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斌
(天水師范學院體育學院 甘肅 天水 741000)
民族傳統體育是以漢民族文化為主題,并融合多民族傳統文化而形成的一種文化形態,也可概指某一個或幾個特定的民族在民間開展的,具有濃厚民族文化色彩和特征的傳統體育活動,其中的“傳統”是指歷代因循沿傳下來的根本性的模型、模式、準則的總和。民族傳統體育體現著一種深厚的文化積淀,具有豐厚的傳統文化底蘊。同時也是承載了各民族文化的重要載體,一方面展示了其社會價值作用,比如健身、娛樂、陶冶身心等,另一方面也體現了其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包括對中國民族傳統生活方式、生活內容、習俗宗教等的傳播與促進作用[1]。民族體育樂舞是指民間民族傳統體育中與音樂舞蹈藝術結合比較緊密的體育文化形態。民族體育樂舞是一個民族長期以來勤勞與智慧的結晶,是各民族傳統體育內容與民族民間舞蹈交融與共生的產物,是民族地區群眾健身娛樂活動的重要內容,目前中國正處于社會轉型期,民族體育樂舞的社會價值與作用也必將會隨著社會生活的不斷豐富與發展而發生改變,因此探索隴右地區民族體育樂舞——旋鼓舞的社會功用價值是實現隴右地區民族體育樂舞的持續發展的重要路徑。
“隴右”作為地域概念,最早約出現于漢末魏初,在《三國志》一書中“隴右”一詞已頻繁出現,其義大約泛指隴山以西一帶地區。隴右地區位于我國內陸黃土高原西部,介于青藏高原、內蒙古高原和黃土高原三大高原中間。這里東通關中,西連河西、青藏,北接塞上,南達陜西、巴蜀,是我國南北與東西之間文化的交匯處。隴右地域遼闊,自古就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地區,有漢、回、藏、東鄉、羌、蒙、裕固、滿等十多個民族[2]。都能歌善舞加之隴右地處絲綢之路要道,西域各國的樂舞、歌曲傳入中國,隴右為必經之地,因此隴右地區產生了非常具有代表性的民間民族體育樂舞——旋鼓舞。
旋鼓舞原本是一種地道的民間歌舞娛樂活動,是隴右地區人民最喜歡的民族舞蹈之一。 旋鼓,天水民間俗稱“羊皮鼓”,主要流傳于西秦嶺山區的武山灘歌、龍泉以及秦安的王窯一帶。最初的旋鼓主要用于祭祀神祗、迎神賽社、禳災乞福、豐收慶典等宗教活動,后來發展為一種自發的民族體育樂舞。旋鼓舞,節奏感強,動作技巧高,剛勁瀟灑,鼓聲清脆而洪亮,富有韻律感。旋鼓舞動作設計靈活多變,擊鼓動作技巧復雜,步履騰挪跌宕起伏,旋轉奔放,舞步瀟灑自如,行云流水。隊形變化縱橫穿插,聚合開張有序,呈現出豐富多采的表演內容,展示出多種多樣的表演套路。每逢過年過節以及喜慶日子,廣場上就會云集男女老幼,歡快的跳起旋鼓舞。從2010 年起天水一年一度的公祭伏羲大典提升為國家級公祭規格。在這場省級公祭中的《天鼓玄音》篇章大型祭祀樂舞中就是以旋鼓舞為主旋律[3],表達了現代人追遠懷祖、感念始祖開天辟地之情愫,體現了中華兒女對人文始祖伏羲的敬仰之情和昂揚向上的精神。同時也將這一古老的民族體育樂舞展現在了全國民眾眼前,使其得以進一步的發展和傳承。
旋鼓舞社會學特征主要包括顯性特征與隱性特征兩方面,其中顯性特征包括健身性、大眾性等特點,隱性特征主要包括傳統性、民族性、文化性與教育性等方面。
1.健身性體現。旋鼓舞是一種集體操、舞蹈藝術、民族鼓樂等綜合因素于一身的民族體育樂舞,實際生產生活,是勞動形式的一種轉化,深受群眾的喜歡,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旋鼓舞舞姿矯健,動作挺拔,既展舞姿又重情緒表現,舞姿順達自然,優美飄逸,而且有一定的力度和奔跑跳躍變化動作,動作幅度大,涵蓋健美、運動、鍛煉身體、愉悅身心、等方面的內容,對增進人們身心健康具有重要的作用。
2.表演性體現。旋鼓舞是以“自娛”與“娛人”相結合為表演目地的,它的運轉可以達到和滿足人的情感對“娛”的需求。它強調了人的生命情感的內在沖動,表現民眾情感世界。震撼人心的鼓聲和節奏是表現大眾的審美意識的最佳手段,與舞鼓的動作的結合給人們帶來健康的身心娛樂,上世紀80 年代,天水旋鼓逐漸被國內的學者們發現,并將它作為一項重要的文化遺產進行研究和開發,先后被中央電視臺《絲路風情》欄目攝制組搬上電視熒屏,在央視和省電視臺播放,電影故事片《追索》 中以特寫鏡頭搬上銀幕,《中國民間舞蹈集·甘肅卷》將其作為重要內容收錄。這都是其具備重要的表演性價值體現。
