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丹
● 信息技術與語文課整合的作用
1.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信息技術把視聽合一功能與計算機的交互功能結合在一起,產生出一種新的圖文并茂的人機交互方式。這樣一種交互方式對教學過程具有重要的意義,它能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產生強烈的學習愿望,從而形成學習動機。例如,在教“晴”字時,我采用了卡通變字法。先操縱鼠標出現一幅陰天時野外青山綠水、花紅柳綠的春景圖,并出現“青”字,然后再按鼠標,一輪紅日出現在空中,頓時,陰云散了,山野一片光亮,花開了,樹綠了,鳥兒叫了。學生見此景,情不自禁地異口同聲:“天晴了!好美啊。”我又操縱鼠標將紅日移至“青”的左邊,變成“日”字,告訴學生,這就是天晴的“晴”。這樣學生一下子就記住了“晴”,也明白了字義,組起詞、說起句子來滔滔不絕。
2.有利于獲取大量的語文知識
在學習過程中,學生總是要向更高的目標前進,向更大的范圍拓展,向更深的內容挖掘,而通過互聯網學生則可以輕松地獲取無窮的知識。例如,考拉是小朋友普遍喜歡的動物,可由于生存環境決定它們只能生存在澳大利亞東南部的尤加利樹林里,這便是我們無緣與考拉相見的原因。然而,通過信息技術,學生不但見到了考拉,還能了解考拉的許多特點,如喜歡獨居,善于攀樹,且多數時間呆在高高的樹上,就連睡覺也不下來等。
3.有利于提高課堂的教學效率
教師在講解課文時,為了對學生進行一些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訓練,常常在黑板上或幻燈片上寫出一些習題,讓學生練習,然后生說師板書答案,為此耽誤了講解課文的時間。而采用多媒體設計習題就能解決這一難題,因為多媒體可靈活地將習題、答案儲存在課件中,只需操作鼠標或展視儀便可展示習題、答案,節省了不少時間,從而大大提高了教學效率。
4.有利于突破教學的重難點
曾幾何時,教師為自己無力的語言而暗自責問,為自己失意的模仿而黯然失色,為自己愚鈍的思維而縮手縮腳。現在大可不必如此了,利用信息技術化靜為動、形象生動的特點,教師可以很容易突破教學的重難點。例如,在j、q、x和u相拼的規則學習中,我除了借助兒歌幫助學生記憶外,還設計成動畫“ü戴了一頂帽子,帽子有兩點,看到j、q、x走過來,它就脫帽敬禮”,學生覺得十分有趣,在笑聲中,他們就牢牢地記住了這一規則。
5.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創新能力是信息社會新型人才所必須具備的能力素質。這種能力的培養需要有特定的教學環境支持,而多媒體的超文本特征和互聯網上大量的信息恰好為這種能力素養的培養提供了最理想的環境。所以,特別適合學生進行“自主、合作、探究”式學習,這也為學生批判性思維、創造性思維的孕育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 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整合的初步方法
一是教師應思考和擬定好教學目標和教學設計原則。找準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最佳結合點,并通過多種媒體的參與,使學生在課堂上躍躍欲試,主體“自求”的愿望非常強烈,從而實現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整合,使學生感到課堂是快樂的、有趣的。
二是利用信息技術把最新信息與課堂教學完美融合。例如,教授《一個村莊的故事》一課時,教師可以在課堂上與學生一起登錄“中國環境網”,或者教師事先從網絡上下載關于環境保護的相關材料,引導學生根據網上有關的環境保護知識重組、綜合,構成有機整體,以期在信息獲取、思維碰撞、合作交流的過程中構建新知。
三是課件形象直觀地演繹教學重難點。例如,在《蝙蝠和雷達》一課中,教師可以借用多媒體的直觀性讓學生感受到仿生學在人們日常生活中的廣泛運用。在課件中展現各種仿生學的例子,然后提示仿生學在新領域運用的一些最新成果,從而提高學生學習科技知識的興趣,輕松地攻克教學難點,使教學取得較好的效果。
● 信息技術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
1.現代信息技術與漢語拼音教學的整合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學習的前提和保證。對于“、o、e”這樣的拼音字母,雖然有些學生在幼兒園、學前班已經學過,但是這幾個音怎樣才能發得標準,對他們來說卻是陌生的。因此在教學中應該利用信息技術的優勢,采用新穎的教學內容、教學媒體和教學方法激發學生學習拼音的興趣,調動他們的主動生和積極性。例如,在教“”這個拼音字母時,教師可以通過小孩子在感情上最依賴、生活中最親近的一張媽媽的幻燈片,先把孩子的興趣激發起來,再加上一張字母發音口形對照的幻燈片和教師本人的示范發音、帶讀,引導學生悟出字母的發音正確與否與口形有很大關系的道理,從而讓學生掌握這個字母的正確發音方法。
2.信息技術與識字教學的整合
識字本身是單調而枯燥的,傳統教學中以課堂為中心,學生被動地接受知識,教學效率較低下。信息技術引入教學后,形成了以學生為中心的模式,學生主動地接受知識,有效提高了教學效率。教師還可以自己制作課件,如生字的偏旁變色、閃耀,結構可以組合,字形演變(動畫),低年級還可設計部分生字的情境圖,建立起生字的音、形、義聯系等,使得學習生字這件苦差事變得有趣。
3.現代信息技術與閱讀教學的整合
一是拓寬閱讀教學空間。在教學中,可以按照知識點來劃分教學內容并實現超鏈接,它所具有的生動性、形象性、直觀性,非常符合小學階段學生的認知特點。二是激發閱讀興趣。信息技術輔助教學在色彩、動畫及表現手段上比其他教學手段更加形象、生動,立體感強,特別是聲音、圖像給人以極大的震撼,能夠極大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三是培養閱讀能力。信息技術在課堂教學中的綜合應用,使學生的主體地位明顯得到加強,學生在參與閱讀教學活動中生動活潑地發展,在發展中積極主動地參與,并在此過程中,培養了良好的閱讀能力。
當今的時代是信息的時代,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運用信息技術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條件。只要教師靈活運用信息技術,處理好與小學語文教學之間的關系,就可以調動學生的情感和積極性,使學生學得生動、活潑、愉快,從而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