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喜霞
( 西安文理 學 院 陜 西 西 安 7 10064)
慈善事業包括慈善活動和慈善思想,學術界到目前為止,對慈善活動的研究已取得不少成果,出版了大量的作品,學界對其內容的整理和評論比較多。相較于慈善活動,慈善思想,特別是近代中國的慈善思想的研究述評,卻少有人問津。針對中國近代慈善思想的研究,雖然數量相對少,但不乏精辟論述,對這些研究成果進行梳理,有利于中國慈善史研究的深化。
從近代慈善研究的歷史序列來看,民國初年,已有學者對當時的慈善思想展開研究。1912年朱友漁在哥倫比亞大學完成其博士論文《中國慈善思想——基于互助目的的研究》。該文論述到近代中國民間的慈善行為仍具有很明顯的偶發性,并嚴重依賴于慈善者個人的德行,體現出濃厚的互助思想和主動救助的理念。[1]鄧云特的《中國救荒史》是另一部涉及到慈善思想問題的著作。此書就中國災荒的成因,救荒政策的形成、措施的演變進行論述,形成了一部較為完整的、有關災荒救濟方面的著作。由于著述的主題所及,該書就歷朝救濟思想和理論有所討論,提出了“天命主義之禳弭論、消極之救濟論和積極之預防論”[2]等論點。除上述著述外,民國時期諸多的社會問題也引起了社會學家的關注,其研究或多或少涉及到慈善思想。陳凌云撰寫的《現代各國社會救濟》一書,提出近代救濟事業應急求改變過去消極的慈善布施,成立積極的“互助”和“公共責任”之觀念[3]。柯象峰編著的《中國貧窮問題》,對世界各國所提出的貧窮原因論進行了介紹,提出了中國貧窮的原因所在[4]。馬君武編撰的《失業人及貧民救濟政策》,對失業及貧窮原因做了分析[5]。1949年新中國成立后,一直到20世紀90年代,學術界并沒有把中國近代慈善思想作為獨立的研究對象。換句話說,慈善思想的研究并沒有從慈善具體活動研究的領域中獨立出來,相關研究多是在對慈善組織或慈善活動的評判中提及慈善思想。20世紀90年代以后,真正意義上的近代慈善思想研究開始興起,這種研究首先是從近代著名人物的慈善思想開始的。
1995年,周秋光《論熊希齡的社會慈善觀》在臺灣發表,作者對熊希齡慈善救濟觀念產生和形成的原因進行分析。文章認為熊希齡慈善思想的形成“完全是時代與歷史條件所造成的結果”[6],同時作者強調在熊希齡慈善思想的內容中,含有濃厚的傳統慈善思想。賴進興指出,余治的慈善教化理念,便是“主張以傳統的儒家思想為基礎,革新教化工作”[7]。經元善是近代著名慈善家,對其慈善思想的研究成果較為豐碩。朱英提出,經元善的慈善公益思想,集中體現在興辦近代學堂論和通過創辦“勸善看報會”進行善念的擴充,從而實現“開風氣,正人心”的理念。就經元善的救荒思想,朱英認為在晚清出現新的觀念,主要體現在兩方面。其一經元善認為,在以往的災荒救濟舉措中,大都是遭遇災荒后的臨時募捐賑濟,他指出“這種做法多有弊端”,這種救荒只救急,不能產生根本的救助,實際上“救急不如救貧”,應提倡治本之策;其二經元善提出,救荒是“善舉之惠”,但“應從一身及至一家,從一時及至永久”[8],這些救荒思想實質也是經元善的義賑思想。經元善的義賑思想,其體系是復雜的,孫玉敏等人指出,在經元善的義賑思想中,儒、佛、道的觀念均夾雜其中。在復雜的思想體系下,經元善提出官賑、義賑可同時并舉的理論主張。李念慶的研究表明,在經元善的慈善思想里,可以明顯地看到慈善思想從傳統到近代的轉變軌跡,尤其他仿效西方諸國興辦近代新式學堂,從重養輕教演變為教養兼施,都明顯的體現出近代慈善思想的特點。在他對經元善慈善思想的研究中,把其慈善思想分為三個階段:1860至1880年,以傳統樂善好施為基礎的早期慈善觀;1880至1895年,從消極的賑濟思想到積極的防災思想轉變;1896至1902年,從傳統的慈善觀向近代社會公益思想轉變。作者指出經元善的“慈善思想是一個從傳統慈善思想到近代公益思想轉變不斷發展的動態過程”[9](P19-26)。文章還對經元善所從事的具體義賑活動進行探析,對其慈善思想做了進一步的論證。
