的人民共和國的宏偉目標而堅持不懈地奮斗,是延安時期黨和人民的唯一正確的政治方向,也是延安精神“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和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創業精神”的靈魂。1938 年6 月,毛澤東為抗日軍政大學題詞:“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艱苦樸素的工作作風,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用以驅逐日本帝國主義,建設新中國。”[1](P433)毛澤東認為,沒有正確的政治方向,就等于沒有靈魂。理論創新必須堅持正確的方向,否定馬克思主義、丟掉老祖宗是錯誤的,如果沒有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沒有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就不可能有延安時期的理論繁榮,正確的政治方向和堅定的信仰是延安時期進行理論創新的前提條件。
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堅定的馬克思主義信仰,來自于人民,來源于實踐。毛澤東強調,只有在革命的實踐中,在與人民群眾密切聯系的實踐中才能找到正確的方向,才能為新民主主義革命貢獻自己的力量。毛澤東號召人民,尤其是青年,要在實踐中鍛煉學習,要拜人民為師。他還把自己的兒子毛岸英送進“勞動大學”,讓他補上勞動大學這一課,在勞動實踐中深入了解中國的社會。延安時期廣大革命的青年正是在黃土高原革命的熔爐里,在與人民群眾在一起的實踐中堅定了正確的政治方向,樹立了馬克思主義的信仰,進而以極大的熱情投入到革命戰爭的偉大實踐中,為了中國的未來而奮斗。
此外,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堅定的馬克思主義信仰,還和馬克思主義的教育有很大關系,延安時期開展的馬克思主義思想教育運動——整風運動,統一了人們的思想,完成了黨的建設的“ 偉大工程”,用理論武裝了群眾,從而使人們有了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有了對馬克思主義的堅定信仰,進而為黨的理論創新創造了條件。
延安時期中國共產黨認真地總結第一、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期間所經歷兩次勝利的經驗,吸取兩次失敗的教訓。得出馬克思主義要指導中國革命走向成功,必須從中國的具體實際出發,必須與中國的特殊情況相結合,必須實現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教條主義僵化地理解和應用馬克思主義的只言片語,把共產國際的決議神圣化,“拿來主義”式的照搬其他國家革命的經驗,只能窒息馬克思主義的生機與活力,實際是背叛和侮辱了馬克思主義,教條主義這否定了“馬克思的整個世界觀不是教義,而是方法”[2](P742)的科學真理。毛澤東指出:“這種反科學反馬克思列寧主義的主觀主義的方法,是共產黨的大敵,是工人階級的大敵,人民的大敵,是民族的大敵,大敵當前,我們有打倒它的必要。”[3](P800)毛澤東旗幟鮮明地反對本本主義,并向全黨提出“改造我們的學習”、“反對主觀主義”、“反對教條主義”的口號,在延安整風期間重點反對教條主義,目的是發揚馬克思主義實事求是精神,堅持正確的思想路線;毛澤東指出:“真正的理論在世界上只有一種,就是從客觀實際抽出來又在客觀實際中得到了證明的理論,沒有任何別的東西可以稱得起我們所講的理論。”[3](P817)我們所需要的理論家,就是能夠以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立足于中國的實際情況,進而解決中國的具體問題的人。這些觀點充分說明,解放思想,事實就是,從中國的實際出發,破除教條主義和思想僵化的極端重要性。
延安時期中國共產黨人之所以能夠取得豐碩的理論創新成果,豐富和發展馬克思列寧主義,究其根源在于他們沒有拘泥于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既有結論,而是在馬列主義的指導下,立足于中國的具體實際,以極大的政治勇氣和理論智慧,破除教條主義和經驗主義的束縛,真正做到了“實事求是”,實現了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把“實事求是”確立為黨的思想路線,形成了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成果——毛澤東思想。可見,立足于中國實際,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實現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是延安時期理論創新的立足點和出發點。
理論創新是一項偉大而艱巨的工程,僅僅靠中國共產黨人的努力是不行的,理論創新必須根植于人民大眾、根植于廣大群眾的社會實踐中,延安時期理論創新的偉大成就要歸功于千千萬萬的共產黨員和人民群眾,歸功于偉大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實踐。延安時期中國共產黨把黨的建設當做“偉大的工程”,開展了群眾性的馬克思主義思想教育運動——整風運動,這為黨的理論創新提供了根本保證。
