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傳能
(中共四川省委黨校,四川 成都 610071)
自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啟中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以來,中國共產黨召開了第十二次至第十八次共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下稱中共十二大、中共十八大)。每次黨代會報告都是一個時期黨的理論旗幟、政治宣言和行動綱領的集中體現。新時期全國黨代會報告,科學判斷中國國情和時代特征,全面闡述了黨的基本理論,確定了黨的基本路線,提出了黨的基本綱領,高度概括了取得的成就,科學總結了基本經驗,并對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黨的建設作出全面規劃,制定出一整套的方針政策和工作部署,具有最高的組織權威性,全黨必須貫徹執行。就文獻本身來說,全國黨代會報告由中央委員會所作,經黨的最高權力機關通過,是黨的文獻體系的最高層次,具有其它文獻不可超越的權威。并且,這些報告集中了全黨的智慧,比較完整地展示了中國共產黨新時期波瀾壯闊的歷史進程。因此,有必要對新時期七次黨的全國代表大會的報告展開系統和深入的研究。
新時期黨代會報告沿襲了社會主義時期黨代會報告的習慣形式,一般都是以過去的歷史和基本經驗的總結與任務、政治、經濟、文化、外交(國際)、黨建等幾個方面內容為基本框架和主體結構,逐漸形成較為規范的撰寫體例。
社會主義建設時期五個黨代會報告盡管側重點不一,中共八大報告強調轉向經濟建設,八大二次會議報告重心也是經濟建設,不過是突出了不切實際的高速度,中共九大、十大報告強調階級斗爭和“無產階級專政下繼續革命”,十一大報告重視經濟建設但又以“無產階級專政下繼續革命”的理論為指導,但框架和結構一般都涵蓋上述幾個方面。這為新時期黨代會報告所承襲。
新時期的歷次報告都以對歷史和基本經驗的總結為起點來展開的。中共十二大報告第一部分“歷史性的轉變和新的偉大任務”,對1976年以來,特別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歷史作了總結。報告以歷史經驗作為報告立論的基礎,貫穿“從歷史看路線”的思路和方法。這樣,透過歷史的反思,報告闡釋了黨的現行方針政策的必要性與必然性,更能將改革開放的路線建立在最可靠的基礎上,實現了歷史與邏輯的統一。[1]中共十三大報告第一部分“歷史性成就和這次大會的任務”,對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歷史作了總結。中共十四大報告第一部分“十四年偉大實踐的基本總結”,概括和總結了改革開放14年以來歷史及成就。中共十五大報告第二部分“過去五年的工作”,對十四大至十五大這五年的歷史和取得的成就作出概括和總結。中共十六大報告第一部分,對十五大到十六大期間五年的工作作了總結,特別是回顧概括了1989年黨的十三屆四中全會以來13年的歷史,并總結了10個方面的基本經驗。中共十七大報告第一部分“過去五年的工作”,回顧了過去五年取得的成就和和存在的問題。第二部分“改革開放的偉大歷史進程”,對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至2007年十七大29年的歷史,從改革開放的目的,幾代中國共產黨人與改革開放的偉大事業,29年的歷程、歷史特點、成就、突出標志、基本結論、10條經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特色理論體系等重要方面,對這段歷史進行了比較全面的論述和概括。十八大報告在回顧過去5年工作的基礎上,高度凝煉地概述了十六大以來10年的基本實踐,進一步明確了科學發展觀在黨和國家各項工作中的指導地位,并對新形勢下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提出明確要求。新時期黨代會報告對黨的歷史和基本經驗作出的概括和總結,對改革開放史的研究具有重要指導意義。[2]
新時期黨代會報告都有明確的主題。只不過前三個報告以“任務”的字樣來表述主題,后四個報告則直接用“主題”的字樣來概括主題。十二大報告在確定新時期中國共產黨的總任務之后,提出了十二大之后的五年間全面開創新局面的偉大任務;十三大報告確定大會的中心任務是加快和深化改革;十四大報告指出,大會的任務是加快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步伐,奪取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更大勝利。十五大至十七大報告的主題依次是:十五大:把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紀;十六大: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十七大: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奮斗。十八大確定的主題是: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指導,解放思想,改革開放,凝聚力量,攻堅克難,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
新時期黨代會報告謀篇布局上的一個突出特點是,對歷史和基本經驗的總結為起點,內容上則圍繞報告的主題,向政治、經濟、文化、外交、黨建等方面展開。
