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娜
(陜西師范大學政治經(jīng)濟學院 陜西 西安 710062)
2008 年開始,國家允許普通高等院校在校大三學生報名參加國家司法考試。在嚴峻的就業(yè)形勢面前,通過司法考試無疑會增加法學專業(yè)學生就業(yè)的砝碼和機會,一些在校大學生亦悄然把通過司法考試作為學習的目標,一些老師授課中也會或多或少涉及司法考試的內(nèi)容。然而,對于如何處理“司法考試與法學教育的關系”,學術界并沒有達成共識。有學者主張,“法學教育必然要為司法考試制度服務。”[1]但也有學者呼吁,“司法考試,別浪費了法學教育資源。”[2]有學者認為,法學教育以司法考試為導向具有合理性。[3]而有學者則認為,法學教育以司法考試為導向的觀點是錯誤的,這種觀點扭曲了法學教育與司法考試之間的正常關系。[4]不管爭議如何,法學教育不能也不可能完全忽視司法考試的影響。司法考試是從事特定法律職業(yè)的資格考試,合格的法律職業(yè)人應兼?zhèn)浞▽W基本理論知識和法律實踐能力。司法考試與法學教育目標具有內(nèi)在的一致性。合理利用司法考試資源有助于改變法學教育與司法實踐相脫節(jié)的現(xiàn)象。鑒于前人的研究大多從宏觀領域討論司法考試與法學教育的關系,本文以刑法學教學為例,從相對微觀的角度談一下自己的看法。
按照司法部的要求,司法考試的具體科目,應與教育部確定的高等院校法學專業(yè)主干課程一致。司法考試的考核重點是考生法學基本理論與法律實踐相結合的能力。從這個意義上說,法學教育與司法考試具有內(nèi)在的一致性。以刑法學為例,一方面,刑法學教學內(nèi)容基本涵蓋了司法考試大綱刑法部分的全部知識點。從近幾年的司考大綱看,刑法部分的內(nèi)容與法學本科刑法學教學大綱的要求基本一致,司考大綱和刑法學教科書基本上均是按照刑法典的體系來編排的,內(nèi)容較為統(tǒng)一、固定。另一方面,刑法學教學的重點、難點與司考大綱基本一致。對比各大院校法學專業(yè)刑法學課程教學大綱的重點、難點,與司考大綱刑法部分的要求基本相似,司法考試中分值比例最大的總論部分也是該門課程講授的重點,分論中的重點、難點罪名也均一致。只不過刑法學教學大綱所列的重點、難點的范圍更廣,要求更細。
二者的目標不同。一般認為,培養(yǎng)基礎扎實、專業(yè)面寬、心理素質高和適應能力強的能夠從事與法律有關的實際工作和具有法學研究的初步能力的通用法律人是法學本科階段的培養(yǎng)目標。[5]具體到刑法學,簡而言之就是既培養(yǎng)刑法應用型人才又培養(yǎng)刑法研究型人才兩個目標。而司法考試刑法部分考查的目的是選拔精通刑法的應用型人才,它更側重于考查對刑法法條的理解和應用能力,單純考查刑法基本理論的內(nèi)容并不多。另外,二者的側重點不同、試題形式不同。傳統(tǒng)刑法學教學側重于理論知識的講授,學習的重點是基本概念、特征、罪與非罪及此罪與彼罪在理論上的區(qū)別等。考試大多側重基本理論知識的考查,常見題型有名詞解釋、簡答題、論述題和少數(shù)的案例分析題等。案例分析題大多考點單一,法律關系明確,爭議不大,難度較小。而司法考試刑法部分側重于考查考生對刑法的理解應用能力,試題題型有選擇題、案例分析題和論述題,幾乎沒有直接的概念性試題。選擇題,也多以案例的形式出現(xiàn),案例的考點復雜、涉及問題較多,偏重于從多方位、綜合性的角度考查考生的理解、應用和分析能力。
綜上,刑法學教學內(nèi)容與司法考試刑法部分具有一致性,刑法學教學效果的好壞直接會影響高校法學專業(yè)學生司法考試刑法部分的通過率,另一方面,司法考試刑法部分與傳統(tǒng)刑法學教學側重點、考查形式不同,這又對刑法學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戰(zhàn)。
法學教育的定位決定著法學教育的宗旨、人才培養(yǎng)目標以及教學的內(nèi)容與形式。如前所述,絕大多數(shù)高校把法學教育定位為培養(yǎng)兼具法律應用能力和法學研究能力的人才。這種定位的初衷是好的,但過于理想,在目前有限的課時和考核目標的制約下,要想完成上述兩個目標,結果只能是每個都無法圓滿實現(xiàn)。具體到刑法學教學而言,刑法實務能力如何考查、如何判斷難度較大。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偏重于基本理論知識的講解,考查也側重于對理論知識的記憶。學生學完課程后,絕大多數(shù)人不會處理刑事司法具體實務。
