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 燕
(中共棗莊市委黨校科社教研室 山東 棗莊 277800)
在中國特定的文化環境中,經過長期的積淀和傳承,逐步形成了中華民族特定的思維習慣和思維方法。這些思維方式,作為人類文明的巨大精神財富,蘊含著對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關系的認知和實踐能力,珍藏著做人做事和治國理政的智慧和經驗。它的智慧光芒穿透歷史,跨越時空,對中國人的心理和行為產生著廣泛而深遠的影響。“彰往而察來”,一個優秀的領導者必須通曉中國傳統文化,從國情出發,從歷史演變的過程中把握思維規律,從中國式思維中汲取智慧,形成符合中國特色的領導方法,提高領導藝術,實施中國式的管理。
所謂整體思維,就是把事物放在一個整體中去思考。中國傳統的整體思維,把宇宙萬物、把天、地、人和社會看作是相互聯系的整體,它們之間是不可分割的,互相依存、相互聯系,講求天人合一、主客觀合一、內外合一、形神合一、情景合一、身心合一、知行合一。其中“天人合一”是這種思維的集中表達,“天人合一”是整體思維的核心點。
所謂辯證思維,就是運用對立統一和變化的觀點、方法來認識、分析各種事物和現象。中國傳統的辯證思維與整體思維不可分割,這種辯證思維來源于對天地萬物兩個對立而又統一的自然現象的考察與理解。比如《易經》說到天地萬物中普遍存在著兩個既對立而又統一的現象,叫“生生之謂易”,強調事物發展;又進一步探求事物發展的終極原因,認為“一陰一陽之謂道”,陰陽矛盾的對立統一和相互作用促成了世界的干變萬化;還揭示了事物運動的基本方式,“ 否極泰來”, 物極則反。用這種辯證思維認識天地、人事、觀念的復雜變化。
中國傳統思維重歸納,善于綜合而不善于分析,不大注重形式邏輯,不注重證明,思維具有總體清晰下的模糊性。
從中國古代典籍來看:使用的語言比較模糊,缺乏對事物準確豐富的表述,對概念并沒有嚴格的定義,概念有明顯的模糊性。從中國語言來看。語言的模糊性使中國人說起話來顯得模棱兩可、撲朔迷離、不可捉摸。漢語的特點之一是簡潔、文約義豐,充滿了隨意性、不確定性、模糊性、暗示性,很多語言也引人遐想,趣味無窮。
中華傳統文化的核心就是倫理文化。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一般被稱為人倫,孟子說,教以人倫,君臣有義,父子有親,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這是中國傳統為人處世的道德原則。
在古人看來,一個人要合乎人倫,必須在兩個方面下功夫:一方面是內心、本心的完善,另一方面是外在行為必須符合社會規范和道德規范。“內圣外王”是修身、內省的最高目標。因此,在這種文化氛圍中練就的思維,一是側重于向內探求,講求修身養性;二是用人倫關系來理解一切,用人倫家庭關系來理解國家,把政治關系看作倫理關系,建立的是家國一體的倫理國家秩序,以德治國,講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中國人的人生態度,簡言之,就是注重和諧。傳統的和諧思維強調人自身、人與他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生生和諧,以達到最高境界——天人相調,天人合一。
孔子、盂子、老子等古代思想家,重視和合,特別重視人際關系的和諧,提出很多“和諧”思想觀點。孔子特別重視人與人之間的和諧,提出了著名的“ 和同論”,他說:“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認為“禮之用,和為貴”。孔子反對相爭,主張“君子無所爭”。 在“和同”關系上,孟子將孔子的“ 和合”思想向前推進了一步,提出“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觀點。道家要求人們清心寡欲,不為天下先,并且也與孔子一樣,反對相爭,“圣人多道,為而不爭。”采用不爭的方法來協調人際關系。
中國傳統思維中蘊含著博大精深的哲理智慧。今天的領導者,做好領導工作,要掌握和運用中國傳統思維方式的智慧。