黃鴻山與王衛平就馮桂芬的慈善思想進行了探討,文章認為在馮桂芬的慈善思想體系中,救助對象的范圍與傳統慈善思想相比有所拓展,并且其救助辦法更加積極,采取了“教養兼施”的救助辦法[10]。李慧偉的研究指出與經元善類似,鄭觀應的慈善思想也具有“教養兼施”的特點[11]。在杜維鵬的研究中表明,鄭觀應、孫中山等人則展現出利用科學技術輔助救荒事業的意識,均有意欲利用鐵路等近代新生事物,提高救荒效率的觀念。[12]田毅鵬、周秋光對洪仁玕、康有為、孫中山等人的慈善福利理念進行了研究。19世紀50至60年代,太平天國的著名思想家洪仁玕,對西方社會福利制度的相關情況作了介紹,并主張在中國實施,其社會福利思想在《資政新篇》中有著具體的體現。田毅鵬認為,洪仁玕的《資政新篇》就其整個的體系和內容看,“是在中國思想史上第一次系統介紹了西方社會福利事業的基本情況”。他也就清末民初康有為和孫中山的慈善福利觀進行研究,指出此二人在學習西方的過程中,把中國傳統慈善思想和西方社會福祉觀進行比較分析,“提出了系統的社會福利主張”。[13]周秋光等人在研究近代慈善事業時,指出洪仁玕的《資政新篇》中有諸多希望中國學習西方慈善制度的表述,他的研究表明洪仁玕是近代中國社會,第一個真正學習西方制度和引進西方社會慈善思想之人,周秋光指出,洪仁玕的慈善思想在近代與傳統之間劃上了明顯的分界線。他同時提出,康有為的《大同書》中主要體現的是恤窮慈善觀,而孫中山的慈善福利觀,則主要是“從民生問題出發”而形成的。[14]
近代中國是一個西學東輸的時期,西方的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等各方面的信息源源不斷地傳入中國,這些信息對先進中國人的思想產生了重要影響,慈善也不例外。關于西學與中國近代慈善思想的關系研究,學者們從不同的角度進行探討。
首先,西方慈善的傳入方式研究。周秋光在其《論近代慈善思想的形成與發展》一文中,對于這一問題主要從三個方面進行論述:一是教會在華興辦的慈善機構,使中國人直接了解到西方慈善思想。周秋光認為,在最早通商的上海等口岸城市中,以傳教士為主的西方人士在中國積極開展賑濟活動,對中國近代慈善觀念的產生起了潛移默化的作用。二是西學報刊的傳播,使國人對西方各國慈善福利事業有了清晰的了解和認知。三是部分中國人的海外親身見聞,推動了人們對于慈善的認識。周秋光論述到,與傳統的中國慈善相比,西方民間慈善十分發達,同時慈善活動的自發性、無償性特征明顯,這些大大革新了近代中國慈善的理念,推動了中國慈善事業向近代轉型。[14]
關于傳教士的慈善活動對中國近代慈善思想的影響,夏明方等學者在具體的救災案例中對該問題進行了深入探討。在“丁戊奇荒”救災期間,以英國浸禮會傳教士李提摩太為代表的西方教士,首次有組織、有計劃地將西方的賑災事業引入中國,推動了西方慈善理念的“西學東漸”。[15]還有的學者從華洋義賑會等從事慈善活動的民間組織出發,對西方慈善文化影響這些組織的誕生、形成進行了探討。研究發現,這些機構的建立是“西方社會福利思想”[16]的產物,其中通過西方報刊傳入到中國的西方合作思想,是華洋義賑會建立的“思想基礎”。在近代慈善思想的形成過程中,國家意識、社團理念均對其產生深遠影響。伴隨近代國家意識的出現,近代社會組織理念被吸納入慈善思想中。民國時期,西方社團觀中的合群結社思想便對華洋義賑會的影響明顯。[17]伴隨著西方互助學說的傳入,“國際慈善的概念已然出現”[18]。
