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惠珠
東莞市人民醫院放療科,廣東東莞 523059
子宮內膜癌是婦科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其近20年的發病率逐年上升,早期75%以上的患者有顯著臨床癥狀,早期確診率和早期治療有效率較好,對于其余的早期高位高危子宮內膜癌患者治療結果并不明朗,需選用有效方案以降低臨床復發率并改善預后結局。因此子宮內膜癌的綜合治療措施一直以來備受爭議[1-2]。放射治療作為癌癥臨床治療的新興方案,較化療的毒副反應更低,因此被普遍納入考慮。本次研究中,選取2009年9月1日~2014年1月30日期間我院的60例子宮內膜癌術后患者,進行了臨床治療方案和治療結果的對比分析,現總結報道如下。
選取2009年9月1日~2014年1月30日期間我院的60例子宮內膜癌術后患者作為本次的臨床研究對象,分為放療組(30例)和對照組(30例)。對照組中,年齡20~54歲,平均(44.9±9.8)歲;試驗組中,年齡22~57歲,平均(45.8±8.8)歲;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納入標準要求如下:(1)經臨床確診為子宮內膜癌患者,且全身未出現轉移者;(2)患者對放療可耐受者;(3)配合完成隨訪者;(4)上報我院醫學倫理會且獲得批準者。

表2 兩組患者的并發癥情況[n(%)]
兩組患者均于首次接受廣泛全子宮切除術聯合盆腔淋巴結清掃術,補充腹主動脈旁淋巴結清掃術,結合活檢以確保癌組織清掃徹底。給予對照組患者常規子宮內膜癌術后治療,給予治療組術后放療治療,觀察并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后的臨床效果。放療組中,30例患者均被給予體外放射治療,全盆野面積為18m×18cm,上界為第4 ~ 5腰椎水平,下界為閉孔下緣,不越過股骨頭中線為外界,放療劑量為6MVX-DT45-50gy。兩組患者均要求于治療后即使確認復發情況及體內轉移情況,術后2年內要求3~4次/年,隨后每年一次。出院后通過電話隨訪的形式,記錄兩組患者的五年生存率、局部復發率(陰道復發率和盆腔復發率)和遠處復發率,觀察記錄兩組患者的毒副反應。
本次治療指標主要為五年生存率(%)、局部復發率(陰道復發率和盆腔復發率)和遠處復發率;其中復發包括術后半年的腫瘤遠處轉移及復發,局部復發包括陰道殘端、盆腔、腹股溝區新發腫瘤,遠處轉移為盆腔外、肺、肝、縱隔、腦及鎖骨淋巴結出現轉移。本次研究根據3.0分級標準評價患者的近期不良反應,包括全身反應、皮膚反應、腸道反應、骨髓抑制、泌尿系統反應等不良反應,其中:無并發癥為0度,輕度并發癥為Ⅰ度,中度可耐受并發癥為Ⅱ度,重度不可耐受并發癥為Ⅲ度,并發癥極為嚴重為Ⅳ度,嚴重并發癥率(%)=Ⅲ度率(%)+Ⅳ度率(%)。
應用SPSSl5.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或百分比表示,采用x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放療組患者的五年生存率(73.33%)高于對照組(30.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放療組患者的局部復發率(16.67%)低于對照組(36.67%),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放療組患者的遠處復發率(10.00%)低于對照組(33.33%),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的治療結果,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治療結果[n(%)]
對照組患者的嚴重并發癥發生率為10.00%,放療組患者的嚴重并發癥發生率為6.67%,兩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x2=2.5,P>0.05),Ⅲ度以下并發癥患者經相應內科治療后獲得痊愈;兩組患者的并發癥情況,見表2。
子宮內膜癌由于預后效果一般、影響女性患者的身體健康和生育功能,亟須篩選合理、有效的臨床治療方案及輔助手段,目前的各個時期的子宮內膜癌的仍以手術治療為主。但對有高危的因素早期子宮內膜癌患者手術治療后輔助治療是十分必要的,目的在于控制局部區域復發和遠處轉移,提高生存率。作為常規癌癥治療的輔助手段,放療和化療均為主要治療內容。美國醫療機構指出,子宮內膜癌手術結合術后放療已成為子宮內膜癌臨床治療的首選方案[4-8]。對此,對2009年9月1日~2014年1月30日期間的子宮內膜癌術后患者的臨床資料和治療方案進行了對比分析。
