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雯暉 ■廈門市翔安區市政市容環境衛生管理處,福建 廈門 361000
以翔安大道兩側綠化景觀工程為例,該項目總長27 公里,投資近4億元,目前已向兩側拓寬50m,首期綠化30m,綠化總用地面積約為85公頃。翔安大道南起翔安隧道口,北至侖頭立交南側,為廈門重要的城市快速路,同時也是廈門東部重要的迎賓大道。翔安大道綠道是作為郊野型綠道標準建設的,郊野型綠道主要依托城鎮建成區周邊的開敞綠地、水體、海岸和田野,通過登山道、棧道、慢行休閑道等形式,為人們提供親近大自然、感受大自然的綠色休閑空間為例子。
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翔安大道——城市華爾茲:綠化景觀工程主要圍繞“一個設計理念、三個主題段落、兩種動線感受、六帶二組團、七類重要設施”等要點設計,充分體現生態防護功能、景觀功能、休閑功能和城市綠道功能。
綠道建設是通過連接城市主要的自然資源、人文資源及城鄉居住區等,既能優化區域生態格局,構筑綠色開敞空間,又能促進各地人流和物流的自由高效地流動,形成一體化的生活休閑格局,成為推動城鄉一體化發展的重要措施。
綠道建設強調土地利用功能,綠道沿線用地應以居住用地為主導,適當安排商業、辦公等公共服務配套設施用地,鼓勵和推進商住的混合使用,不宜安排產業用地。綠道沿線宜串聯城市居住區、公園、公共休閑服務中心等公共節點,促進人與人的交流。
2.1.1 一個設計理念
翔安大道——城市華爾茲。翔安大道是廈門市的城市景觀大道,是連接海底隧道、沈海高速的重要快速干道,是廈門東部的迎賓大道,有廈門“東大門”之稱。
如果說廈門日新月異的建設是一曲雄壯的交響樂,那么身處廈門島東北側,作為城市大動脈的翔安大道就是一首歡快舒暢的華爾茲,一路行進,一路發展,繼承廈門城市精神,帶著歷史底蘊,配合近期建設形成區域的景觀風格,歸還城市一條多彩的、生態的、休閑的、和諧的交通空間、景觀大道。環境-和諧:翔安大道兩側分布著工業區、居住區、商務區、休閑公園、村莊等,周邊環境參差不齊,本設計注重綠化與周邊環境的協調,為翔安大道這條城市動脈帶來獨有的生態氣息。
感官-律動:結合地段綜合特點劃分主題,根據段落主題,以現有的互通立交為單元布置植物組團,設置富有特色的生態植物群落,打造讓人難以忘懷、與眾不同的精致,這是流淌的美麗。
凸顯特點:流光溢彩的場地延續(長);沉靜的林蔭生態氣息(靜);流淌的都市交通景觀(動)。
場地-延續:已建成的翔安大道綠化帶,可謂廈門的一道靚麗的風景線;首期兩側30 米的綠化景觀工程將結合翔安大道已建成的綠化帶,將流光溢彩進行發展和演繹。
2.1.2 三個主題段落
多彩迎賓段——城市華爾茲的行板:濃墨重彩的第一拍。該段為沈海高速進入廈門第一印象,是廈門展現城市魅力的窗口。該段主要以四季觀花植物進行造景,結合線條優美的彩色綠籬,營造出精致多彩、開放大氣的景觀綠化效果,體現一種熱情、大方的百花迎賓氣氛。
生態休閑段——城市華爾茲的柔板:平和舒緩的第二拍。該段周邊主要分布著居住區,采用濃蔭及芳香植物造景,突出綠和香的特點,打造生態宜人,自然休閑的居住區外部休閑環境。
和諧交流段——華爾茲的自有節奏:自由輕快的第三拍。該段連接海底隧道口,周邊主要為商業和商務繁華地段。結合用地特點,采用陣列式或者飄帶狀的構圖方式,使整體風格別致新穎,形成整體、和諧的綠化空間。
2.1.3 兩種動線感受
快速交通動線:以外圍的機動車道為代表,包括輔道在內的一條連續的、快速的城市觀光路線;其感官效果為:色彩風格鮮明、標識性強烈、充滿速度與活力。
慢行交通動線:以人行道和自行車道為基礎的一條連續的、容納性的、在林蔭下帶下進行的城市慢行動線;其感官效果為:清爽親切、舒適宜人、充滿活力與創意。
2.1.4 六大植物組團、兩處節點公園(六帶二組團)