中國近代慈善思想中包含有濃厚的宗教慈善理念。游子安的著作,對明清以來的善書和善人進行系統的介紹和梳理,包括宗教慈善家。作者指出,清末民初的宗教慈善家們,主張以慈善事業“激發人心,維持世道”,民國時期宗教慈善思想仍多以因果勸人以挽回世道人心,并重視家庭中的因果教育。[19]何建民認為,在近代,“西學東漸和社會轉型中興起的現代人間佛教運動,逐漸形成了以慈善事業作為佛陀教化的根本目的及弘法利生之主要手段,和佛教徒作為國民一分子所應盡之義務以及現代佛教救命圈等重要思想傳統”。他指出,從個人的“功德報應”觀念到“國民一分子”觀念的變化,反映出了慈善思想從傳統社會的救己到清末民初自覺的救世,從而體現出中國傳統慈善思想的近代轉化。[20]程楊指出,道家的慈善思想,是在原有勸善思想的基礎上,逐步形成了近代道教的慈善思想。同時作者著重提出“傳統善書中那種善舉的實施細則在近代有了更進一步的發展,近代道教的慈善思想,除繼承以往的道教傳統慈善思想的‘忠、孝、慈、仁’以外,更添加了近代中國的現實意義,愈發強調要將這些比較理論性的理念應用到社會實踐中,并在實際的操作中修行”[21]。徐順教等人認為,民國時期佛教徒更盛行“人間佛教”的倫理思想,“要求僧侶多注意現實問題,勿糾纏于死后問題的探討”[22]。
近代慈善事業的實施,深刻受到中國傳統文化中“仁”的影響。周秋光認為,在儒學的思想體系中講求由“仁”而生“善”,這種“仁”學思想“對中國后世慈善事業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歷史影響”[23]。近代著名的慈善家,諸如經元善、張謇、熊希齡等人,其慈善動因中均有著濃厚的仁愛觀。李念慶提出,經元善舉辦的各項慈善活動,就是基于“惻隱之心”[9](P23-32)。清末民初的張謇,致力于慈善公益事業的開展。朱英的研究表明,張謇在南通興辦的各類慈善公益事業,“全憑自己的良心”[24]。周秋光認為熊希齡慈善觀的形成,主要基于“真正認識了貧民社會的疾苦”和“對于民國政治的極度痛惡”,從而形成了一種“恩被于物”、“慈愛于人”的慈善觀。[6]
近代以來,慈善動因發生了變化。李少兵等人提出,近代慈善實施的動因從傳統的“福禍報應”、“因果循環”轉變為謀求“完善教養”、“社會進步”的觀點[25]。近代慈幼觀念也不再僅僅停留在悲憫和人道的層面,而是提升到“國家的繼承者”和將來的主人翁。趙寶愛認為,近代慈幼教育擔負起了“民族復興的重任”[26]。近代以來,閉關鎖國的局面被打破,與其他國家開展合作往來成為中華大國必須正視的現實,如何更好地融入到國際大家庭去,爭取真正的國際平等,成為清末民初慈善界實施慈善事業的一個重要動因。朱滸指出,1877年華北嚴重的災荒對江南產生漣漪式的波動影響,大規模饑民的南移對當地的社會經濟的震動日益明顯,再加上西方行動的擴展,使得當時義賑產生的主觀因素“已在中國傳統國家觀念之中加入了近代民族國家意識”[27]。近代慈善機構在進行國際慈善時,一開始就把“慈善援助與塑造大國責任形象、傳播中華文化、實現民族復興和改善國際外交環境等結合在了一起”[18]。夏涵的研究發現,清末民初在上海紳商的慈善思想動因中,一方面帶有濃厚的傳統色彩,儒家文化中的仁愛理念,道教與佛教中的因果報應觀仍然在起作用,另一方面受到當時社會大環境的變化和西方慈善公益思想的輸入,他們將“慈善事業與地方自治結合起來”[28],變成了近代中國社會慈善思想的一個來源。