我國高等院校刑法學專業(yè)教師的背景比較單一。從各大高校招聘刑法學專業(yè)教師的基本要求看,大多側重于考慮應聘者的畢業(yè)院校、學歷、學位及科研能力。按照這種要求招聘到的教師,絕大多數(shù)是直接從學校到學校,由學生變老師的“學術型、科研型”人員。他們可能從來沒有離開過校園,很少甚至沒有從事過具體的刑事法律實踐工作。再加上目前高校對教師的評價體制偏向于科研,工作以后,這些教師也不得不埋頭于寫論文、發(fā)文章、評職稱,既沒有時間也沒有動力參與具體的司法實踐工作。在教學過程中,由于缺乏自身體驗過的、真實生動的實踐案例,教師講授的內(nèi)容自然會傾向于解釋概念、闡述理論。雖然近些年刑法學教學改革一直強調案例教學、討論、實習等方法的使用,但概念化、教條化和形式化的教學模式并沒有從根本上得以改變。從教學效果看,教師對理論上“是什么”和“為什么”問題講授的比較明確,學生掌握的也較好,對實踐中“怎么用”問題涉及的遠遠不夠,學生的實踐應用能力不盡如人意。
案例教學法是近些年法學教育普遍倡導的方法。它有助于增強學生學習、理解和掌握法學一般原理、原則的能力;有助于提高學生反思實踐問題,解決實踐問題的能力;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啟發(fā)性、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能力。但在刑法學具體教學中,案例教學法存在不少問題,其中最突出的是教師所選案例難以滿足刑法學教學的要求。一是,一些教師選擇的案例是虛構的,有些純粹是針對刑法理論來設例,這樣的案例很難引起學生學習和主動參與的興趣,很多時候是教師自說自話,得不到學生的積極響應。二是,一些教師選擇案例的目的僅僅是加強學生對課本知識的理解,案例往往穿插于講授一個理論或法律條文的過程中,學生不用費力思考就能很容易推斷出案件的處理結果,難以實現(xiàn)提高學生思維能力的目的。三是,一些教師選擇的案例過于注重趣味性,忽視實效性。為了活躍課堂氣氛,一些教師可能會選擇與教學內(nèi)容、司法實踐聯(lián)系不大的案例,學生上課就像聽故事一樣,笑過之后,對所學知識仍然是一知半解。
司法考試是法學教育與司法實踐的一座橋梁。在司法考試的影響下,對法學教育的定位或者培養(yǎng)目標,應當堅持多元化的發(fā)展思路。上世紀90年代開始,我國各大院校的法學院系如雨后春筍般涌現(xiàn)出來,其師資力量、辦學能力參差不齊。有學者認為,法學院系應當根據(jù)各自的需求、條件和優(yōu)勢,培養(yǎng)不同類型的法學人才,體現(xiàn)自己的特色和優(yōu)勢,以滿足社會多樣化的人才需求。[6]對于一些師資力量雄厚,科研能力強的老牌法學院系,比如北京大學法學院、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和中國政法大學等,可以以培養(yǎng)法律研究型人才為主要目標,這些院系的學生理論基礎和綜合素養(yǎng)較高,刑法學教學可以有條件到以刑法理論為重點內(nèi)容,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理論研究能力。一些新成立的法學院系,大多師資力量弱,科研能力差,應該結合自身的特色確立培養(yǎng)各類法律實務人才的目標,在法學教育中加強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對于刑法學教學而言,應側重于從規(guī)范刑法學的角度培養(yǎng)學生的理解和應用能力,使其具備一定的刑事司法實踐能力。事實上,法學教育分層的做法在國外已有很好的實證,以美國為例,美國的法學教育層次清晰,分工明確,把培養(yǎng)律師等法律實務型人才和培養(yǎng)教師、科研人員等教學科研型人才分開,各得其所。[7]筆者建議,各大法學院系重新審視法學課程的教學目標,因地制宜確定目標,像我們以師范為主的綜合院校,法學專業(yè)起步晚,應結合自身的特點,適應司法考試的要求,確立培養(yǎng)法學應用型人才的目標,在具體教學活動中,如刑法學教學中,切實加強學生司法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
司法考試“以測試法學基本理論和法律實務相結合為原則”,考查考生是否具備從事法律職業(yè)所要求的法律專業(yè)知識和法律職業(yè)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法律職業(yè)能力,教師自然要具備一定的司法實踐能力。事實上,高校大多數(shù)刑法學專業(yè)教師缺乏參與司法實踐的機會和動力,要求他們培養(yǎng)具有司法實踐能力的學生,其可行性和實效性可想而知。