夏花區(夏秋兩季開花,以小葉榕背景樹,以藍花楹、臺灣欒樹為主景樹,強調夏秋兩季觀花效果。)、冬花區(冬春兩季開花,主要是以高山榕為背景,以洋紫荊、宮粉羊蹄甲為觀花喬木,開花時正逢春節,花大如掌,落英繽紛)、芳香區(以香花香葉香草為主,主要采用依蘭、桂花、梔子花、茉莉花等花草)、榕蔭區(以大葉榕、橡皮榕為背景樹種,以火焰木、美麗異木棉為觀花喬木,五一、臺交會,九八、國慶期間,碩大鮮艷的花朵布滿枝頭,體現節日喜慶的氛圍)、草本區(以小葉榕為背景樹,結合翔安新城現代建筑風格,組團式種植的棕櫚科等草本植物,營造現代濱海景觀特色。)、市樹區(以常綠的小葉榕為背景樹,以廈門市樹鳳凰木為主景樹成片種植,用美麗紅艷的鳳凰木體現迎賓的氛圍。)
2.1.5 七類重要設施
景觀設施作為園林景觀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本案設施的分布主要結合周邊環境、公交車站、慢行流線依次分布,包括:藝術小品、服務設施、休閑設施、指示系統、夜景照明、停車空間、道路鋪裝等七大類。
為滿足游人出游及休閑的需要,在整條慢行系統景觀設計中,結合翔安大道的公交車站設置集公共廁所、售賣點、自行車停租亭、休憩廊亭為一體的綜合服務場所,建筑形式采用閩南建筑風格,自身可成為綠化帶中的一景。
翔安大道現狀的側分帶、防護隔離帶的綠化已經基本形成。主要喬木為:刺桐、盆架子、小葉欖仁、木棉、桃花心木、香樟、大葉榕、芒果、鳳凰木、臺灣欒樹、小葉榕、垂葉榕、海棗、華棕、蒲葵、大王椰子、狐尾椰子、巨尾桉、相思等。主要灌木為:黃金榕球、蘇鐵、紅絨球、夾竹桃、非洲茉莉球、紅葉石楠球、千頭木麻黃等。主要地被為:紅花繼木、三角梅、龍船花、小蠟、紫花馬纓丹、花葉良姜、蟛蜞菊、馬尼拉草等。
側分帶現狀:種植層次較為豐富,所選的棕櫚科植物長勢良好,目前均已成效。
防護隔離帶現狀:植物配置密度較高,局部能夠達到防護隔離的效果。
設施配套情況:(1)藝術小品(閩南紅磚系列);(2)服務設施(公共廁所、休閑亭廊);(3)休閑設施(休閑座椅、果皮箱);(4)指示系統(與石材、紅磚、木材等結合成整套系統);(5)夜景照明(庭院燈、草坪燈、綠化射燈、造型燈箱);(6)停車空間(主要服務于自行車);(7)道路鋪裝(鋪裝、蓋板、彩色水泥或瀝青、無障礙)。
翔安大道為廈門重要的城市快速路,同時也是廈門東部重要的迎賓大道,是廈門的城市名片和展示特色窗口。
一翔安大道綠化過于平均。大道中間隔離帶多為陣列式植物排列,大小過與接近,一路過來無節奏性,不斷重復,開車容易視覺疲勞造成安全隱患。
二地方特色藝術小品稀少。翔安大道為廈門重要的城市快速路是展示特色重要途徑需要展示地方特色藝術小品。
三較落后的排水理念需要改變。翔安大道上面綠化多為凸起邊坡,下雨時水大多數直接往較低的路面排容易造成路面短時間大量積水“海綿綠道”是指綠道能夠像海綿一樣,在適應環境變化和應對自然災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彈性”,下雨時吸水、蓄水、滲水、凈水,需要時將蓄存的水“釋放”并加以利用。海綿綠道建設應遵循生態優先等原則,將自然途徑與人工措施相結合,在確保道路排水防澇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實現雨水在城市區域的積存、滲透和凈化,促進雨水資源的利用和生態環境保護。在海綿綠道建設過程中,應統籌自然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系統性,協調給水、排水等水循環利用各環節,并考慮其復雜性和長期性。排水系統轉-變傳統城市建設模式,處處是硬化路面。逢大雨主要靠管渠、泵站等“灰色”設施排水。道路綠地建設要強調優先利用植草溝、雨水花園、下沉式綠地等“綠色”措施組織排水。
在中國快速的城市化進程不僅增加城市道路數量,擴大了道路的面積綠化面積,道路進化不僅侵占自然環境原有的完整生態結構,還直接導致生物賴以生存環境破碎化,自然生態自我調節系統日漸喪失,人工對環境維護成本逐漸加大,但依舊如不熬出,環境惡化日益加劇,不斷重復的道路綠化擴張城市而沒有關心原有城市文化傳承,從而喪失原有當地文化特色,導致現代城市道路風格千篇一律到哪里都“一個樣”文化方式無法創聯起來,廈門是著名的國際旅游城市而建的一些道路綠化景觀過于簡單的,無法傳承和發展廈門的特色的道路綠化景觀,這個是我們需要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