“以教代養”是近代慈善救助的一個重要方式,在喬志強、王衛平、周秋光等人的研究中,都對其進行了較為深入的考察。喬志強強調“教養并重”思想的擴展,完善了社會的救濟功能,強化了社會養育和個人生活的有機聯系。[29]王衛平認為中國古代慈善機構重在“收養”,這種理念和實踐,在傳統社會表現為仁慈觀念,在近代“收養”觀念發生了顯著變化,“教養兼施”成為當時的重要觀念,受此理念指導,“以教代養”成為重要的救助方式。[30]王玲則分析了這種轉變發生的原因,她的研究表明,晚清時期之所以出現教養兼施的救助方式,與當時社會經濟狀況有著密切關系。其時,一些開明之士開始思考,提出慈善不單是救濟社會貧民的活動,和道德教化的場所與手段,要解決中國的貧窮問題,必先從社會個體的貧窮問題出發,考慮被救濟者的“技能與知識培養”,以此提高慈善救助的功效。[31]熊希齡也是近代時期提倡教養兼施的一位慈善家,周秋光指出,熊希齡所提出的由學校、家庭、社會相互配合的所謂“三合一”的教養之法,更是對“以教代養”的理性思考,這些理念和思想,充實和豐富了中國近代慈善教育思想,為近代慈善事業的發展做出歷史性的貢獻。[32]李少兵的研究表明,20世紀上半葉,在歐美慈善理念和實業救濟事業的影響下,北京的傳統婦幼救濟開始向現代轉變。其主要路向有二:一是以“衛道”為救助目標,以“養”為主要方式的傳統婦幼慈善,開始向強調“教育救濟”的現代慈善轉變。現代慈善是在“養”的基礎上,高度重視傳授文化知識和工作技能,其目的在于使被救助者能夠在未來自謀生路和發展,避免再次落入困境。[33]
近代開關以來,社會動蕩加劇,游民日益增多,同時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不斷輸入國內,思想界對于如何解決游民問題,逐漸提出了“推廣工藝,振興實業”的言論。在蔡勤禹的著述中,作者指出當時的思想家們不僅提出要發展機器,還應發展采礦等工業部門,利用新的交通工具,推動救濟事業發展。[34]謝忠強認為,這種教養兼施的理念,強調“從授之以魚到授之以漁”,讓受救助者成為勞動力資源,為慈善事業的進一步發展積累資金[35]。任云蘭對傳教士所開展的慈善公益事業進行了研究。她認為,傳教士進入中國,將宗教活動與慈善公益活動結合起來,推進了近代中國慈善事業的發展,這些影響集中表現在慈善救濟觀念方面。在近代慈善救濟事業中,慈善出現了教養方面的重大變化——即從重養輕教到教養并重的轉變。她論證到,在西方傳教士的慈善實踐及其觀念影響下,近代慈善救濟“更注重對人的主觀能動性的調動和利益的導向”[30]。
晚清時期,民間救荒組織思想出現了諸多變化和發展。洋務運動時期,仁人志士注重利用近代工商事業組織力量發展救荒,形成了一系列的思想,夏明方對此問題作了進一步的研究。他提出在當時期,官、商、民多種力量互相結合,救災備荒體系呈現多元化、社會化,從而使中國救荒理論發生了“革命性轉變”[37]。蔡勤禹等人認為,華洋義賑會以“建設救災”、“防災救災”為指導原則,提出了一套救災防災思想,對民國時期救荒理論體系的建立具有開創性作用。[38]梁其姿的《施善與教化——明清的慈善組織》一書。她提出明末時期的慈善組織,為了讓組織能長久地維持下去,成立時必有仔細的規條,并責成會員遵守。