1.傳統性體現。伏羲文化屬于古文化范疇,是隴右地區的典型文化,天水是著名的“羲皇故里”,最初的旋鼓主要用于祭祀神祗、迎神賽社、禳災乞福、豐收慶典等宗教活動[4],每逢過年過節以及喜慶日子,廣場上就會云集男女老幼,歡快的跳起旋鼓舞,在表演氣質上充分體現了伏羲文化的傳統內涵;體現了當地民族特定風俗與生活習慣,并在民族傳統節日中予以表達出來將寓意深刻的內涵及文化表達方式滲透到旋鼓舞中,使得其更加具有民俗風情。
2.民族性體現。旋鼓為單面鼓,左手持鼓,右手握錘,用鼓錘不斷的敲打鼓心、鼓邊,并且用左手及時地搖晃鼓環,邊敲邊舞,動作張弛有度內容豐富,隊形散斂開合變化多樣,整個套路動作極富節奏感和震撼力,旋鼓舞汲取了民族民間舞的風格和特點,舞姿翩躍,步法輕盈,線路豐富。鮮明的藝術風格展現出了西北人的剽悍和秦州勇猛的民風。
3.文化性體現。旋鼓舞獨特的表演形式,其在精神氣質上表現出強悍、粗獷、剛毅、豪放的品格,在表演氣質上充分體現了伏羲文化的人文精神和思想內涵;旋鼓舞實際上是古代先民們對自己發展的一個回顧,是一長套反應隴右人民經歷的展現;是以秦人發祥于隴右牧馬而產生的一種生產生活的遺存,體現出秦人亦農亦牧,守衛邊疆,不屈不撓的抗爭精神。
4.教育價值的體現。旋鼓舞作為隴右地區民族傳統體育中的一項內容,它的產生和發展是與民族的傳統文化息息相關。因此,從事旋鼓舞活動,不僅是動作技能和身體素質、意志力等方面的教育和鍛煉,也是一種民族傳統文化的學習和弘揚。同時,自然雄渾的氣勢、沉穩豪邁的步伐、堅韌執著的神態和粗獷豪放的品質,也是一種熱愛生活、培養積極進取和競爭精神的一種教育方式。它與教育的目標是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才培養目標是一致的。同時也是建立具有地方特色體育課教學的有效形式,是改變過去單一的教材結構體系,做到教學內容多樣化、靈活化,是對人的教育過程中體現地域人文精神的延伸和補充。因此,旋鼓舞具有較強的教育價值,而“太昊伏羲祭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也應成為天水各族民眾和大、中、小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1.旋鼓的歷史十分悠久,與很多藝術形式的起源一樣,它的起源和祭祀活動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從鼓的表演風格看,應源于原始部落的圖騰舞或“儺舞”,帶有濃厚的原始信仰色彩。旋鼓的出現可遠推到上古,近至夏代。“旋”,古人稱天為旋或玄,旋鼓即天鼓,所以在旋鼓表演時鼓手的行走路線模仿蛇行之“禹”步,稱為“踩八卦”。“踩八卦”之“禹”步是夏禹祭祖先的舞步,在旋鼓表演中“用莽頭”的彩色發辮是人面蛇身的扮相[5]。這也與伏羲的傳說人面蛇身有關,因此旋鼓源于祭祀活動是有一定道理的。旋鼓舞是人們在與自然作斗爭的過程中逐漸形成的一種能滿足人民心理需求的一種民間藝術,最初的旋鼓主要用于祭祀神祗、迎神賽社、禳災乞福、豐收慶典等宗教活動,隨著時代的進步,他在不同時期不同地點也展現著其獨特的魅力,并體現出自身的特色和功能。
2.旋鼓舞是原始先民們在這塊土地上創造出的一朵隴右地區的文化奇葩,它繼承和體現了隴右地區文化的精髓,是在長期的生產勞動和社會生活中,旋鼓舞與宗教不斷相互促進、交融,始終處于一種錯綜復雜的交織狀態,可以說旋鼓舞體現了古老的祭祀文化,是集音樂、舞蹈、體育于一體的綜合藝術。如今旋鼓舞在不同時期的融合和發展,反映出其具有社會性的特點和健身、表演、傳統、民族、文化和教育等的價值功能,體現出中國傳統文化增強民族凝聚力的精神價值。
3.隨著我國全民健身運動的不斷深入,民族體育樂舞這一獨具魅力的民族傳統文化資源,將會突現出更大的發展空間,同時象旋鼓舞這種獨具特色的民間民族體育樂舞必將會為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的和諧發展做出應有的貢獻。
[1]馬利亞.社會學視角下民族傳統體育發展的社會價值與文化選擇[J].2012(2).
[2]雍際春等.隴右文化概論[M].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2006(1).
[3]李振翼.伏羲廟與伏羲文化活動[J].天水行政學院學報,2001(3).
[4]馬雪蓮.伏羲祭祀變遷中的文化內涵分析[J].西北第二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1).
[5]郭斌.天水旋鼓舞的社會特征與功能價值研究[J].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