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鎮一嬸
“張院的簸箕,毛子埠的升,大歐的鳥籠進了京。”這是山東即墨縣流傳很久的一句歌謠,其中大歐指的是即墨縣大歐村,這個村子做鳥籠已有500年。循著古老的歌謠,我們來到這個紅磚綠瓦的小村莊,去探訪了解鳥籠的前世今生。
外來的竹 外來的藝
走進小村莊,正好碰上幾輛拉竹子的大貨車。我們方才知道,這個鳥籠村,并不產竹,都是從外地運來。“我們每年要用三四萬根竹子。”村長吳安昌笑著說,“大部分都是江西的。”
送竹子的貨車一來,村子里便熱鬧非凡。貨車會在每家門前稍作停留,車開到哪家門口,哪家就趕緊上車挑竹。這時一般都是年長者出面,因為眼光老道才能挑出好竹。“從竹子底部往上一米,周長在0.43米的才算好竹子,一根大約可以做10個大鳥籠。”吳安昌道,“當然了,好竹子的價格也高。周長0.33米的細竹,也不會浪費,可以做小鳥籠。”
跟著貨車一路前行,從村頭走到村尾,家家戶戶門前都擱著竹子,或三五根,或堆成小山。推開門,院里都忙活著,或雕刻或打磨,鳥籠的零部件散落一地。有趣的是,參與其中的不但有壯漢、老人,還有婦女、小孩。“我們村,不管是老年人,還是小孩子,都會這手絕活。”吳安昌說。村里大部分人的手藝,都是祖傳。即墨縣志記載,大歐村從明代開始就有做鳥籠了,據說是一位吳姓老藝人從北京將鳥籠的絕活帶回村里的。在乾隆年間,大歐鳥籠被識貨的京城王公子弟喜愛,還得了一個“京籠”的名號。“大歐的鳥籠進了京”就是在這個時候叫響的。
本村的人 本村的籠
底圈較高、沒有棲木、籠條細密的百靈鳥籠;造型小而穩重、顏色深而端莊的畫眉鳥籠;上窄下寬、造型圓滾滾的花鼓鳥籠……在吳希勝老人家里,我們見到各種各樣的鳥籠。“畫眉鳥體型小,籠子造型也就小;百靈鳥是地棲鳥,所以籠子不用裝棲木,而是用較高的底圈,防止百靈鳥將鋪在鳥籠底部的沙子給劃出去……”顯然,對鳥的習性非常了解。
一回頭,看到一個大衣柜樣式的鳥籠。“這是專為白玉鳥制作的繁殖籠。”大鳥籠有四層,每一層有四個格子,每個格子就是一個“洞房”,住一雌一雄兩只成年白玉鳥,用來繁殖幼鳥,這種鳥籠,全村現在只有他能做。
十來歲開始做鳥籠,從做最普通的鳥籠,到現在按鳥的種類、習性、活動范圍制作各種各樣的籠子,吳老已經做了半個世紀。“百變不離其宗,從處理竹子開始,折圈、打眼、磨平、雕刻,有100多道工序。”正好他家里在趕工,我們得以見前幾道。
竹子已經處理成粗細均勻的竹條,他把竹條放到鍋臺上,再蒙著厚厚的被子。“用熱氣把竹子蒸軟。”說罷,他抽出另一邊的竹條,“這個已經蒸了兩個多小時。”只見他迅速把竹條的兩頭放在一個鐵器中一夾,竹條兩端就彎了,然后拿過一個大概三指寬,直徑30厘米的鋼圈,手一折,竹條就按進圈里了。“這叫折圈。”還沒看清楚,他已經又折了一個。“這樣一層層弄,一個鋼圈里可以折很多個竹圈。”吳老說,“涼了以后,取出來就是圓的。”
下一道工序是刻圈。他先將竹圈的接頭部分打磨粘合,再按大小逐一放到一塊有凸痕的木板上,然后拿一塊放射狀花紋的膠皮,涂上墨水,蓋到木板上,竹圈上便出現了許多規則的墨點。“有點的地方,就是需要鉆眼的位置。”便利又快捷,民間的智慧果然無窮。
幾道工序,已看得人眼花繚亂,還有那些叫不上名字的工具,都是大歐村祖輩數代人智慧的凝結。所以就算給外人看到了制作過程,也無法百分百復刻。
從吳老院里出來,不免遐想,若村民把對鳥籠的心思挪幾分到自家宅院上,大歐村將會是一個多么美麗的所在。
上淘寶賣鳥籠
和所有傳統民間手工藝遇到的尷尬一樣,大歐鳥籠也有自己的危機。雖然制作鳥籠的村民有400多戶,卻都是各自為營,沒有形成規模,這樣很不利于產品更新換代。
誰也沒料到,這些弊端,被年輕人開的網店給解決了。“網店帶來的不僅僅是更多的訂單,也擴大了大歐鳥籠的知名度。”已是“五鉆”的店主小吳說:“還催火了‘私人定制。”
“這些都是玩家發過來的圖紙。”他拿出一張紙說,“上次有個客戶要30只鳥籠,我沒敢接,要求太精太細,我怕我們做的達標率不夠。”如今玩鳥的高級行家都不再逛花鳥市場,而是上網訂制,他們自己設計,畫好圖紙,付了定金,只需要你加工。
這批人都是高級玩家,懂鳥,懂鳥籠,更懂設計,所以要求極高,找的是手藝的精致感。“定制的貨,用料苛刻,普通鳥籠的竹料,竹齡在一兩年就可以,但是私人定制的鳥籠通常都要用3年以上竹齡的,手工要求也更嚴格,三四天才能做出來一個。”小吳感嘆,“他們都不差錢。”大歐鳥籠一般賣幾百塊,這種定制最便宜也是上千。村民吳金昌接到過最貴的一個活兒是一對雕刻著“八仙過海”的鳥籠,造價就1萬塊錢。
私人定制也大大拓寬了村民的視野。如今400戶做鳥籠的人家中,至少有一半涉足私人定制。有了全國各地的設計靈感,繁殖籠、育雛籠、斗鳥籠……各種不同功能的鳥籠陸續被開發出來,大歐村也因此成為全國種類最齊全的專業鳥籠制作村。在別的產業還在苦苦探尋如何利用互聯網,大歐鳥籠卻自然而然完成了過度,如今每年賣出50余萬套籠子,這場非遺和電商的邂逅,雙方都收獲滿滿。
這讓人想起大歐鳥籠形狀的變遷:古時候,運輸靠人挑馬拉,大歐鳥籠就都是方形的;上世紀90年代,運力變成火車、汽車,方形容易壓扁,慢慢換成了圓形;如今,因為私人定制,鳥籠形狀千奇百怪。我想,這也給所有傳統手藝一個提醒:順勢而為,你就能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模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