梁其姿認為清雍正時,全國各地的育嬰、普濟及其他的地方救助組織有了較大規模地增長,在此基礎之上清初慈善機構進入制度化發展時期,主要表現在財務正規化、管理制度的合理化兩方面。[39]蔡勤禹的著述《國家、社會與弱勢群體——民國時期的社會救濟(1927~1949)》一書,從制度層面梳理了民國時期社會救濟的立法與設施、行政體制等內容。[40]法制化當屬制度化思想的應有之意,近代以來隨著慈善事業的迅速發展,慈善法制化的舉措頗多。余新忠以義賑與義倉和義莊的興起為例,說明近代“民間社會救濟的組織化和制度化”[41]。曾桂林就民國慈善法的法律淵源、法律結構、運行機制及其實際效果進行了研究,他指出傳統慈善思想為民國時期的慈善立法理念的形成提供了借鑒,成為“民國政府慈善立法的基本依據與理念”,而“西方慈善救濟理念與制度的引入與傳播,促進了近代中國慈善事業由傳統向近代的嬗變”,民生主義則“成為各項關乎弱者民生的慈善法規的立法理念”。[42]另外還有一些著述和文章在其內容中也有對近代慈善組織的思考,著述主要有龔書鐸總主編的《中國社會通史:民國卷》;周秋光、曾桂林的《中國慈善簡史》;王衛平、黃鴻山、曾桂林著的《中國慈善史綱》。論文有畢素華的《民國時期賑濟慈善業運作機制述論》與張益剛《民國社會救濟法律制度研究》等。[43]
綜上所述,近代慈善思想的研究,學術界已取得了不少成果,但筆者認為對于該內容的研究還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進一步展開。
首先,近代慈善思想與傳統的和西方的慈善思想應進行深入的對比研究。中國近代慈善思想是在傳統社會慈善思想的基礎上發展而來,必然與其有共通之處,但更有其趨新之點。中國近代慈善思想延續了哪些傳統慈善思想的內容和觀點,與傳統社會時期的慈善思想相比,近代又具有什么樣的新內容和新特質,這些問題都需要學者們去探尋和回答。值得一提的是,學術界對于中國傳統社會慈善活動和慈善思想的研究,已為這一問題的研究和解決提供了有益的鋪墊。與此同時,近代以來中國社會的性質發生根本變化,西方思想源源不斷的輸入到中國,對中國經濟、政治、思想、文化、軍事產生重大影響,慈善思想也不例外。目前學者們就這一問題已達成共識,即中國近代慈善思想的形成深受西方慈善活動和慈善理念的影響。但是對這一主題的研究,還有待詳細論述。
其次,“以教代養”問題的研究并不夠深入。在中國傳統社會也存在“以教代養”的現象,而且與近代“以教代養”的模式非常接近,但其實二者相去甚遠,近代慈善教養思想的發展有二。一是近代的教養更側重于被救濟者健全人格的養成;二是隨著近代大機器工業生產的發展,在救助貧民時更多關注的是給予他們生活技能的教授,這種技能學習與中國近代工業化的發展結合在一起,呈現出近代慈善思想新的特點。近代“以教代養”的思想,不論在救助的側重點和救助的目的方面都呈現出明顯的近代性。清末民初慈善救助針對舊有的“以教代養”方式的不足進行反思,正好體現了這一特點。在民國成都市的《社會調查與統計》中記載,民國以前的救濟機構還是比較多的,而且“為彼輩他日謀生之計,而予以手藝之”,但這些手藝并沒有與當時的社會需要結合起來,也未能適應社會的發展趨勢,因而“收效不著”。[44]其他還有如慈善思想中所體現的公民性理念,科技慈善觀和分類救濟思想,以及慈善制度化中的自律和他律理念等,這些問題的研究到目前為止都非常欠缺,需要進一步探討。