但是,這七個報告行文的具體結構并不是按照上述幾個方面的內容來安排的。只有十二大報告分六個部分。十三大報告則增加了一個部分,其第七部分“爭取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新勝利”,專門闡述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十四大報告只有四部分,其第二部分“九十年代改革和建設的主要任務”,圍繞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目標,提出相應的政治體制改革和精神文明(文化)建設,包括了經濟、政治、文化三個方面的內容。十五大報告計十個部分,將“鄧小平理論的歷史地位和指導意義”和“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和綱領”單列出來作為第三、第四部分,并增加了“推進祖國和平統一”,作為第八部分。十六大報告也分十個部分,將“全面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單列出來作為報告的第二、第三部分,并增加了“國防和軍隊建設”,作為第七部分。十七大報告分十二個部分,將“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和“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斗目標的新要求”單列出來作為第三、第四部分,又增加了“加快推進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作為第八部分。十八大報告共分四大板塊、12個部分。導語和第一、第二部分為第一板塊,是報告的總論,主要論述過去5年工作和10年基本總結,闡述科學發展觀的歷史地位和指導意義,論述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如何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第三至第八部分為第二板塊,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的具體展開,分別就目標要求,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和體制改革作出論述和工作部署。第九、第十、第十一部分為第三板塊,分別對國防和軍隊建設、港澳工作和對臺工作、國際形勢和對外工作作出部署。第十二部分和結束語為第四板塊,主要對下一步黨的建設各方面工作提出要求和作出部署。
這樣安排報告的主要原因是,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的發展,新的理論應運而生,各個階段需要強調的重點有了不同。還由于黨代會報告的內容廣泛,表達要周全,對各方面的事務都不可或缺,宏觀的總體部署和微觀的具體措施都需要在報告中得到反映,同時又不能長篇大論。這反映了黨代會報告文本具有宏觀性、全局性、思想性、指導性的一般特點。
這七個報告在結構的安排上的另外一個特點是,報告的各個部分分別用長短不一、錯落有致的標題揭示了各部分的中心內容。在分述部分,一般是以段首中心句形式展開的,這既揭示了各段的主要內容,又成了各段的總述部分,隨后各段又在更具體的范圍內各自展開具體的分述。但并不是每一個標題都是這樣安排的。報告中一般內容相對較少或不需要展開的部分就不是這樣。以十六大報告為例,報告的十個部分的標題分別是:一、過去五年的工作和十三年的基本經驗;二、全面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三、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四、經濟建設和經濟體制改革;五、政治建設和政治體制改革;六、文化建設和文化體制改革;七、國防和軍隊建設;八、“一國兩制”和實現祖國的完全統一;九、國際形勢和對外工作;十、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這十個長短不一的標題句揭示了報告各個部分的主要內容。在這個報告的第四、五、六個標題下,又分別用八個、九個、六個段首中心句形式分別論述經濟、政治、文化的建設和改革。如報告第六部分是關于文化建設和文化體制改革。在這部分中,用一段落談論文化建設的戰略意義后,隨后用了六個段落,并且每個段落使用以一個段首中心句。這六個句子分別是:牢牢把握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堅持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切實加強思想道德建設、大力發展教育和科學事業、積極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繼續深化文化體制改革。這些段首句揭示了各段的主要內容,又是各段的總述部分,隨后各段在該段內各自展開具體的分述。這種結構就使報告的各部分的內涵明確,做到整個報告層次鮮明,直觀醒目。
新時期黨代會報告的語體是多重風格統一。黨代會報告作為執政黨的政治報告,是報告體式的一種分支,具有陳述性、嚴謹性等書面語體的特征,作為黨的領導人在黨代會上的一種以政論性為主的講話文稿,它又兼具有簡潔性、樸實性等口語語體的特征。同時,又因為黨代會報告要對黨和國家的未來作理論和實踐上的指導和規劃,它又有應用語體和政論語體的特征。這在黨代會報告的作用和內容的論述上可得到說明。
上文關于黨代會報告對過去總結的陳述和報告布局上的特點說明了其書面語體的特征。報告的口語特征體現在報告使用的句子主要是單句,這些單句通常是陳述句和祈使句,且相同的主語常常省略,報告極少使用復句特別是多重復句。陳述句適用于客觀準確地從正面或反面陳述事理、說明問題。它是思維的最一般的表現形式,也是使用范圍最廣、使用頻率最高的句類,祈使句適用于提出要求和規定,或肯定或否定,使要做什么或不要做什么、能做什么或不能做什么,界限分明。二者在書面語體和口語語體中都被廣泛地使用。作為大會報告稿,使用單句的形式來表達能符合黨代會這一特定的語言環境,比過多地使用層次多的復句的表達,效果更好。直接的口頭語言主要出現在報告開篇的導入性的引言中,以及表示感謝或號召的語句中,在正文中出現的主要是的起過渡作用的語句。這樣的句子為數不多,常以反問句形式出現,且出現的趨勢減少至不再出現。列舉如下:十二大報告中:“歷史性偉大轉變的勝利實現,有哪些主要標志呢?”、“事實不正是這樣的嗎?”、“我們黨內和黨外的那么多英雄模范,那么多為了革命理想而奮不顧身、犧牲一切的人,難道他們的奮斗是為了換取社會給他們的報酬嗎?指導他們行動的難道不就是偉大的共產主義精神嗎?”、“在這里,還要著重講一下中國共產黨同外國共產黨的關系問題”、“既然紅軍被迫長征時期,敵我力量對比那樣懸殊的困難,都被我們戰勝了,既然‘文化大革命’時期,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團橫行霸道那樣混亂的局面,都被我們扭轉了,難道今天還有什么困難是不可克服的嗎?”[3]十三大報告:“應當說,這九年是……的時期”、“經過三十多年來社會主義的發展,我國當前的情況是怎樣的呢?”、“那么,我國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是一個什么樣的歷史階段呢?”、“從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實際出發,我們應當確立哪些具有長遠意義的指導方針呢?”、“這里有必要著重講一講關系建設和改革全局的極端重要的農業問題”。[4]十四大報告:“大家都記得,粉碎‘四人幫’的勝利……那時要擺脫困境,打開局面,是多么不容易。”[5]十五大報告:“同志們!在講了經濟、政治和文化任務之后,這里要專門講一講國防和軍隊建設。”[6]在十六大報告、十七大報告和十八大報告中,這樣的口頭語言已不再出現了。總之,黨代會報告是兼具書面語體和口語語體、應用語體和政論語體多重風格特征統一的一種特殊語體。
