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彬 ■泉州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福建 泉州 362000
從十八大召開以來,新型城鎮化成為我國經濟社會的一個重要發展戰略,它包含對鄉村區域的城鎮化要求,“新型”的主要表現特征為節約集約、產城互動、城鄉統籌、生態宜居以及和諧發展等[1],通過城市引導鄉村發展,互相促進,實現鄉村的城鎮化。新型城鎮化的核心是以人為本,在鄉村區域的根本原則是代表農民的利益,應從服務于農村和農民的角度思考鄉村的區域規劃。
新型城鎮化的實現目標中,有一點是完成城鄉的區域統籌,因此,在鄉村區域規劃建設中,必須要從區域的角度和城鄉一體的高度出發,要充分整合區域和城鄉資源,不能就鄉論鄉、就村論村而局限于某一封閉的小范圍內鄉村資源。在這個過程中,不僅要做到對全村乃至區域、城鄉范圍內自然資源、土地資源、物產資源及其他特色優勢資源的整合利用,更重要的是要以基礎設施及公共服務設施資源的統籌安排建設先行,來引導鄉村區域的資源整合,促進相鄰區域的協調共進,保障鄉村與周邊地區整體發展上的和諧統一[2]。在鄉村區域規劃建設中,可以采用新市鎮和新型農村社區的形式,促進鄉村規劃的規范性,實現資源的集約,提高城鄉發展傳導效率,通過對市鎮及社區的設施建設,提升和完善鄉村區域的公共服務水平,促進鄉村人民生活水的提高,實現城鄉之間的統籌以及協調發展。
新型城鎮化發展的實現需要經濟發展來做根本推動力量,因此,鄉村區域規劃必須要對產村互動特征及模式進行研究,以產業發展帶動鄉村發展,從根本上提高鄉村人民的生活水平,實現人民富裕。具有自己獨特的產業,是鄉村保障其穩定健康發展的重要途徑,也是其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前提條件,因此,鄉村區域的規劃一方面應該對鄉村的產業結構以及生產力布局進行考慮,提出適合本鄉村特點的發展路徑與類型,促進產業經濟效益的提高,根本上保障鄉村生產以及生活的基本需求;另一方面,應該對鄉村空間與產業發展的結合模式進行思考,對產業的功能分區以及鄉村居民點分布進行規劃與安排,加強產業的區域聯系、城鄉分工及物流體系的構建研究,實現區域及城鄉的一體化發展,為鄉村發展提供支持。
新型城鎮化必須要滿足集約生態的要求,因此在鄉村區域規劃中,必須要考慮到產業發展的性質,引導其向集約生態發展,加強對生態環境的保護。同時在對鄉村土地的規劃上,必須也要做到資源集約,提高土地的利用率,促進鄉村生態空間的營造[3]。鄉村區域規劃必須要對資源的循環利用進行設計與引導,通過對生活方式以及產業體系的資源節約要求的實現,推動鄉村在低碳環保路線上的發展。其集約生態的理念體現在具體措施上,例如對舊村空心村的整治與復墾、對人口稀少且外流嚴重的鄉村居民點進行整合或遷并,對于鄉村建筑實施節能技術的應用與探索,在能源的使用上,促進新能源的開發與利用。
目前的鄉村區域規劃上,對于地方的文化特色及潛力挖掘不足,使得鄉村規劃呈現相似,缺乏特色。新型的城鎮化要求,鄉村區域規劃必須要符合當地特色,不僅要考慮到居民的生活習性,還要考慮到當地的氣候地理條件,同時應該考慮到地方傳統文化特色。這是保護民族特色的一個重要手段,同時也是增加居民歸屬感的一個重要途徑。
我國現行的的鄉村區域規劃的主要內容是物質空間規劃,主要是對于鄉村的建設用地的空間格局進行規劃,對于鎮域以及村域層面,缺乏統籌規劃,同時沒有將鄉村區域發展的內涵進行系統而深入的研究。新型城鎮化背景下,在鄉村區域規劃上,要立足于“農業、農村、農民”的發展要求,對鄉村區域的總體規劃、空間規劃以及建筑設計等方面進行整合思考。通過對全域資源的整合利用,促進鄉村的全面發展,并通過對全域發展的戰略性引導,促進鄉村的多層次規劃。