最后,目前慈善思想研究的角度和層面較為單一,主要集中于上層人物,忽略了社會大眾這一層面慈善思想的探討。近代慈善家的思想研究是目前學術界最為關注的問題,也是中國近代慈善思想研究成果相對較為豐富的領域。近代慈善家的思想研究對于慈善史研究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目前已有諸多研究成果問世。但筆者將近代慈善思想家的研究成果進行數量統計后發現,如果將慈善思想家按照社會地位和資產多少進行劃分①,已有的研究成果多集中于上層慈善思想家,包括經元善、張謇、熊希齡等人。而對于近代慈善思想產生的其他主體的研究到目前為止卻非常稀見。葛兆光是中國思想史方面重要的研究者,他反思道:“過去的思想史只是思想家的思想史”[45],往往只是那些有名望的社會個體或者他們的觀念史,才可稱作是經典的思想史,這樣就忽視了人類社會實際生活中的大多數社會個體,他們作為思考社會問題的主體,也在持續思考社會問題,形成一種“近乎平均值的知識、思想和信仰”,這些思想也是需要研究的問題,它們應該受到研究者的重視。
注釋:
①慈善思想家可分為上層和中下層,上層指擁有較高的社會地位,身份多為政府要員或社會名流,中下層多指擁有一定的地位或資產,但其社會影響力要小于上層。
[ 1]Yu—Yue TSU,M.A.The Spirit of Chinese Philanthropy—a Study in Mutual Aid,Columbia University[ D].1912:42,113-114.
[ 2]鄧云特.中國救荒史[ M].上海:上海書店,1989:199-264.
[ 3]陳凌云.現代各國社會救濟[ M].上海:上海書店,1989:291.
[ 4]柯象峰.中國貧窮問題[ M].上海:中正書局印行,1935:85,129.
[5]馬君武.失業人及貧民救濟政策.上海:商務印書館,1929.
[6]周秋光.論熊希齡的社會慈善觀[M].近代中國慈善論稿,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230-241.
[7]賴進興.江南士紳的慈善事業及其教化理念——以余治( 1809-1874)為中心[ D].臺南:臺灣國立成功大學,2005:59.
[8]朱英.經元善與晚清慈善公益事業的發展[M].華中師范大學學報( 人文社會科學版),2001( 1):88-93.
[9]李念慶.經元善的慈善思想與實踐[D].2009.
[10]黃鴻山,王衛平.晚清思想家馮桂芬近代慈善理念的確立及其實踐[ J].江海學刊,2009( 1):7.
[ 11]李慧偉.鄭觀應慈善觀及其實踐[ D].2009:87-95.
[ 12]杜維鵬.近代救災思想研究( 1840-1931)[ D].2008:14-25.
[13]田毅鵬.西學東漸與近代中國社會福利思想的勃興[J].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1( 1):120-126.
[14]周秋光,徐美輝.論近代慈善思想的形成與發展[J].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5( 5):110-115.
[ 15]夏明方.清季“ 丁戊奇荒”的賑濟及善后問題初探[ J].近代史研究,1993( 2):21-36;任云蘭.傳教士與中國救濟理念的近代化[J].理論與現代化,2007(2):121-124;謝志強.“官賑”、“商賑”、與“教賑”:近代救災主體的力量合流—以“丁戊奇荒”山西救災為例[ J].華南農業大學學報,2010( 2):122-127.
