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妍舒 張宗鑫
(山東師范大學公共管理學院 山東 濟南 250014)
延遲退休長期以來一直是飽受各界爭議的話題,人們對延遲退休政策的最終出臺和落實持有不同的態度和聲音。2015 年2 月28 日,中組部和人社部聯合下發《關于機關事業單位縣處級女干部和具有高級職稱的女性專業技術人員退休年齡問題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規定正、副處級的女干部和具有高級職稱的女性專業技術人員,年滿60 周歲退休,這既體現了國家深化改革的勇氣和智慧,也表明了延遲退休話題走到了試水的關鍵時期。而且,《通知》在對規定的女干部及具有高級職稱的女性專業技術人員作出延遲退休的說明時,允許這部分群體在本人提交申請的基礎上,可以在年滿55 周歲時自愿退休。這種彈性機制給試水期的延遲退休政策提供了靈活性,也為更多的社會公眾逐步轉變觀念、認可和接受這項政策做好了鋪墊。
1978 年,我國開始實施計劃生育政策。三十多年來,這一基本國策在緩解人口對資源和環境的壓力、促進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方面發揮了積極的作用。但與此同時,計劃生育政策的長期推行也產生了老齡化加速到來的負面效應。國家統計局2014 年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顯示,60周歲及以上的人口占全國總人口的比例約比為15.5%,65 周歲及以上人口占全國總人口比例約比為10.1%。據學者預測,截止到2050 年,大約每三個中國人中,就會有一個人的年齡將超過60 歲。中國的銀發浪潮將偕同未富先老問題加速到來。
針對當前老齡化現象嚴重、養老金空賬運行等迫切的現實問題,結合我國的人口結構和就業情況,2013 年11 月15 日,黨和國家在《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 中明確將制定漸進式的延遲退休政策。
延遲退休政策自提出至今,在全社會引起了較大的爭議,也存在著諸如延遲退休僅僅是為緩解養老金支付壓力等解讀。應該看到的是,國家將延遲退休放在頂層設計的位置,有其全面綜合的考慮。
首先,從人力資源的角度出發,目前中國60歲及以上的人口中,僅有約26.9%的身體健康狀況為較差,且69 歲及以上的人口中有不少具備較高的知識和技術水平,有著豐富的工作崗位經驗和領導管理才能。因此,延遲退休有利于提高人力資源利用率,加速產業結構調整,提升經濟發展后勁。
其次,從養老金收支的角度出發,目前我國的基本養老保險制度采用的是部分積累制的統賬結合模式,即現收現付的社會統籌模式與實施積累制的個人賬戶模式相結合。由于存在發展過程中的轉制成本、預期壽命與實際退休年齡間的差距以及雙軌制留下的巨大資金缺口,導致目前我國養老金存在著空賬運行的問題。根據相關測算,退休年齡每延遲一年,可以彌補全國約200 億元的養老金缺口。這對于當前我國養老金個人賬戶空賬運行、全國養老金投資收益率低等社會公眾擔心的問題而言是一個利好的消息。因此,延遲退休對于應對老齡化壓力、穩定社會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最后,從全世界退休年齡的角度出發,發達國家的男性退休年齡為65 歲, 女性的退休年齡為60-65 歲,而發展中國家的男性退休年齡多為60歲,女性多為55-60 歲。近年來,國際社會為緩解老齡人口負擔、尋求減輕國家養老壓力的新方式,紛紛采取了延遲退休的措施。如美國早在里根總統時代,即將領取全額養老金的退休年齡由原來的65 歲提高到67 歲;法國于2010 年將法定退休年齡由60 歲提高到62 歲,退休者要想獲得100%的退休金必須年滿67 歲退休;德國從2012 年開始將退休年齡提高到67 歲;日本逐步把領取養老金的年齡提高到65 歲,男女分別從2013 年和2018 年開始實行。延遲退休已經成為國際社會的一種普遍趨勢。
與世界各國的退休年齡相比較,中國的法定退休年齡明顯偏早,特別是中國女性職工的退休年齡為50 歲,這在國際勞工組織所調查的160 多個國家中屬于退休年齡最早的。因此,國家率先從女性勞動者開始實行延遲退休政策具有重要的破冰和引領意義。
1951 年政務院頒布的《勞動保險條例》對退休年齡作出了規定,男職工年滿60 周歲退休,女職工年滿50 周歲退休。1955 年,國家把女干部的退休年齡規定為55 周歲。這一男女區別開來的退休年齡政策一直沿用至今。然而,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男女不一致的退休年齡逐漸成為實現社會公平的阻礙。《通知》的出臺成為延遲退休政策的先行試水,既能夠有效地保證漸進式延遲退休的穩步推進,又從社會公平的角度體現了國家對于女性勞動者的人文關懷。
從產業結構、預期壽命、文化技能和現實需求四個方面來分析,處級女干部率先實行延遲退休是完全可行的。
20 世紀50 年代,我國的工業化方針是優先發展重工業。同期,我國開始實施第一個五年計劃,開始了大規模的工業化建設。因此,在重點發展第二產業的背景下,當時的勞動力崗位以體力勞動居多。由于女性與男性相比,在體質上存在著明顯的區別,國家為保護和照顧女性,在1951 年的《勞動保險條例》 中明確規定女性勞動者比男性勞動者提前5-10 年退休。這一規定有著強烈的時代特點,是經濟發展特殊要求下的產物。如今,產業結構調整成為新的經濟增長模式,我國的勞動力崗位發生了較大變化,女性勞動者已經成為第三產業的主力軍。因此,女性比男性提前退休會造成女性勞動者過早退出勞動力市場,縮短了其領取薪酬和繳納養老金的年限,從而容易使其陷入經濟困境。