謀劃是從戰略高度,對全局性長遠性的重大問題進行籌劃和指導的一種思維活動,是總攬全局的理性思維,具有全局性和前瞻性。謀劃的過程就是提出目標與手段,以宏觀視野審視全局,面向未來做出預測。領導者必須學會運用整體思維,系統思維,總攬全局。
1.謀劃要注重整體、高瞻遠矚。領導謀劃要站得高看得遠。就必須從整體出發,通盤考慮,把著眼點放在全局上,善于對一些帶全局性、長遠性、戰略性的問題進行研究,注意整體功能。要從全局來看局部,從長遠來看待眼前,處理好眼前利益與長遠利益的關系,立足當前、放眼未來。
2.謀劃還要統籌兼顧,要考慮周全。在整體考慮的基礎上,還要考慮局部或細節設計。注意統籌兼顧。這種謀劃才能周全。比如城市建設的謀劃中,既要總攬全局,又要考慮局部或細節,注重各方協調。
作為一名領導者,其重要職責就是做出科學決策,按照鄧小平的說法,領導干部一是拍板,二是用人,這個拍板,就是科學決策。領導要做科學的決策,前提就是對他面臨著客觀實際,做出科學判斷。這不僅有主觀、客觀的關系,還有片面和全面、孤立和聯系、靜止和發展、對立統一看事物的問題。
1.運用主客觀融合思維法,防止決策的隨意化。中國式思維講求主客觀的融合。科學決策就是要主觀正確反映客觀,主觀符合客觀事物的本質規律,一切從客觀實際出發,充分調查研究,反復論證,最后實現主客觀的統一的過程。
2.運用“相生相克”的聯系思維法,防止決策的簡單化。事物之間是“相生相克”的,是互相聯系的,聯系又是具體的復雜多樣的。科學決策要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找到事物的本質規律,善于區別不同情況、針對不同問題采取不同方法,因地、因人、因時制宜。
3.運用“生生之謂易”的發展思維法,防止決策的保守化。事物“生生之謂易”。把一切事物放在不斷發展變化的過程中理解,科學決策要始終注重研究新情況、總結新經驗、解決新問題,就是要客觀分析形勢,認識和處理改革發展中出現的矛盾和問題;樹立長遠眼光,著眼長遠發展,把握事物發展總趨勢,以對未來負責的態度進行決策。
4.運用“叩其兩端”的對立統一思維法,防止決策的極端化。
辯證思維的內涵有兩句話,一是在看到這個事物對立的同時,不要忘記他們之間的統一。二是在看到事物統—的同時,不要忘記它們之間的對立和差異。
所謂模糊,一般指事物的概念、輪廓不清晰,事物之間的關系不明朗,難以用精確、具體的語言來表達。在領導工作中,面臨許多問題和領導環境都是錯綜復雜,存在許多模糊事物、模糊關系、模糊概念,在認識和處理上需要模糊思維的方法。
模糊思維是與精確思維相對應的,領導者的思維應是模糊中能精確,精確中有模糊,要注意以下幾點:
l.根據思維對象的性質作不同處理。 在現實中,當領導處理明朗問題時,應態度鮮明,措施果斷,要精確;但要處理模糊性問題,則需要運用模糊處理藝術。在突發的情景出現,需要立即馬上處理,來不及精確思考,來不及仔細推敲琢磨的時侯,在堅持大的原則框架內,就考驗領導者的模糊應對能力了。
2.粗與細的模糊思維。對重大原則問題不能馬虎,不能粗,要分清是非,究根問底,越細越好;但一般問題,無關大局的問題都宜粗不宜細,“粗”更有利于解決問題,模糊一些效果反而到好。比如一些歷史問題,領導班子的不團結、下屬之間的隔閡等問題。鄧小平談到處理歷史遺留問題時提出“宜粗不宜細”的思想。
3.掌握隸屬度。為什么有的干部搞“一刀切”,從思維的深層找原因,大多因為他們習慣于非此即彼的思維方式。比如評價一個干部,沒有絕對的好與不好,一般可分為很好、較好、好、有點好、不好。這幾好就是不同的隸屬度。隸屬度的運用會促使領導干部的思維方式發生微妙變化。
4.人際關系的思維有時要模糊一些。領導班子之間、下屬之間、職工之間常常出現一些是是非非、恩恩怨怨的現象,為了協調好人際關系,領導的思維有時要模糊些,甚至“糊涂些”。只有采取容忍、諒解的模糊處理方法,才能產生較好的領導效果。當然原則性的問題另當別論。
合理運用模糊思維應當重點把握好“ 度”,或者說適用范圍。對領導者而言,“難得糊涂”不同于“一概糊涂”。而是大事上清楚,小事上糊涂;根本問題上清楚,枝節問題上糊涂;原則問題清楚,生活小節糊涂;法律法規清楚,人際交往糊涂。
“和合”“和為貴”“和諧”,是一種良好的思維方式。中國式和諧思維強調人自身、人與他人、人與社會、 人與自然的生生和諧, 以達到最高境界——求同存異,天人相調,天人合一。
作為領導者,無疑要具有一定的協調能力。講和諧思維,就是要從協調、平衡、共處的統一性的視角去觀察和處理問題。和諧思維不是回避矛盾,而是一種協調矛盾、化解矛盾、轉化矛盾的思維方式。