在語言表達方面,新時期黨代會報告和其他政治報告一樣,選詞凝練,追求的是嚴謹和準確,文字的優美、語言的生動不是它的目標,模棱兩可的似是而非更要極力避免。新時期黨代會報告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為詞語主線,富有時代氣息,有著獨到鮮明的風格特征。
黨代會報告產生過程表明了其用詞特點。它們都是歷時數月,在廣開言路、善納眾議的基礎上反復討論成型,以達到字斟句酌的效果。從報告的字數上看,這七個報告的字數(含標點符號)分別為:31,684字、32,084字、26,367字、28,415字、28,186字、28,080字、29,120字,逐漸趨向穩定在28,000多字。這樣的篇幅涵蓋了中國共產黨這樣一個大黨和中國政治和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既要有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理論上的表達和體現,又要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上的闡述和要求;既要有宏觀的戰略規劃、又要有微觀的明確措施,選詞凝練是其語言表達的基本要求,也是其特點。從報告的標題和主題的表述來看,六個報告的標題和主題都凝煉概括、簡潔明快,具有號召力和激勵人心的警策作用。六個標題分別是:《全面開創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局面》、《沿著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前進》、《加快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步伐,奪取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更大勝利》、《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把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紀》、《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奮斗》、《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標題的內容上也相承繼,都是圍繞“什么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如何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而確定的。十二大報告的基調是開創現代化建設的“新局面”,盡管在標題和正文中沒有出現鄧小平在十二大開幕詞中提出的“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命題,但報告將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精神實質貫穿其中,后幾個報告則都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字樣,特別是十八大報告強調“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報告標題的演變,也反映了中國共產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認識過程上,對于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信心逐步地堅定;對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識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逐步從走向自覺;對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探索經歷了從方向的探索到旗幟樹立的過程。另外,各個報告的主題則與其標題相對照,在表述方式和思想內涵上都相契合,同樣起到一種警策的作用。
新時期黨代會報告都使用了時代氣息非常濃厚的新的概念和術語。改革開放帶給中國社會的變化可謂日新月異,每隔五年產生的黨代會報告的內容自然因形勢的發展和中心工作的不同而有異,因而其詞語選用也相應地體現反應時代的語言風格,如,十二大報告中出現了“翻兩番、小康、指令性計劃、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十三大報告中出現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黨的基本路線、三步走、私營經濟、橫向經濟、社會主義市場體系、多種所有制經濟、政治體制改革、國家公務員制度、社會主義商品經濟”;十四大報告中出現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社會主義的本質”;十五大報告中出現了“鄧小平理論、科教興國、可持續發展、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十六大報告中出現了“三個代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型工業化道路、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十七大報告中出現了“科學發展觀、以人為本、生態文明、社會建設、和諧社會、創新型國家、服務型政府、社會主義新農村”等等。;十八大報告濃縮了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最近十年來黨領導中國發展建設的經驗與啟示,勾畫出中國未來發展的藍圖。報告中出現許多新名詞如“建成小康社會”、“權力運行公開化、規范化”“美麗中國”、“生態產品”“國民收入倍增計劃”等等。