1.改革現(xiàn)有法學教師評價標準,鼓勵刑法學教師到司法機關、律師事務所等機構參加司法實踐活動。偏向科研的教師評價機制的詬病日益凸現(xiàn),在全國不分專業(yè)一刀切的現(xiàn)象更是普遍。法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要提高法學專業(yè)學生的法律職業(yè)能力,其老師自然需要“一桶水”的水平,才能交給學生“一碗水”。我們的高校法學教師大多是碩士、博士畢業(yè)后直接進高校,在傳統(tǒng)的法學教育的影響下,自身基本無法律實踐經(jīng)驗。再加上教師評價機制的科研傾向嚴重,在學歷、職稱、待遇等競爭壓力下,不得不忙于申課題、做文章、寫專著,根本無心也無時間參加司法實踐活動。筆者認為,對于教師的評價機制應該區(qū)分專業(yè)特點作出不同的要求,對于實踐性強的專業(yè),適當減少科研要求,增加實踐活動的考核,提高教師自身的實踐水平。目前,我國的律師制度容許法學教師從事兼職律師,這是提高法學教師法律職業(yè)能力很好的平臺。實踐證明,作為兼職律師的教師因為有實踐經(jīng)驗,授課有真實的案例,上課氣氛活躍,能夠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教學效果好。還有的高校為了提高青年法學教師的實踐能力,規(guī)定法學專業(yè)的青年教師都要在法律實務部門兼職輪訓一年以上,而且從考核政策向這一部分人傾斜,鼓勵青年教師踴躍參加。[8]這是一個很好的探索,值得推廣借鑒。
2.聘請法官、檢察官、律師為兼職刑法教師。教師的本職工作是教學,通過參加司法實踐活動,提高司法實踐能力的作用畢竟是有限的。積極加強法學院系和司法機關、律師事務所的合作交流,聘請經(jīng)驗豐富的法律工作者擔任兼職教師,也可以有效地促進學生司法實踐能力的提高。目前,一些法學院系會不定期邀請法律工作者到高校做講座,或者邀請司法機關來高校開庭審理具體案件,這對于學生了解司法實踐無疑起到了積極的作用。筆者認為,做講座、開展庭審等形式還遠遠不夠,應該讓此種交流合作常態(tài)化。就刑法學教學而言,可以留出一些課時專門由法律工作者專題授課,或者由他們開設刑事司法實務課程,全方位介紹司法實踐中的各種實體和程序問題,重點培訓學生司法實踐技能,有效提高其法律職業(yè)能力。將法律實務部門的工作人員納入法學教師的隊伍,不僅使法學專業(yè)教師團隊的組成更加合理和科學,而且有利于提高學生從事法律職業(yè)的能力。
判例教學法將對學生觀察能力、運用知識和邏輯推理能力的訓練融為一體,相對于講座那種單獨的知識灌輸具有明顯的優(yōu)勢。[10]囿于教師自身實踐經(jīng)驗的缺乏,刑法教學案例的選擇多來自刑法案例教學書,這些案例書中的案例設計簡單、乏味甚至有些過時,很難體現(xiàn)案例教學的優(yōu)勢。近些年,刑法司法考試題絕大多數(shù)是以案例的形式出現(xiàn),有些案例甚至是實踐中真實發(fā)生的,而且經(jīng)過一審、二審和再審的案例。大多數(shù)案例能夠體現(xiàn)刑法學的特色及專業(yè)深度,貼近生活、貼近實踐,具有綜合性、典型性、時效性及趣味性相結合的特點。以2007 年試卷二第6 題為例:“甲將汽車停在自家樓下,忘記拔車鑰匙,匆匆上樓取文件,被恰好路過的乙發(fā)現(xiàn)。乙發(fā)動汽車剛要掛檔開動時,甲正好下樓,將乙抓獲。關于乙的行為,下列哪一選項是正確的?A.構成侵占罪既遂;B.構成侵占罪未遂;C.構成盜竊罪既遂;D.構成盜竊罪未遂”。這類案例有可能就發(fā)生在我們身邊,而且該案例涵蓋的知識點較多,既考查犯罪的停止形態(tài),又考查侵占罪與盜竊罪的區(qū)別。司法考試中類似這樣的案例比比皆是。教師在講授相關內(nèi)容時,可以先搜集歷年司法考試題對該問題的考查,選出具有代表性的案例,適當引用,有助于提高學生理論理解能力、案例分析能力和法律思維能力,充分調動其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1]徐顯明.法學教育必然要為司法考試制度服務[N].法制日報,2006-8-14(11).
[2]張明楷.司法考試,別浪費了法學教育資源[N].法制日報,2005-10-12(11).
[3]周詳,齊文遠.法學教育以司法考試為導向的合理性[J].法學,2009(4):93.
[4]郭翔.論司法考試與法學教育的關系[J].法學,2010(2):62.
[5]曾憲義,張文顯.中國法學專業(yè)教育教學改革與發(fā)展戰(zhàn)略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4.
[7]朱立恒.中國法學教育改革的基本思路[J].法學雜志,2008(1):109.
[8]何勤華,陳靈海.統(tǒng)一司法考試后的法學教育[J].華東政法學院學報,2003(1):10.
[9]人民網(wǎng).西北政法大學出重拳力推法學教育改革[EB/OL].2008-04-21[2011-04-19].http://politics.people.com.cn/GB/14562/7146760.html.
[10]Gene R.Shreve,Two Cheers for the Case Method[J].30 N.Y.L.Sch.L.Rev.1985: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