傳統的鄉村區域規劃,多是采用目標式的方式,對于實際的建設沒有明確的指導,規劃多是流于表面、流于形式。而新型城鎮化則為鄉村的區域建設提出了新的發展要求,在規劃上更加注重實踐性,主要對鄉村的建設功能以及建設基金和項目引進機制進行研究,同時針對農村產業建設模式以及產權制度等制度,進行改革創新,對鄉村區域建設發展路線圖進行構建,更具有實際指導意義。
傳統的鄉村區域規劃方法主要是“自上而下”的模式,通過對政府下達的發展意愿考慮,制定規劃。這種方式雖然比較簡單易行,但在對鄉村實際情況的考察上缺乏應有的分量,對于實際建設中可能出現的各種問題以及矛盾沖突,沒有提供可操作性方案。因此,鄉村區域規劃必須要進行聯動式的規劃,對全方位進行協調,促進上下協調[4]。同時,要深入農民內部,了解其發展意愿,解決現實發展中的農民問題,維護鄉村農民利益。另外,鄉村區域規劃必須要整合相關各部門的力量,實現規劃過程中問題的協調解決,促進規劃的實施。
鄉村區域建設需要資金的投入,單純依靠政府撥款,很難實現鄉村區域的全面發展,因此必須要利用政策引導與鼓勵,加強社會資金在鄉村區域建設的投入力度,以市場引導建設發展,實現多方的利益共贏。在鄉村區域建設中,規劃引入社會中的投資主體,促進投資企業與鄉村建設的共同發展,在這個過程中,企業應該結合自身優勢與鄉村特色,實現資源的整合,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以及社會效益,促進鄉村區域建設的全面發展。而鄉村建設的發展,又反過來為企業發展提供基礎支持以及推動力量。
鄉村區域建設中最重要的資源是土地資源,因此在規劃中必須要對土地的流轉與整理工作進行有效管理,可以通過在鄉村建立土地信貸合作社的方式,實現對土地資源的整合與利用,同時土地所有者以及村集體會獲得分紅,也另一方面促進了鄉村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5]。另外,對老宅基地進行整理,對鄉村中的田水路林進行全面整理與治理,將整理出的多余土地用在基礎建設上,降低鄉村農民負擔,提高鄉村區域建設水平。
鄉村區域規劃的過程中,必須要強度農民的主體地位,通過農民在過程中的參與,提高鄉村規劃的利民性。同時在鄉村居民住房建設上,采用“示范片出資、企業融資、村民籌資”方式,提高鄉村居民的建設積極性。整個的鄉村規劃必須要對群眾意愿進行考慮,推動鄉村區域規劃的根本原則的實施。
我國的鄉村區域規劃實際工作中,存在不少問題,需要引起廣大學者與政府的注意。新型城鎮化為鄉村區域規劃提供了新的思路與途徑,必須不斷進行研究,為實際工作提供參考,促進鄉村的發展,實現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1]陳鵬.城鄉道路沿線鄉村地區規劃管理模式探索——以《成都郫縣沙西線、IT 大道沿線區域規劃管理技術規定》的編制為例[J].四川建筑,2010,30(6).
[2]倪鵬飛.新型城鎮化的基本模式、具體路徑與推進對策[J].江海學刊,2013(1).
[3]蔣仁開,張冰松,肖宇等.土地利用規劃要引導和促進新型城鎮化的健康發展——“新型城鎮化背景下的土地利用規劃研討會”綜述[J].中國土地科學,2013(8).
[4]薛翠翠,馮廣京,張冰松.城鎮化建設資金規模及土地財政改革--新型城鎮化背景下土地財政代償機制研究評述[J].中國土地科學,2013(11).
[5]石培基,李得發,李巍等.城鄉一體化導向的村莊整治與布局規劃[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3,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