以陰道放療和盆腔放療為主要內容的放療為早期高危子宮內膜癌術后的輔助治療方案之一,以降低盆腔及陰道殘端復發率并提高術后生存率為主要治療目的,通過消滅原發病灶并改變腫瘤細胞特性發揮對腫瘤細胞的有效控制,對局部復發及遠處復發的防止作用均較為顯著。相關研究指出,高危子宮內膜癌的局部復發率及遠處復發率均超過45%,導致預后較差。本次研究中,放療組患者的五年生存率得到顯著提高并超過50%,且局部和遠處復發情況均得到有效控制,提示放療對于子宮內膜癌病情的有效控制,與現有研究結果相符。然而,仍有一部分研究結果提示,化療對于癌癥遠處轉移的有效控制優于放療,可納入考慮。體外放療方案存在較為高發的并發癥,對相關健康組織存在一定危險性,有可能為子宮內膜癌術后放療無效的主要因素。相關研究亦表明,具有高危因素的Ⅰ期子宮內膜癌患者術后輔助化療是有益的,能夠明顯改善患者的生存。術后應給予恰當的輔助治療,化療有利于減少高危Ⅰ期子宮內膜癌的遠處轉移[9-13]。本次研究中,較對照組嚴重并發癥的發生率6.67%相比,放療組約有10.00%患者出現嚴重并發癥,差異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只有放療組患者出現腸道反應及1例Ⅳ度患者;兩組患者均接受不良反應的對癥治療,內科治療均有效。另外,部分研究結果提示,加強患者的衛生健康教育,幫助患者建立科學、良好的生活習慣和治療方式,可進一步改善治療結果,值得作為輔助方案加入臨床討論。遺憾的是,本研究只為回顧性分析,以后可以考慮開展前瞻性研究。
綜上所述,子宮內膜癌術后的放療效果顯著,提高患者五年生存率,降低局部復發率和遠處復發率,毒副反應較小,在可以范圍內可考慮加大推廣治療應用。
[1]朱麗紅,王俊杰.早期子宮內膜癌術后放療進展[J].中國婦產科臨床雜志,2010,11(6):465-467.
[2]徐曉穎,邵衛仙,李國權,等.影響子宮內膜癌術后放療療效的相關因素分析[J].實用癌癥雜志,2010,25(6):652-656.
[3]朱麗紅,王俊杰,曲昂,等.Ⅰ/Ⅱ期子宮內膜癌術后放射治療療效分析 [J].現代腫瘤醫學,2010,18(10):2033-2034.
[4]徐文生,居曉慶.早期子宮內膜癌腹膜后淋巴結清掃及術后放療療效的系統評價[J].廣西醫科大學學報,2011,28(3):394-398.
[5]蔡海瑜,郭寶枝,趙紅果.56例子宮內膜癌術后輔助放療的臨床觀察[J].中國醫藥指南,2013,11(34):131-132.
[6]Horn Lc,Fischer U,Bilek K.Histopathological prognostic factors in primary surgically treated cervix carcinoma[J].Zentrallb Gynako,2001,123(5):266-274.
[7]劉繼紅,黃鶴.放化療綜合治療宮頸癌的評價[J].中國實用婦科與產科雜志,2006,22(8):629-631.
[8]呂娟,劉志鵬,范裕如.新輔助化療治療宮頸癌31例臨床觀察 [J].實用婦產科雜志,2006,22(8):468-470.
[9]Micheletti E,LaFace B,Bianchi E.Continuous infusion of carboplat during conventional radiotherapy treatment in advanced squamous carcinoma of the cervix Ⅱb-Ⅲb(uicc).A phase and pharmacokinetic study[J].Am J C linOnco,1997,20(6):613-620.
[10]燕鑫,高敏,蔣國慶,等.高危Ⅰ期子宮內膜癌術后輔助化療的臨床意義[J].北京醫學,2011,33(1):1-4.
[11]Susumu N,Sagae S,Udagawa Y,et al.Randomized phaseⅢ trial of pelvic radiotherapy versus cisplatinbased combined chemotherapy in patients with intermediate and high risk endometrial caner:a Japanese Gynecologic Oncology Group study[J].Gynecol Oncol,2008,108:226-233.
[12]安云婷,李霞,李隆玉.子宮內膜樣腺癌術后輔助放化療的臨床觀察[J].中國婦產科臨床雜志,2009,10(3):186-188.
[13]鄭偉,張新,賈琳,等.Survivin 蛋白及VEGF在子宮內膜癌中的表達及相關性分析[J].中國實驗診斷學,2013,17(3):498-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