從工作性質而言,《通知》 中所涉及的率先實行延遲退休的女性群體主要是以腦力勞動為主,即她們大多是以個人積累的工作經驗和技術能力作為創造業績的源泉。因此,延遲退休率先從這一部分高級知識女性群體開始,而沒有規定“ 一刀切”式的全體女性勞動者都開始實行延遲退休,一方面保證了國家對從事特殊職業的女性勞動者的保護,另一方面也為延遲退休政策的完全實行打開了制度缺口。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發布的《2014 年度世界衛生統計》報告指出:2012 年,中國人口的總體預期壽命達到75 歲。其中,男性人口的預期壽命約為74 歲,女性人口的預期壽命約為77 歲。而根據世界銀行之前的統計數據:中國人口的總體預期壽命在1965 年之前還不到50 歲。通過世界性的數據對比可以發現,中國人口的預期壽命在50 年間增長了近20 歲。因此,我國沿用至今的法定退休年齡存在著不適應時代發展的缺陷,1951 年的《勞動保險條例》與如今的現實情況存在較大脫鉤。因此,延遲退休政策具備切實的可行性。
通過對近年來世界衛生組織發布的《世界衛生統計》報告的數據分析,中國的女性預期壽命普遍高于男性的預期壽命。《通知》中涉及到的高級知識女性更是在預期壽命上明顯高于男性勞動者。這部分女性勞動者通常身體素質優,學歷水平高、經濟狀況好,具備更現實的延長壽命的條件。因此,延遲退休以正、副處級女干部以及具有高級職稱的女性專業技術人員作為先行者,從生理層面上講也具有可行性。
國家統計局對《中國婦女發展綱要(2011-2020年)》實施情況的統計報告顯示:目前接受高等教育學習的女性比重不斷提高,2013 年,女研究生共有87.8 萬人,占全體研究生總數的49.0%,比2010 年高出1.1 個百分點。從統計顯示的性別角度來看,女性的受教育程度并不亞于男性,甚至在某些技術領域所具備的的知識和技能比男性更高。在這種情況下,女性早于男性提前退休無疑對人才資源造成了巨大的浪費。
《通知》涉及的高級知識女性大多學歷水平比較高。隨著高等教育的不斷深化和普及,大學生的就業年齡越來越晚,而對于技術或管理崗位從業人員的學歷要求又比較高,因此這部分群體從畢業到正式走上工作崗位時的年齡一般會接近30歲。若按照之前規定的高級知識女性的退休年齡為55 歲的話,她們的職業生涯時間僅僅不到三十年,而隨著預期壽命的不斷延長,這部分女性勞動者退休后將會有二三十年的閑暇時間。由于養老金的計發是由退休年齡和繳費年限所共同決定的,若不延長高級知識女性的退休年齡,則她們退休后將比同樣年齡、受過同等教育、參加工作時間相同的男性勞動者少領取5 年的養老金,而這5年中高級知識女性也會比相同條件的男性少領取5 年的工資福利,這樣可能會使得某些高級知識女性陷入經濟困境,同時也不利于激勵女性接受更高層次的教育培養。
目前,我國的男女干部比例仍然存在嚴重失調的問題,女干部資源比較短缺。此次延遲退休率先從正、副處級的女干部以及具有高級職稱的女性專業技術人員開始,一方面有利于這部分女性勞動者在工作崗位上更多的貢獻才智,另一方面能夠為培養更多優秀的女干部創造時機,進而逐步改善我國的人才結構。
55 歲時的高級知識女性正處于業務水平和思想素質最為成熟的黃金時期,同時其子女長成、家務較少,有更好的條件全身心地投入到已經積累了豐富經驗的工作崗位上。此時若要這部分女性勞動者退出勞動力市場,則可能會對其身心健康不利,容易使其產生失落感。因此,過早的退休年齡也使得高級知識女性們大多選擇了返聘重新回到工作崗位或者另謀職業,這也就使得許多退休的高級知識女性邊就業邊領取養老金,這實際上違背了養老金的發放初衷。因此,延遲退休既能夠解決這部分女性勞動者過早退休產生的一系列身心問題,又能夠保證養老金作用的有效發揮。
在當前全世界范圍延遲退休的大背景下,我國決定自2015 年3 月1 日起落實《通知》的內容,是老齡化不斷加速和就業狀況不容樂觀下的必然選擇。《通知》的出臺,更是體現了國家對女性的尊重和社會的進步,從產業結構、預期壽命、學歷技能和現實需求四個方面來看,正、副處級的女干部以及具有高級職稱的女性專業技術人員率先實行延遲退休,具有綜合性的優勢和可行性。
[1]周文芳.延遲女性退休年齡必要性探究[J].現代經濟信息,2013(02).
[2]曹麗華.延遲高級知識女性退休年齡的必要性[J].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學報,2015(02).
[3]劉元春.養老金缺口與延遲退休[J].吉林化工學院學報,2013(10).
[4]鄭功成.積極理性看待漸進式延遲退休[N].經濟日報,2013-11-27(5).
[5]閻毅強.發揮老年群體潛在價值助力實現中國夢[J].老齡科學研究,2014(12).
[6]崔達.發達國家彈性退休機制分析與啟示[J].中國管理信息化,2015(03).
[7]吳雷.論延遲退休的制度悖論[J].遼寧行政學院學報,2014(12).
[8]倪娜.社會轉型中的中國人口——基于人口老齡化問題的研究[J].漯河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4(07).
[9]霍海燕,陳辛未.實施彈性推行制度的可行性分析——以河南省為例[J].黃河科技大學學報,2014(11).
[10]吳芙蓉.提高退休年齡研究述評[J].學術理論,201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