1.協調處理好人與自然的關系。要重視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改變占有、控制、征服自然的思維,更注重生態平衡。《道德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2.協調處理好社會關系。人的本質從現實性上,是社會關系的總和。領導要學會適應社會,處理好社會各方關系。“人生三寶”:好習慣好心態好人緣。
3.協調處理好不同部門和不同單位的關系。國家之間在處理不同社會制度和不同意識形態,強調“和而不同”,即在承認多樣性的前提下,雙方和平共處,在條件成熟的情況下達到互利、共贏。地區之間、部門之間和單位之間的關系處理也是如此。
4.協調處理好內部人際關系。一個領導者要學會與不同的人協調相處,特別是中層領導,要與上級和下屬進行協商,真誠溝通,要寬容。表達不同意見時,學會保留對方的立場。在上下關系處理上要:對上尊重不獻媚,對下關心不護短。
中國式思維以人倫為中心,重道德修養,在究天人之際中更注重研究人。隨著新加坡、韓國、香港等華人區域所創造的經濟奇跡,特別是我國所取得的發展成就,中國式的管理引起世界的關注,儒家倫理道德為核心的中國式思維方式也引起國內外的重視。
l.人倫思維用于領導者自身,要修身修德、首先以德服人。傳統思維的倫理特征,側重于向內探求,講求“內圣外王”,修齊治平;中國思維一個最大的秘密,就是天人合德。這種思維強調人要有天地精神和宇宙情懷,講求人要“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兇”。古人講,“德不配位必有余殃”。在這種思維環境下領導干部自然就要“修身養性”、“以己推人”、“以己及物”;自然要提高精神境界,講求天地良知,培養浩然正氣,塑造高尚人格。
2.人倫思維用于感召人,要掌握運用好人情定律。人倫社會的特點,使中國人歷來強調處理好人倫關系和“人際關系”。所以在中國人的交往中除了西方的自由競爭、公平法則和依法辦事之外還多了一層“人情關系”。
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中國思維重人際和諧,使得中國的理性思維常常受感情的影響,重“情”字,講“情理交融”、“通情達理”:人們在思考、處理問題時,如果只憑理性不講感情因素,定會受到責難。在涉及是非問題時,強調“合情合理合法”,“曉之以理,動之以情”,使道理和情感混淆。
如何把握人情定律,這中間的輕重分寸,是個學問,必須因人、因時、因地、因事而定。對上級,要拉近距離,減少隔閡,爭取幫助,但不是獻媚、討好;對下屬,要關懷體貼,以心換心,既嚴格要求,又不能過分寬松縱容;對平級同事,既要平等親密又要保持點距離,不因熟而不拘禮;對群眾,要多做好事,動之以情、體察民情、讀懂民心、拉近距離,才能受群眾擁護。
3.人倫思維用于識人用人管人,要準確把握好人性。人倫思維是我國堅持德才兼備德為先的選用干部標準的深厚基礎,也理應成為領導者為人處世的原則。領導的重要工作就是識人選人用人管人,發揮人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人有各種各樣,個性、能力千差萬別,有的人胸襟廣闊,有的人心胸狹窄,有的人處事平和,有的人個性急躁,有的人富于理性,有的人感情用事,如果用人不當,必然會把事搞糟,選人用人之道,博大精深,作為領導者,必須精于揣摩人性、把握人心,善于識人、用人、管人,發揮每個人的作用。
[1]高晨陽.國傳統思維方式研究[M].科學出版社2012(1).
[2]李憲堂.中國傳統文化思維框架論綱[J].青島大學師范學院學報,2003(03).
[3]李澤厚.中國古代思想史論[M].安徽文藝出版,2008(6).
[4]李耳著,魏源注解.老子諸子集成[M].上海書店出版社,1986.
[5]莊周著,王先謙注解.莊子諸子集成[M].上海書店出版社,1986.
[6]侯才.論悟性——對中國傳統哲學思維方式和特質的一種審視[J].哲學研究,2003(l).
[7]王健平.中國傳統思維方式的若干特點及變革取向[J].徐州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