經過遵義會議對王明“左”傾路線的糾正,黨中央和中央紅軍到達陜北后,逐步確立了毛澤東的正確領導, 此時黨的作風比之前在南方王明“左”傾路線占統治地位的時期有了根本的好轉,尤其是“抗日戰爭以來,我黨根據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普遍真理研究抗日戰爭的具體實踐,研究今天的中國和世界,是進一步了,研究中國歷史也有某些開始。所有這些,都是很好的現象。”[3](P796)但是,這不并意味著此時黨的建設就沒有問題了,黨內還是存在很多問題的,其中最突出的問題就是黨風、作風和文風不正的問題,對這些明顯的問題,毛澤東明確指出:“據我看來,如果不糾正這類缺點,就無法使我們的工作更進一步,就無法使我們將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普遍真理和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互相結合的偉大事業中更進一步。”[3](P796)毛澤東還進一步強調:“我們要完成打倒敵人的任務,必須完成這個整頓黨內作風的任務。”[3](P812)
可見,黨風建設的問題非常重要,如果不加強黨風建設,就很難完成理論創新的任務,所以要完成黨的理論創新必須整頓黨的作風。因此,為了提高廣大黨員的馬克思主義的素養和思想政治素質,肅清曾給黨帶來嚴重危害的主觀主義,特別是教條主義的殘留,為理論創新開辟道路,在20 世紀40 年代前期,中國共產黨以延安為中心,在全黨范圍內開展了一場馬克思主義的思想教育運動——整風運動。整風運動的主要內容是:反對主觀主義以整頓學風、反對宗派主義以整頓黨風、反對黨八股以整頓文風。其中,反對主觀主義以整頓學風是整風運動的最主要任務,在反對主觀主義中又重點強調反對教條主義,目的是發揚馬克思主義實事求是精神,堅持正確的思想路線,樹立了新的黨風。
經過整風運動,全黨黨員,特別是黨的高級干部,端正了思想路線,增強了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解決中國革命實際問題的自覺性和能力。一切從實際出發、理論聯系實際、實事求是的馬克思主義的思想路線在全黨范圍內確立起來。也使得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成為全黨的共識。
正如鄧小平所所說“從延安整風以后,無論前方后方的人,真是生氣勃勃,生動活潑,心情舒暢,團結一致。……毛主席、黨中央的命令,號召,誰不聽哪!誰不是自覺地聽哪!沒有這樣的黨的風氣,我們能夠戰勝比我們強得多的敵人嗎?我們能夠在建國以后,取得一個又一個的勝利嗎?”[4](P45)我們可以從歷史中得出這樣的結論,黨的理論創新離不開黨的作風建設。整風運動是一場偉大的思想解放運動,開創實施了黨的建設的“偉大工程”,也為黨的理論創新開辟了道路。
偉大的時代產生偉大的理論,中國共產黨延安時期的理論創新并不是憑空產生的,而是對新民主主義革命斗爭實踐經驗的概括和總結的結果。
中國共產黨自1921 年成立后,就開始探索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與中國革命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黨的二大明確提出黨在民主革命時期的基本綱領,即黨在民主革命階段的革命任務:“消除內亂,打倒軍閥,建設國內和平;推翻國際帝國主義的壓迫,達到中華民族完全獨立;統一中國為真正的民主共和國。”中國共產黨正是在完成民主革命綱領的實踐中進行了不懈地探索,產生了一系列的理論成果。先是在南方經過曲折的探索,形成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基本思想,初步總結出“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中國革命新道路理論,而后經過長征到達陜北,以毛澤東為代表的黨的中國共產黨人,在領導中國革命和抗日戰爭的偉大實踐中,繼續總結中國革命的實踐經驗,總結此前中國革命經歷的兩次勝利、兩次失敗的經驗與教訓,進而認識到中國革命的客觀規律,形成了系統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確立了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產生了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等一系列理論創新的成果。
從延安時期理論創新的成果來看,沒有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實踐,就沒有統一戰線理論的繼續發展;沒有敵后根據地的開辟,就沒有“ 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中國革命新道路理論的繼續發展;沒有革命戰爭的實踐,就沒有毛澤東偉大的軍事戰略思想的發展;沒有黨領導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歷程中,黨由小到大、由弱到強的實踐,就沒有黨的建設的理論;總之,沒有黨領導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實踐,就沒有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的系統論證,就沒有毛澤東思想的成熟,就沒有延安時期的理論創新。
總之,正是延安時期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實踐,孕育了延安時期的理論創新。當然,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實踐也呼喚偉大的理論,中國革命的偉大時代也需要偉大理論作指導,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才有了延安時期的一系列理論創新。
任何理論的產生都和其外在的環境有很大關系,延安時期的理論創新也不例外。充滿生機的時代,寬松民主的政治氛圍以及開放的大環境是延安時期進行創新的客觀條件。