此外,新時期黨代會報告報告不同于九大、十大報告充滿“革命”與階級斗爭的語言,也不同于十一大報告在“無產階級專政下繼續革命”與經濟建設上“搖擺”的過渡性語言,都是以現代化建設為語詞主線。以現代化建設為詞語主線的特點可從大會報告的標題和主題以及報告中新術語的內涵上得到說明。另外,日本學者村田忠禧采用計算機提取報告的高頻詞并比較其變化趨勢的計量分析法,對新時期中共十二大至十六大的五個報告進行了研究,得出的結論也體現了這一觀點。村田忠禧認為,十二大至十六大五個報告中“發展”一詞使用平均次數為174次,“發展”這一詞匯是構成十六大主題的中心性的關鍵詞,它出現了239次,由此可見當代中國政治的特征。[7]村田忠禧重點分析十六大報告的詞語變化,指出十六大報告關鍵詞依次為:“發展”、“建設”、“人民”等十幾個詞語,與五個報告中該詞語出現次數的平均值對比情況是:“發展”:239-174.0、“建設”:157-146.8、“人民”:126-109.6等等。村田忠禧列舉報告用詞的其他幾種情況是:1.十六大報告中突出的詞語出現次數與十二大至十六大五個報告中詞語出現次數平均值對比:“創新”:33-9.2、“小康”:24-8.0、“就業”:17-5.8等等。只在十五大和十六大報告中出現,而在十六大出現次數比較多的詞語有:“小康社會”、“凝聚力”、“基本綱領”、“非公有制經濟”等等。2.十六大報告中新出現的詞語有:“三個代表”(27次)或者“三個代表重要思想”(25次)、“全面建設”(18次)、“全面建設小康社會”(16次)等等。3.在十六大報告中沒有出現的詞語有:“資本主義”、“左”、“價格”、“階級斗爭”、“侵略”、“資產階級”等等。4.有減少傾向的詞語:“革命”、“共產主義”、“控制”、“戰爭”、“社會主義經濟”及有關“主義”的詞語等等。5.“生活”一詞的變化:由表現人類進行的各種社會活動的、普遍意義上的生活轉向十六大報告提出的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有關的,具有更貼切的意義的“生活”。村田忠禧認為,這五個報告的詞語的統計結果表明,中國共產黨是向著實現人民當家做主、推動經濟、政治體制全面改革、建設共同富裕的社會這個方向號召的。[8]借鑒這一方法,比較十二大報告和十七大報告中的三個典型詞語,十二大報告“革命”(包含多種含義的“革命”)、“建設”、“共產主義”的出現次數分別是70次,142次,33次,十七大報告中對應的則是10次,192次,1次,兩相對照,同樣可以支持上述結論。同時,也可以看出,十二大報告有“撥亂反正”的特征,出現“我們每天的生活都包含著共產主義,都離不了共產主義”等表述則體現了道德理想主義的痕跡,十七大報告則更走向務實和貼近現實生活,尤其是報告將民生部分單列出來,文字也更有說服力、號召力和凝聚力。很明顯,這些報告的詞語主線已不是革命和斗爭,而是現代化建設。十八大報告作為一篇指導未來中國發展的施政綱領,據媒體統計,“改革”在這份中共歷史性的報告中被提到了86次,其中兩次提到“全面改革”,5次提到“深化改革”。十八大之后,有分析據此判斷認為:“從‘摸著石頭過河’到深化和全面改革,在21世紀的第二個十年中國共產黨再一次在黨內外凝聚起改革的共識和動力”,而2013年11月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就對全面深化改革作出部署。對于黨代會報告的文風,有研究者對十六大報告作這樣的概括,即“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與時俱進的創新精神,虛懷若谷,善納群言的政治胸懷與一絲不茍,反復修改的寫作態度相結合”,如此概括也適用于新時期黨代會報告。
綜上,通過研讀文本,可以發現,新時期歷次黨代會報告的框架和結構都是以對歷史及成就(問題)和基本經驗的總結為起點,內容上則圍繞報告的主題,向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國防、統一祖國、外交、黨建等方面展開,報告的各個部分分別用長短不一、錯落有致的標題揭示了各部分的中心內容;報告的語體是多重風格統一;在語言表達方面,選詞凝練,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為詞語主線,富有時代氣息,有著獨到鮮明的風格特征。
[1]耿化敏.回歸與超越:中共十二大報告的理論創新[J].黨史研究與教學,2008,(4).
[2]陳 述.黨和國家重要文獻在改革開放史研究中的基礎性作用[J].黨的文獻,2008,(5).
[3]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十二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7,11,28,45,59.
[4]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十三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10,12,13,22.
[5]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十四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4.
[6]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十五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38.
[7][日]村田忠禧.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高頻字詞計量分析法的有效性——以中共黨代會政治報告為例[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2).
[8]張傳能.新時期中國共產黨全國代表大會報告研究[M].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1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