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項目位于固原市中山北街延伸段以西、規劃路以南。該項目北邊長382米,南邊長424米,東邊長291米,用地呈近似三角形,總用地60999.39平方米,約合91.5畝。擬建項目的周圍有零散居民點,項目擬建地點符合總體規劃以及小區修建性詳細規劃的要求。
項目的實施是進一步完善我市住房保障體系,以解決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難為重點,以滿足城市低收入家庭基本居住需要為目標,進一步建立健全以廉租住房制度為主體、務工移民安置房、拆遷戶安置房制度為補充、滿足多層住房需求的保障體系,多渠道解決低收入家庭住房問題,對改善我市低收入家庭住房條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從而為市精神文明建設注入強勁的動力,構建和諧社會、促進經濟社會全面發展。
設計指導思想和設計特點圍繞符合固原市廉租住房小區修建性詳細規劃要求和固原市市區“十二五”住房保障規劃的原則,充分利用場地條件,精心設計,節省投資,充分考慮需求和可能、近期和遠期、局部和總體的關系,按功能要求劃分備區,在保持互相聯系的同時,又能互不干擾,嚴格執行國家現行的政策法令和有關規范規程,積極合理的采用新技術、新材料、新設備、新工藝、以達到先進合理、高效經濟、安全衛生節能等要求,建設環境要適應和提高周圍環境品質,與自然、社會、生活環境相協調,滿足環境要求,發揮用地的社會、環境效益。
項目設計構思規劃采用居住小區-組團二級結構。每個組團相對獨立又和諧統一,方便與后期物業管理。本工程設計以人為本,努力創造美麗和諧的人居環境,以住宅建設成套技術為支撐,建設智能化、生態型、綜合性的居住社區,體現“以人為本,尊重自然”的原則及可持續發展的規劃設計指導思想,利用當今住宅規劃建設的最新理念、設計方案和技術手段,注重利用周邊的自然環境資源,重視社區的環境景觀設計,利用場地自然條件大膽創新,設計出特點鮮明、和諧美麗、層次多樣的建筑及自然景觀效果,完善小區的物業管理、社區服務、醫療衛生、運動娛樂、購物休閑等配套設施和小區市政配套設施,利用場地地形進行建筑物、道路和小區豎向規劃設計,減少土方挖填量,合理規劃功能布局結構,住宅單體設計空間布局合理,功能分區明確,創造一個經濟實用、美觀合理的室內外空間立面環境效果,在總體規劃上吸取中國傳統的園林造景的原理和手法,力求創造出融大氣、雅致、理性與浪漫于一體的現代化居住小區。
規劃布局所有住宅南北向布置,保證朝向、采光間距、自然通風,停車位數量:考慮到保障性住房住宅小區的居民收入情況和小區未來發展狀況,小區機動車停車位主要考慮地上停車位,共231個停車位,可達到每8戶一個車位的要求,自行車設置自行車棚停放,可達到每戶0.69個停車位,綠化景觀設計和城市綠化林帶融為一體,區內綠地配置要以綠地美化為主,活動廣場和中心廣場與綠地配置比例適當,以經濟實用為原則。綠化帶以高大喬木為主,小區內綠化以草地、花卉為主,配以部分喬木,營造一個文明健康的社區生活環境,小區設置中心活動廣場、休閑晨練活動場所及老年人活動中心,設置智能化物業服務中心,做到衛生、清潔、節能、管理先進、服務到位,最大程度的為居民提供最優質的生活服務,在衛生清潔方面,設置生活垃圾生物處理站,實行垃圾分類處理,實現垃圾處理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使小區更加潔凈衛生,設置完善的防盜監控系統,小區入口及重要場所以及周邊圍墻設置攝像機,住宅樓單元門設置對講系統。
豎向設計原則與總平面圖統一考慮,充分利用現狀地形及用地周邊道路標高關系,合理確定各類場地和建筑物設計標高,減少土石方和建筑工程量,減少對土壤的沖刷,結合居住區居住人員生活需求,合理確定工程管線適宜的埋設深度,充分考慮現狀地形中輸水管線的條件,進行合理避讓,滿足場地地面排水及防洪、排澇的要求,保證場地設計高程與周圍相應的現狀高程(如周圍的城市道路標高、市政管線接口標高等)及規劃控制高程之間有合理的銜接,建筑物與建筑物之間,建筑物與場地之間(包括建筑用水、硬質和軟質場地),建筑物與道路停車場之間有合理的關系,本工程結合場地本來的坡向,利用地勢組織雨水合理流向,采用合理坡度道路解決主入口人車進出問題,場區標高及排水水組織方式,場地地面現狀與周邊城市道路同高,結合場地較有南高北低的自然坡向,利用場地坡度進行雨水流向組織,經過綠地草坪過濾,將雨水排入主道路。
交通組織考慮到保障房住宅小區的實際情況,均采用地上分散式停車,并最大程度的在小區主要道路兩側設置機動車停車位,以減少機動車對人流的干擾,主要步行系統集中在小區中心主要機動車道兩側,通過設計帶來良好的觀賞性、駐足性、參與性。沿景觀軸設置休閑鍛煉的步行道和各種活動場所,并輔以綠化水面,在局部進行放大處理以形成停留空間,創造親切宜人、步移景異的景觀效果,體現以人為本、尊重自然的小區主題,小區主要車行道為7m,連接組團道路為4m,宅前路為3m,充分滿足消防車輛通達每棟樓的消防需求。
景觀設計理性與感性相結合的庭院式綠化系統小區內以主入口中心廣場為中心,結合入口坡道和會所豐富的造型和建筑色彩,形成一個明快的景觀廣場,結合場地的地勢,主入口廣場即為小區的一個亮點,在廣場向小區周邊彎曲的道路、路兩側豐富的綠化種植、結合住宅的視線遮擋,形成一種曲徑通幽的園林式的景觀效果,多層次的景觀綠化系統:小區綠化分為三個層級:小區中心綠化、組團級綠化、宅前綠化,小區級綠化主要位于住宅區主要干道兩側,配以大面積的草地。另外再根據需要,配置一些當地特有的樹種,在步行景觀軸的節點部分,如休閑廣場、建筑物的入口處,種植喬木,為居民提供遮蔭的場所。其它地方以大規模的集中綠化來為居民提供休閑場所,同時也創造小區的整體綠化形象,改善環境,組團綠化以特色的綠化小區設計為主,主要以組團居民就近提供游憩的場所,創造組團的特色和親切宜人的綠化空間。圍合式綠化庭院,多功能、多元化、復合型的住區活動空間,既可作為遮風擋雨的活動場所,又可午后閑坐、晚間游戲,宅前綠化以住宅樓前的綠化為主,主要有入口處綠化,以草地、灌木、花卉為主,多層次的樓宇之間的高低錯落形成豐富的視覺差,本工程場地基本為平坦,較有南高北低,從經濟角度出發,最大可能的利用場地原始高差進行豎向設計,減少土方量的同時,使得小區的建筑在滿足日照間距的前提下形成高低錯落的布局,形成了豐富的城市天際線,同時,活潑的建筑布局配以豐富的綠地小品,組成了住區怡人的整體景觀環境。
[1](日)彰國社.光·熱·聲·水·空氣的設計——人居環境與建筑細部.
[2]深圳市規劃與國土資源局.深圳市民中心及市民廣場設計
[3](美)斯蒂芬·歐文等.景觀建模—景觀可視化的數字技術.
[4]王立全.走向有機空間:從傳統嶺南庭園到現代建筑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