延安時期的理論繁榮是在一個生機勃勃,充滿希望的時代背景下出現的,抗日戰爭為延安時期的理論創新提供了新的歷史條件。抗戰時期,由于國共兩黨實現了第二次合作,結成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下的革命武裝打破了以往的分割封閉的狀態,形成了一個整體,抗日救亡使全黨全軍有了明確的目標,延安整風使全黨達到空前的團結。延安時期,在抗日救亡的號召下,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的人民軍隊數量和規模有了空前的增加,由剛到陜北的幾萬人,發展到100 多萬,黨的組織已經從以前狹小的圈子里走了出來,變成了全國性的大黨。黨領導下的敵后抗日根據地在極其艱難的條件下,把各項事業搞的生機勃勃,蒸蒸日上,尤其是紅色首府——延安,更是成了人們向往的圣地,成為中國的希望。并且,到陜北以后,中國共產黨找到了一個相對穩定的大本營,由于時局的變化,不必再到處轉戰,這就使毛澤東等一批領導人可以坐下來深入系統地思考中國革命的問題,總結中國革命的經驗,進而進行理論的思考和創新。
延安時期中國共產黨黨內的民主氣氛是很濃的,包括中央領導在內,許多重大的問題都是經過充分討論后,才做出重大決策的。各種不同意見和分歧都能夠展開討論,經過爭論進一步修正,以便集思廣益,形成更加完善的決策和方針。如1937年8 月間,中央若干領導人之間關于華北出兵時間、出兵方向、出兵數量、作戰形式等問題,互陳己見,反復交換意見;1942 年10 月至1943 年1 月中共中央西北局高級干部會議上關于邊區黨的歷史問題的討論等等[5]。可見,爭論不是壞事,從黨的歷史上看,絕大多數的爭論都是有利于我們做出正確的決策的。延安時期,中國共產黨發生的爭論很多,然而,也正是在這一時期,黨實現了理論的大繁榮、大發展,產生了諸多理論創新的成果。
延安時期,國內外形勢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由于抗日的需要及自身利益的考慮,各種政治力量都對自己的政策作了相關調整,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下的革命武裝也打破了以往的分割封閉的狀態,形成了一個統一的整體。此時的延安,處于一個開放的大環境之中,這表現在以下幾方面:第一,延安被看成中國的未來和希望,吸引著成千上萬的熱血青年不畏艱險奔赴延安,據不完全統計,當時從國統區奔赴延安的知識青年有25 萬多人。第二,中國共產黨不僅和國民黨之間進行著廣泛的接觸與交往,還和各地方當權派、各界社會賢達、各黨派以及無黨派人士進行著廣泛的交流,商討重大問題,如中國共產黨以八路軍、新四軍名義在全國各地建立了50 多個辦事機構,以便加強同各地的聯系和交流。第三,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人還訂閱了全國各地的三四十種報刊,以此來把握中國乃至世界的脈搏。第四,此時的延安和外國也有很多的交往,一大批外國友人來到延安考察、訪問,有的長期留下來工作,為中國革命獻出了寶貴的生命。他們的到來認識了延安,了解了延安,報道了延安,奉獻了延安,如埃德加·斯諾、安娜·路易斯·斯特朗、白求恩等等。此外,中國共產黨還和美國開展了官方、半官方的交往。如著名的“中國通”歐文·拉鐵摩爾、美國政府情報官員卡爾遜以及美國總統私人代表赫爾利等都曾是延安的座上客。1944 年7 月至1945 年,美軍還派遣軍事觀察組“迪克西使團”長駐延安,從事軍事聯絡工作。通過這一系列的交往活動,使得毛澤東和中國共產黨人進一步了解了國內外的局勢,把握了時代的大勢,從而為進行理論的思考和創新奠定了基礎。
延安時期理論繁榮的背后,是有一支具有馬克思主義理論素養的高素質政治教育團隊,他們是延安時期做好理論創新工作的有力保障。在這個團隊里,黨的領袖起到了很好的模范帶頭作用,他們往往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還抽出精力來閱讀大量的馬恩原著,并在此基礎上結合中國的實際進行思考,寫出很多不朽的理論著述,其代表人物就是毛澤東。此外,延安時期還誕生了艾思奇、張如心、吳黎平、何思敬和楊松等一批馬列專家。正是在領袖發揮了先鋒模范帶頭作用,在一大批馬列專家的努力下,才在全黨、全軍中掀起學習馬列主義的高潮,毛澤東指出:“如果我們黨有一百個至二百個系統地而不是零碎地、實際地而不是空洞地學會了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同志,就會大大地提高我們黨的戰斗力量,并加速我們戰勝日本帝國主義的工作。”[6](P533)可見,一大批高素質的理論創新隊伍是延安時期理論創新的有力保障
2007 年,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推進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深入回答重大理論和實際問題,培養造就一批馬克思主義理論家特別是中青年理論家。”[7]今天,我們應該從延安時期借鑒經驗,汲取力量,從而更好地開展理論創新的工作。
[1]毛澤東手書真跡(上卷)[M].北京:西苑出版社,1998.
[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毛澤東選集(第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鄧小平文選(第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5]馮建輝.延安時期理論繁榮的歷史思考[J].北京黨史,1998(4).
[6]毛澤東選集(第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7]胡錦濤.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奮斗[N].人民日報,2007-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