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志梅
摘要:新課程標準指出:語文學科具有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特點,因此,新課程改革下的語文教學更應該貼近學生的生活。語文教育教學要和學生的實際生活緊密結合在一起,這兩者之間是相互聯系、相互統一的,但是由于語文教師長期受到傳統教育的影響,在教學中只中注重語文的工具性,脫離了語文的人文性特點,遠離了生活的源泉,而導致語文課堂教學失去了原有的生機和活力。
關鍵詞:語文教學 ?生活實踐 ? 結合 ? 新課程改革
一、語文教學要轉向生活
第一,語文學科和生活緊密相連。隨著社會的飛速發展,聽、說、讀、寫等是每一個人應該具有的基本能力,這些能力都和語文有很大的關系,也直接體現著一個人的基本素質和水平。所以,如果語文基礎沒有打好,就會給以后的生活帶來困惑,更談不上良好的發展。第二,語文內容來源于生活語文內容是豐富多彩的,但是它更多的是來自于生活,運用于生活。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體現了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統一,這是語文最基本的特點,因此,語文作為我們日常生活中的交際工具被廣泛地使用和傳播。學習語文不單單是為以后的工作和生活打基礎,實質上學習語文其實就是生活。第三,現實生活為語文教育實踐提供資源。學生如果單靠在課堂上學習語文知識,那么他們的積累是淺薄的,視野是狹窄的,在寫作的時言之無物,會對語文課漸漸失去興趣,甚至出現厭學情緒。追其原因,我們會發現在課堂教學中,學生有行動但是沒有激情,因為課堂教學內容遠離了學生的實際生活,教師沒有把鮮活的生活帶到課堂上。即使出現了生活事例,也是為了說明某種觀點,而這個時候,學生的熱情和激情、想象和聯想早已經不在了。教師雖然在課堂上很有激情地講解,但是學生沒有絲毫的觸動,他們只是在被動地接受事實、感受生活、理解知識。針對這種現狀,語文教學要進行改革,應把應試教育變為生活教育,突破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擴大學生的視野,把學到的語文知識運用到生活中去,在實踐中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使學生對語文學科產生濃厚的興趣,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使單純的語文知識教學變為融入生活的生活化教學。第四,語文教學的最終目標是為了運用于生活。語文教學不是為了應試,而是為了運用于生活,如果語文教學脫離了生活,只是機械地學習和練習,就會出現高分低能的現象。所以,我們要把用于生活作為語文學習的出發點,使語文學習為將來的學習、生活、工作而服務,在教學模式上要創設和教學內容相關的生活情境,以激發學生學以致用的興趣和需求。
二、語文內容來源于生活實踐
第一,教師轉變教學觀念。課堂是語文教學的基本場所,卻不是唯一的場所,要想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教師就要把語文課堂延伸到社會實踐中去,和學生的生活聯系在一起。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是學生的引導者,學生才是課堂的主人,學習的主體,教師要給學生創造更多探究和實踐的機會,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教師要深入到學生中間,積極引導,做好學生的指導工作,巧妙地把握討論的方向和進程,使學生在一種和諧而寬松的教學氛圍中獲取知識,提高能力。第二,延伸課外教學,拓寬學生的視野。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努力為學生創設學以致用的語文教學情境,讓學生在生活實踐中獲取語文素材,培養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因為單靠教材中的語文素材是無法實現語文服務于生活這個目標的,要想服務生活就要聯系生活實踐,在實踐中積累素材,在生活中閱讀積累,從而拓寬視野,培養能力。第三,聯系生活,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提起作文,教師和學生都會感到頭疼,作為教師,感到教作文和批改作文是一件苦差;作為學生,認為作文課更是折磨人,原因主要是學生感到寫作文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缺乏生活素材,感到無話可說,寫不出優秀的作品。因此,教師要把語文教學引向生活,引導學生聯系生活實際,擺脫命題的束縛,改變傳統作文教學中學生被動寫作的形式,給學生更多的發揮自由和機會,讓學生成為習作的主人。
三、聯系生活體驗,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
學生是課堂學習的主人,在語文教學中,老師要把學生的個人經驗作為重要的課堂資源,激活學生曾經的生活體驗和感受,把間接經驗過渡到直接經驗,從而實現知識和能力的有機結合。經驗是體驗的前提和基礎。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要讓學生借助自己的回憶,想想過去的生活情境、積累的經驗、對事物的感受等,以便更好地體會文章的情感,獲得親身感受,讓學生憑借和作者類似的經驗和經歷感受作者的情感。只有積累更多的知識,才能在課堂教學時更好地理解文本。如在詞語教學中,教師不要讓學生死記硬背詞語意思,應讓學生聯系生活實際去理解和掌握,學習效果會更好。對于低年級的學生來說,他們的抽象思維不足,需要更多的感性認識來支撐。因此,教師要把語文教學和實際生活聯系在一起,借助學生的已有經驗,體會語文知識就在我們的生活中。在引導學生理解課文內容的時候,教師要把知識融入到生活情境中進行。只有這樣,學生在閱讀中才會發現問題,引發思考,進而深入課文,和作品進行交流對話。
總而言之,生活中處處有語文,教師要培養學生觀察生活和積累生活的好習慣,只有將語文教學生活化,才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調動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學生的潛能被充分地挖掘出來,使學生的語文素質得到提高,道德觀念得到提升,這樣我們的語文課堂教學才能煥發出生機和活力。
參考文獻:
[1]九年義務教育小學語文課程標準(試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2001(6).
[2]走進新課程:與課程實施者對話.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6).
[3]楊思懂.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7).
[4]顧黃初.語文教學要貼近生活.近20年語文教改理論與新課成標準(上冊).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