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建李美娟
(河北經貿大學,河北 石家莊 050061)
理論是為現實服務的。系統論是將我們面對的問題當作一個系統來認識,通過分析系統的要素、結構、功能及其與外部環境的相互關系,解決如何使系統各組成部分之間相互配合、相互發生良性互動作用、實現有機聯系以及系統如何更好地利用外部環境因素的問題,以使系統整體功能得到最大的發揮。政黨作為一個政治組織,本身就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各級地方組織是其子系統,基層黨組織就是這龐大系統的支系統。因此,推進基層黨組織的執行力建設,要求我們必須要學會運用系統理論的基本方法來認識、分析和解決問題。
系統思想源遠流長,但作為一門科學,一般認為是由美籍奧地利人L.V.貝塔朗菲在二十世紀四十年代創立的一門嶄新的橫斷科學。他的《一般系統理論基礎、發展和應用》一書被被視為系統論的奠基之作。貝塔朗菲認為,系統是“相互作用著的諸種成分的綜合體”,或“相互作用的若干要素的復合體”。我國著名科學家錢學森將其定義為:“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賴的若干組成部分結合成具有特定功能的整體。”所謂系統論,“就是全面系統地研究和處理有關對象的整體聯系的一般科學方法的理論”,“是研究客觀現實系統共同的特征、本質、原理和規律的科學”。從哲學層面看,系統論既是對客觀世界認識的一種抽象,也是一種認識客觀世界的方法論。其主要觀點如下:
1.系統是由部分組成的,但系統并非部分的簡單之和。客觀世界的一切事物和現象都不是雜亂無章的孤立的存在的,事物與事物以及事物內部各要素之間都是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都是以系統的方式作為一個整體存在的。部分(要素)與整體(系統)的關系是,一方面,整體是由部分構成的,部分是整體的基礎,沒有部分就無所謂整體,部分發生變化必然導致整體的變化;另一方面,由于整體中的每一部分的存在都依賴于其他要素的存在,因此,離開了整體也無所謂部分。對此,黑格爾說:“一個活的有機體的官能和肢體并不能視作那個有機體的各個部分,因為這些肢體器官只有在它們的統一體里,它們才是肢體和器官,它們對于那有機的統一體是有聯系的,決非毫不相干的。只有在解剖學者手里,這些官能和肢體才是些單純的機械部分。但在那種情況下,解剖學者所要處埋的也不再是活的身體,而是尸體了。”
雖然系統是由一個個要素組成的,但作為系統而存在就具有了各要素所沒有的整體性及其新的功能。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的“整體大于它的各個部分之和”,不僅是從量的角度來考量的,更是從質的角度來認識的。整體之所以大于部分之和,這是因為系統的整體功能和性質不僅取決于組成該系統的要素,還取決于該系統的結構。所謂結構,“即構成系統的諸要素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方式。”要素和結構是系統性質與功能的內在根據,而功能則是系統要素和結構的外在表現。系統的構成要素不同,其性質與功能就會不同,系統的構成要素相同而結構不同,其性質和功能也會不同。由于系統的結構有合理的,也有不完善的,與結構相對應的功能也就有了優劣之別。只有結構合理,才能使結構功能達到最優。
2.系統的結構是有層次的。系統是由要素構成的,各個要素在系統結構中所處的地位和所發揮的作用也是不同的。但這不是絕對的。因為系統和要素又是相對的。相對于更大的系統是要素,而相對于構成它的更小的要素來說則又是系統。整個自然界,包括人類社會,都是一個由系統——子系統——支系統……構成的具有多層結構的金字塔式系統。在金字塔式的多層結構系統中,越是處于底部的系統越簡單,越是處于頂端的系統越復雜。縱向的母子系統構成系統的垂直層次,橫向的兄弟系統構成并立的平行層次,縱橫交叉的系統構成交叉層次。一方面,任何層次都有區別于其他層次的內在規定性;另一方面,任何層次又都受系統的支配和制約,依附于系統,離開了系統也就無所謂層次。
3.任何社會組織都是一個協作系統。美國著名管理學家巴納德認為,社會組織是“相互協作的關系”,是“有意識地加以協調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人的活動或力量的系統。”作為協作系統,社會組織包含三大要素,由四大子系統構成。三大要素是指協作的意愿、共同的目標和信息聯系;四大子系統分別是組織系統、物質系統、人的系統和社會系統。其中,物質系統由技術、設備和材料等物質手段構成,人的系統是由組織者和被組織者組成的社會集團,社會系統是指一個組織同其他組織進行能量交換的關系系統,組織系統也就是組織管理運作的系統。要使組織實現有效協作,一是要通過各種影響和控制手段使個人目標要服從于組織目標,二是個人目標和個人動機也要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實現和滿足。在湯姆·伯恩斯看來,組織的運行離不開相應的管理系統。就管理系統而言,主要有兩種相對的管理系統,即機械管理系統和有機管理系統。機械管理系統,在組織結構上有明確分工,對組織成員的不同角色功能有明確界定,突出層級關系,對組織成員的行動有較強的約束;有機管理系統,強調組織知識、經驗的重要性,組織成員任務明確且不斷調適,但層級關系不突出,橫向聯系得到加強。當然,這兩種管理系統并非是對立的,現實中常常相互交叉,富有彈性。
