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夢莎,裘文君 ■.富陽市氣象局,浙江 富陽 3400;.富陽市防雷設施檢測所,浙江 富陽 3400
目前,國內有三千多個電視頻道,上萬個欄目,但能讓觀眾記住的品牌欄目卻寥寥無幾,電視頻道數量的激增與收視人群形成了鮮明對比。中國電視節目叫得響的品牌節目不多,沒有差異化,所謂的電視欄目創新多半只停留在克隆、模仿。中國電視產業90%的節目是虧本的,央視90%的廣告收入來源于10%左右的品牌欄目,中國電視缺少真正意義上的品牌,欄目創新勢在必行。中國電視傳媒還缺乏真正市場意識的經營人才與創作、策劃人才。
(1)形式和載體的突破。傳統媒體轉型到新媒體可從兩方面入手,一個是形式的突破,平面媒體在形式上的突破就是由報紙向多媒體,比如向流媒體這一形式的變化,它是一個由平面到立體的過程。另一方面是在載體上的突破,之前傳統媒體的載體只有報紙或者雜志等,但現在有了iPad、iPhone 情況就不同了。
(2)因為有了網絡和3G,傳統媒體內容只要做得好,它的影響力反而會擴大。《21 世紀經濟報道》的文章可以影響到資本市場的變動,這是因為《21 世紀經濟報道》和新浪、網易、搜狐、和訊等均有合作,網絡媒體在購買了它們的版權后可在第二天一早轉載它們的新聞,只要內容足夠扎實,其在網絡上影響力會越來越大。
(3)在傳統媒體向新媒體轉型的困難上,報紙是一個信息的單向傳遞,像電視一樣,這是信息的1.0 版本,互聯網時代已進入到信息的2.0版本。而現在的微博,它就是一個3.0 的版本,是一個自媒體,每個人都是媒體,每個人都是媒體的制造者和供應者。在傳統媒體向新媒體轉型的突破上,有幾點是利于傳統媒體去把握的。一是伴隨性的閱讀,像iPad、iPhone 就是用伴隨性閱讀接受信息量,另外就是閱讀的分享性。
2008 年,“全媒體”開始在新聞傳播領域嶄露頭角。許多媒體從業者紛紛提出“全媒體戰略”或“全媒體定位”。報紙、電視、廣播、出版、廣告等行業的“全媒體”發展呈現出兩種方式:一是“擴張式”的全媒體,即注重手段的豐富和擴展,如新興的“全媒體出版”“全媒體廣告”;二是“融合式”的全媒體,即在拓展新媒體手段的同時,注重多種媒體手段的有機結合,如已經探索一年多的“全媒體新聞中心”“全媒體電視”“全媒體廣播”以保證在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就像煙臺日報傳媒集團在2008 年3 月在全國首開先河,整合集團所有媒體記者,組建了“全媒體新聞中心”,開始了從傳統報業到“全媒體”的運作方式、生產流程以及各種運營平臺的探索。一方面單一的印刷報紙分化成多種產品形態,如手機報紙、數字報紙等;另一方面媒介生產流程進一步細分、專業化。
在“全媒體”語境下,多種媒體形式要打破傳統的單一模式,提供不同的表達方式。面對不同的狀態,要選擇不同的表達方式。如果各種手段只是同一角度的重復或者只是不同媒體的簡單堆積,那么,就很難產生增值的效果。
2009 年7 月,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教授彭蘭的《媒介融合方向下的四個關鍵變革》中明確提出了“全媒體”的概念。她指出,全媒體是指一種業務運作的整體模式與策略,即運用所有媒體手段和平臺來構建大的報道體系。她強調,從總體上看,全媒體不再是單落點、單形態、單平臺的,而是在多平臺上進行多落點、多形態的傳播。報紙、廣播、電視與網絡是這個報道體系的共同組成部分。
2009 年11 月,南京政治學院軍事新聞傳播系的周洋則認為“全媒體”的概念來自于傳媒界的應用層面,是媒體走向融合后“跨媒介”的產物。具體來說,是指綜合運用各種表現形式,如文、圖、聲、光、電,來全方位、立體地展示傳播內容,同時通過文字、聲像、網絡、通信等傳播手段來傳輸的一種新的傳播形態。個人認為“傳播形態說”更符合“全媒體”的內涵。全媒體在發展中往往受到信息技術和通訊技術的限制。它并不是一種一成不變的單一模式,它是一個開放的系統。當互聯網日益普及,博客、播客等媒介形態大行其道;而當手機逐漸普及,手機報、手機小說、手機電視又風靡全球。“全媒體”就是一個開放的不斷兼容并蓄的傳播形態,隨著3G 網絡的成熟,4G 網絡的開發成功,又將有許多意想不到的傳播形態加入其中,豐富受眾的媒體體驗。
理論上看,處在這個全媒體的時代,是現代通信科技高速發展的結果。從新媒體的快速發展以及其對傳統報業的影響可以看出,新媒體無論從用戶數量還是技術手段上,都以不可預測的迅猛勢頭侵占傳統媒體領域。在這種背景下,傳統媒體也開始積極調整自身狀態迎接新媒體的挑戰,更多的傳統媒體采取雙邊合作、技術融合的方法來更新自身數字技術,主要有以下表現:
電視臺向來是提供大量新聞、電視劇、文藝等各類節目的主流媒體,擁有強大的內容生產能力,現在流行被稱為“內容提供商”。在傳播渠道多樣化、娛樂方式個性化的媒體環境下,電視臺的角色已經從簡單的資訊提供者慢慢轉型為“信息管家、時事顧問、意見領袖”這樣一種智慧型的信息服務者。電視通過與網絡等新媒體進行多平臺、多方位、多渠道的深層合作與互動,既能保持自己的疆土和既得利益,又能形成集約化的運作模式和宣傳優勢,從而獲得更大的發展。
近年來,杭州日報把傳統媒體與現代科技相結合,努力做大新聞傳媒平臺,積極打造多元化數字化的全媒體。一方面,把現代科技融入傳統媒體,促進報紙的改造提升。明確了“黨報性質、都市風格”的發展方向,大力實行報紙改版擴版,豐富報紙內容,報紙信息量和可看性得到大大加強。建立電腦采編系統,實現采編工作數字化,提高采編工作效率和質量。加大報刊資源整合力度,改變多頭辦報局面。
我們所追求的“全媒體”,當是一種更全新的體驗。更實時、更互動、更時尚、更快捷,聯動全媒大資訊,創享信息新生活。我們所追求的“全媒體”,當是一種更卓越的影響。網絡的廣度、報紙的深度、手機的速度,切換更新的角度,投注更大的力度,搭建起時代傳媒的全新高度。相信沐浴在全媒體陽光下的人們會更加接近真實。這也是我們媒體人畢生所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