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晚報:這是古人聰明之處,用毛竹將水從墻內側引到外側,從而減少積水對墻的壓力。
Yellows-zer:朱明王朝給南京留下了豐富的文化遺產,除了孝陵外,世界現存最長、保存最完好的都城城墻——南京明城墻,也是朱明王朝時期的杰作。明城墻當年分內城與外廓兩大部分,當年內城有門十三座,外廓有門18座,此即所謂南京坊間所謂的“內十三,外十八”!
RapeMe_PLEASE : 當時亨利墨菲給南京的規劃實在不錯。蔣介石當初覺得南京明城墻太堵限制了城市范圍,而墨菲為了保存明城市多次和蔣商量最后保存了下來。不過現在整體框架還是按當時來的。
景觀張紅光:這是明城墻修復未考慮排水導致的現象,如此下去有諸多危險。并非古人智慧,而是現代人的失誤。
你是豬啊啊6u啊:【南京明城墻慢行系統試驗段建成開放】2.6公里的明城墻慢行系統漢中門至集慶門試驗段建成開放。試驗段新鋪設了一條綠化帶,將原先道路一分為二,內設行人景觀游憩路線,騎車者可以從位置較高的路道上憑眺遠方,欣賞沿岸明城墻風光;行人在低處步行道上,腳邊便是清澈的秦淮河。
hoya1994:旅游的時候路過就覺得很美,原來下雨天才更好看。
CC西西里亞:古人都知道疏,現代人卻總是想堵,虧也是會吃定的。風水不是迷信,是人與自然的和諧共存,別以為科學解釋不了的就是迷信,為什么不想想是否自己懂得太少呢,可能一百年后就都有答案了。
坦總:就像樂山大佛、重慶千手觀音有自身保護系統一樣,這“龍吐水”千真萬確就是明后期的排水設計。在山體高于墻體的特殊地帶,建造城墻注意排水原本就是常識。所以,我們的城市只把錢投在表面的道路之類,而根本不顧及正常的地下排水建設,導致水漫金山成為新常態,既是違背常識,也是浪費錢財。
當麻的餃子被我承包了:古人真的好厲害!又可以排水,又有風景看,大力點贊。
巴拉巴拉變變變身:古代的排水系統可用幾百年,號稱科技發達的今天呢?
(責編:高雨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