4.任何社會組織也都是一個管理——控制系統。任何一個社會組織,都不可能是完全封閉的,都會通過信息交換和能量交換與外部環境發生相互作用。為避免外部環境的作用影響到系統自身的穩定和功能,在社會組織內部都會存在著一個多級遞階的管理——控制系統。由這一系統的控制機構發出指令信息,將指令信息傳遞到系統的組織成員中去,組織成員在執行信息指令之后再將執行信息逐級反饋到控制機構,這就構成信息反饋。信息反饋有正反饋與負反饋之分。前者使輸出起到與輸入相似的作用,系統目標發生較大偏離,加劇系統不穩定;后者使輸出起到與輸入相反的作用,系統目標誤差較小,系統趨于穩定。信息反饋對于系統的控制和穩定起著決定性的作用,社會組織正是通過這樣的信息反饋發現執行效果與標準的偏差,并采取相應的糾正措施,使系統的預定目標得以實現。
5.系統的穩定是相對的,任何系統都是作為過程而存在。任何系統都有內外兩個環境。要素之間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的關系就是系統的內部環境,與系統相關的一切事物共同構成系統的外部環境。系統的內外部環境都是系統存在的條件。一般來說,任何系統在與環境互動的過程中,都具有一定的自我穩定能力,從而可以保持系統在一定的程度和一定范圍內實現自我調節,保持其原有的結構和功能不發生變化,處于一種相對穩定的狀態。但這種穩定也是相對的,因為運動是絕對的,是事物存在的方式,因此,在系統內外部環境的作用下,具有相對穩定性的系統也始終處于不斷的運動、變化和發展過程之中。這一動態的過程也是一個從不穩定到穩定,從無序到有序,由低級到高級,從孕育、產生、發展到衰退、消亡,導致系統過程中斷,然后轉入新的系統,開始新的系統運動,從而形成一個系統生命周期的過程。推動系統運動的根本原因是系統內部各要素之間相互作用,這是系統運動的內在根據。同時,由于任何系統都不可能是絕對封閉的,系統與外部環境始終存在著不斷的物質、能量與信息交換,在這種不斷的交換過程中系統悄然發生變化,這種相互的交換正是系統運動的外部條件。
啟示之一:必須要把基層黨組織執行力建設當作一個系統工程來對待
系統理論告訴我們,任何事物都是以系統的方式而存在,由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相互作用、相互依賴的不同要素所構成。基層黨組織執行力建設作為基層黨組織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本身也是一個由執行主體、執行客體、執行資源和執行制度這些要素所構成,并受到執行主體的素質、基層組織結構、執行客體的認同度、執行資源的質量、執行制度的完善度、執行環境的優劣和執行力文化等多種因素影響的系統。因此,我們在進行基層黨組織執行力建設的時候,就應該將之作為一個系統整體,運用系統的方法,從系統與要素、要素與要素之間的相互關系中探索基層黨組織執行力建設的運動與規律,而不能采用簡單的線性思維和靜止的分析方法來認識、分析和解決問題。
啟示之二:加強基層黨組織執行力建設必須堅持以人為本
系統論昭示我們,一方面,系統是由要素構成的,要素是系統功能的內決定因素,直接地影響著系統功能的發揮;另一方面,在構成系統的要素中,人的要素是第一位的。因此,研究基層黨組織執行力建設,必須要注重人的要素在基層黨組織執行力建設中的地位與作用的研究。對于基層黨組織這一系統來說,基層黨組織作為執行主體是由黨員構成的,這一組成要素是整個基層黨組織執行力系統中最活躍的也是具有決定性的要素。同時,執行制度也是由執行主體制定和執行的。執行過程,同樣也是由執行主體來實施督導與監控的。廣大基層黨員執行能力的大小、在執行活動中積極性、主動性和能動性發揮的程度,直接決定著基層黨組織執行力的大小。總之,離開了人這一核心要素,基層黨組織的執行力也就無從談起。因此,加強基層黨組織執行力建設必須始終堅持以黨員為本。堅持以黨員為本,對于基層黨組織來說,就是要高度重視對廣大黨員的宗旨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增強其執行意愿,創造各種條件著力提供廣大黨員的執行能力,在黨內,充分發揚民主,引入選擇性激勵,充分激發廣大基層黨員的積極性、主動性和能動性。對于基層黨組織執行力建設的執行客體——基層人民群眾來說,他們對于基層黨組織的執行活動的認同程度、參與度也極大地影響著基層黨組織執行力的發揮。因此,基層黨組織只有做好對基層群眾的教育、宣傳、組織、服務工作,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廣大基層群眾的根本利益,回應好廣大基層群眾的利益訴求,使廣大基層群眾接受、認同基層黨組織的執行活動,提升其對于基層黨組織執行活動的認同度和參與度,基層黨組織執行力建設才能落到實處。
啟示之三:加強基層黨組織執行力建設必須注重整體結構的優化
