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樵
文人好吃,尤其是以前的文人,走到哪吃到哪。被稱之為美食家的清代詩人袁枚,就是一個地道的吃貨,茄子就吃了兩家。他在《隨園食單》里說,吳小谷教官家燒茄子是剝皮的,然后用豬油煎炸,而盧八太爺家則不剝皮,醬油爆炒,兩家做的茄子都非常好吃,卻學不到其中的奧妙。袁枚說他只能做蒸茄子,用麻油、米醋拌食,在夏天也算是一道美食。
袁才子的做法我也喜歡,且比他略勝一籌。我是在煮飯時,等米飯水滾后,直接把茄子放在米飯上焐,然后用蒜泥、麻油、鹽拌食,味道極好,嘉興人稱之為“飯焐茄子”。如果茄子不去柄,拌時再放點糟油,那就變成了另一個名字,叫“醉雞腿”。好像全國各大菜系里都有茄子的名菜,比如陜西的“茄條羊肉絲”、四川的“魚香茄子”等。
最奢侈的做法,應該是《紅樓夢》里的“茄鲞”:你把才下來的茄子皮剝了,只要凈肉,切成碎丁子,用雞油炸,再用雞脯子肉并著香菌、新筍、蘑菇、五香腐干、各色干果子,俱切成丁子,用雞湯煨干,將香油一收,外加糟油一拌,盛在瓷罐子里封嚴,要吃時拿出,用炒的雞爪一拌就是。嚇得劉姥姥直呼:我的佛祖!
其實,茄子很普通,不知道為何特別受文人雅士的喜愛,愛美食的名人幾乎都寫過它,就連不怎么愛美食的嘉興名人朱彝尊,也會來一句“隴上紫瓜好”。
畫家也特別愛畫茄子,彎彎的一筆下去,再加上個柄,就成了。如果是齊白石,還會添個紡織娘之類的小蟲子。我小舅公也是個畫家,有一次,他有了一種紫顏色,很興奮,就天天畫茄子。他畫的茄子,顏色深的地方會發亮,和真的茄子一模一樣。朋友看到十分驚訝,問他用的是什么顏料?小舅公笑而不答。沒辦法,朋友只好要了一幅寄給一個上海畫家。不料,上海畫家趕來嘉興,還帶了點松江蘭花醬茄子。這下,小舅公不好意思了,彎腰從一個舊柜子下面,摸出了一瓶小孩治疔瘡的紫藥水。大家哈哈大笑,上海畫家笑,不給沈先生吃“醬落蘇”,他是絕對不肯說的。
“醬落蘇”也就是醬茄子。相傳吳越王錢镠的兒子是瘸子,人們怕犯忌,就把茄子改稱“落蘇”。“落蘇”就是表揚或給點好處的意思。至于為什么要把表揚、獎勵說成是吃“醬落蘇”而不是吃“醬黃瓜”,這恐怕只有天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