[ 16]Andrew James Nathan:A History of the China International Famine Relief Commission.Mas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65:70.轉引自蔡勤禹著.民間組織與災荒救治——民國華洋義賑會研究[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p:導言2.
[17]薛毅.中國華洋義賑救災總會研究[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8:237;蔡勤禹.民間組織與災荒救治——民國華洋義賑會研究[ 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33-45.
[18]趙寶愛.民初中國的國際慈善思想及實踐[J]求索,2006( 11) :224-226.
[19]游子安著.善與人同——明清以來的慈善與教化[M].北京:中華書局,2005:171.
[20]何建明.中國佛教慈善思想的現代傳統[J].中國哲學史,2009( 3):108-115.
[ 21]程楊.近代道教慈善事業研究[ D].2010:16.
[22]徐順教,李甄馥.中國近代倫理思想研究[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3:293.
[23]周秋光,曾桂林.中國慈善簡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9.
[24]朱英.論張謇的慈善公益思想與活動[J].江漢論壇,2000( 11) :59-64.
[25]李少兵,王明月.教育救濟:1917-1937年北京新型婦幼慈善事業的個案分析[J].首都師范大學學報,2010(2):127-133.
[26]趙寶愛.慈善救濟事業與近代山東社會的變遷——1912-1937[ M.]濟南:濟南出版社,2005:77.
[27]朱滸.地方性流動及其超越:晚清義賑與近代中國的新陳代謝[ 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126.
[28]夏涵.清末民初上海紳商階層慈善公益思想及活動研究[ D].2012:34-41.
[ 29]喬志強.中國近代社會史[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382.
[30]王衛平.論中國傳統慈善事業的近代轉型[J].江蘇社會科學,2005( 1):212-217;另在蔡勤禹、李元峰的《 試論近代中國社會救濟思想》和陳樺的《中國社會救助活動的近代轉型》等文章中,有相似觀點.
[31]王玲從.從《 申報》( 1872—1911)的慈善文論看晚清慈善思想的變遷[ D].2004:12-34.
[32]周秋光.論熊希齡的慈善教育思想[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08( 3):20-26.
[33]李少兵,王明月.“教育救濟”:1917-1937年北京新型婦幼慈善事業的個案分析[J].首都師范大學學報,2010:( 2)127-133.
[34]蔡勤禹.國家社會與弱勢群體——民國時期的社會救濟( 1927-1949)[ 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71.
[35]謝忠強.民初滬上慈善事業興盛原因初探[J].船山學刊,2006( 4):205-207.
[36]任云蘭.傳教士與中國救濟理念的近代化[J].理論與現代化,2007( 2):121-124.
[37]夏明方.洋務思潮中的荒政近代化構想及其歷史地位——災荒與洋務運動研究之三[J].北京檔案史料,2002(2):23-34.
[38]參見蔡勤禹.民間組織與災荒救治:民國華洋義賑會研究[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薛毅著.華洋義賑救災總會研究[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8;劉招成.華洋義賑會的農村賑災思想及其實踐[ J].中國農史,2003( 3).
[39]梁其姿.施善與教化——明清的慈善組織[M].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52;99-122.
[40]蔡勤禹.國家社會與弱勢群體——民國時期的社會救濟( 1927-1949)[ 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
[41]余新忠.遺失的傳統:明清時期的民間社會救濟[J].21世紀經濟報道,2008-6-2.
[ 42]曾桂林.民國時期慈善法制研究[ D].2009:45.
[43]龔書鐸.中國社會通史·民國卷[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6;周秋光,曾桂林.中國慈善簡史[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王衛平,黃鴻山,曾桂林.中國慈善史綱[M].北京: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2001;畢素華.民國時期賑濟慈善業運作機制述論[ J].江蘇社會科學,2003:( 6);張益剛.民國社會救濟法律制度研究[D].2007.
[44] 社會部統計處編印.成都社會概況調查[G].1944:117-185.
[45]葛兆光.思想史的寫法——中國思想史導論[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