按照系統論的觀點,系統的功能和性質不僅取決于構成該系統的要素,也取決于系統的整體結構。系統的功能在很大程度上受著系統整體結構的制約。實現系統功能的最大化,不僅要求提升系統要素的質量,而且也要求實現系統結構的最優化。只有整體結構合理,結構功能才有可能達到最優。系統結構合理,就會產生“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的奇效,系統結構不合理,也難免會出現“三個和尚沒水吃”的窘狀。這也就是說,加強基層黨組織執行力建設必須要注重對組織整體結構的優化。基層黨組織的組織機構是基層黨的各級組織、領導機關、工作機關的統稱。一般來說,基層黨組織的內結構相對簡單。從縱向結構來看,層級較少,呈現扁平化的特征,有利于提升執行效率。不過,對于我國的大中型企業和高校的基層黨組織而言,其內結構有“突出層級”之嫌,因此,應進行“去層級化”改革,實行基層黨組織的扁平化管理。當然,“去層級化”并不意味著要把基層組織管理變成一個平面,絕對不要層次,而是說要盡可能減少不必要的層級。從提升組織執行力的角度看,層級之間還要處理好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關系調適問題,即民主與集中的關系問題。這一關系處理得如何,直接關系著基層黨組織的執行力狀況。從橫向結構來看,在基層黨組織的內結構中,還存在著不同的職能部門。在現實組織工作中,或者部門之間互不買賬,相互制肘,或相互扯皮,或互相推諉責任的事情是屢見不鮮的。因此,如何使各個部門既職責明確,又具有相互協作的良好意愿,能很好地相互協調,統一行動,避免組織無序與內耗,也是提升基層黨組織執行力必須要認真考慮的問題。優化基層黨組織組織結構的最終目的在于不僅在于要讓整體大于部分之和,更在于在一定的人、財、物條件下,實現基層黨組織執行“合力”的最大化。
啟示之四:加強基層黨組織執行力建設必須從嚴治黨
系統理論告訴我們,系統自身的穩定和功能的實現離不開建立在信息反饋機制基礎之上的自控制系統。基層黨組織執行力目標的最大化,也需要借助于一整套的信息反饋機制,對組織實行系統的管理和嚴密的控制。這就要求基層黨組織必須從嚴治黨。一方面,對組織系統的關鍵要素——基層黨員進行黨性意識、宗旨意識教育,制定健全和完善的黨內組織制度以規范其行為,加強對黨員干部權力的監督,以嚴格的組織紀律作為保障,從嚴要求,從嚴管理。另一方面,對基層黨組織的執行過程從嚴控制,通過信息反饋,及時了解活動的執行情況,對于存在的問題積極采取措施給予及時糾正、解決,對存在問題的黨員、干部,該問責的嚴肅問責,該處理的嚴肅處理,絕不姑息,爭取負反饋,避免正反饋,使組織的執行目標順利達成。
啟示之五:加強基層黨組織執行力建設還必須要注重內外部環境因素的影響
按照系統論的觀點,任何系統都存在內外部兩個環境。基層黨組織執行力建設作為一個系統工程同樣也存在著這樣的內外部環境。從內部環境的影響來說,構成系統的要素之間都存在著相互依賴、相互影響與相互作用的關系。基層黨組織執行力建設是不能孤立地進行的,需要同基層黨組織的思想建設、組織建設、作風建設、制度建設和反腐倡廉建設結合起來,通過思想建設增強黨員干部的執行意愿,通過組織建設打造一支強大的執行隊伍,通過作風建設提升基層群眾對基層黨組織執行活動的認同度和參與度,通過制度建設為執行提供強有力的保障,通過反腐倡廉建設實現基層黨組織的風清氣正,自覺抵御市場經濟條件下拜金主義和黨內潛規則的影響。從外部環境的影響來說,任何系統都是開放的,與其外部環境都存在著能量的交換,外部環境特別是國內的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環境的任何變化都會對基層黨組織執行力建設產生影響。因此,積極營造有利于基層黨組織執行力建設的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環境也是非常重要的。
[1][美]路·馮·貝塔朗菲.一般系統論:基礎、發展和應用[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87.
[2]錢學森,許國志,王壽云.管理的技術——系統工程[J].上海理工大學學報,2011,(6).
[3]孫紀成.系統論的理論及其現實意義[J].河北學刊,1985,(6).
[4]竇學倫.系統論簡介[J].寧夏教育,1988,(4).
[5][德]黑格爾.小邏輯[M].黃昀,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
[6]劉松陽.系統論的基本原則及其哲學意義[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哲社版),1986,(2).
[7]林志揚.管理學原理[M].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00.
[8][美]丹尼爾.A.雷恩.管理思想的演變[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6.
[9]湯姆·伯恩斯.機構系統和有機系統·國外組織理論精選[M].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