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承宇■雅安公路設計院,四川 雅安 625000
2010年8月20日晚,受連續強降雨影響,G108線滎經縣境內K2432+800米處(花灘三大灣)路基發生滑坡,造成長約120m的路基完全沉陷,原路左側路肩墻全部垮塌,并在路面中后部形成高約3m的陡坎,交通完全中斷。災情發生后,經在滑坍段采取內側擴挖形成的應急交通便道,局部段鋼管樁加固,并于滑坡剪出口部位設置反壓體等應急處治措施,滑坡恢復暫時性穩定,應急運輸得以維持,同時進行交通限制。G108線屬重要的交通線,每天過往車輛上千,不能中斷,而滑坡的發展有可能出現長期中斷,在明年的雨季到來之前進行治理,確保滑坡范圍不擴展,維護正常的交通順暢十分緊迫。因此該滑坡的治理具有必要性和緊迫性。本文將介紹滑坡體的地形地質條件,分析滑坡體的形成機制與穩定性影響因素,進而提出治理方案。
滑坡位于第四系崩坡積堆積上,崩坡積物堆積從溝底延至谷坡中上部,谷坡中上部為巖石陡坡區,局部發育緩坡平臺,崩坡積物堆積總體呈扇形,前緣寬170m,中部寬290m,坡面走向北西-南東,坡面傾向北東,坡度27-34°,平均29°,堆積物厚度13-25m。G108線從崩坡積物上以一對回頭曲線呈“N”型經過,從低到高有三層道路,滑坡區中軸線高程分別為887.8m、905m、927m,滑坡段位于下線北西側。據勘探資料和工程地質測繪與調查,滑體物質主要由含角礫碎石粉粘土和含粘土碎塊石土組成,飽水后粘聚力降低,滑體具有弱至中等透水性,地下水易于滲透進入粘土層中,并形成軟弱面。滑坡的滑床由二迭系宣威組(P2x)灰黃色薄層狀泥質砂巖互層組成,成分以巖屑及泥質物為主,泥質粉砂質結構,強度較低,屬易軟化的較軟巖,巖體基本質量等級為Ⅳ-Ⅴ類。
滑坡區地勢呈圈椅狀,降雨后雨水通過坡面切溝和公路路基邊溝排出區外,而在非雨季,切溝為干溝。根據鉆探過程中的循環液分析,鉆探過程中基本上無反水,滑體具有較強透水性,降雨入滲后至粉質粘土隔水層后向坡下徑流,并滲入到碎石層孔隙或強風化裂隙中成為風化裂隙含水層。滑坡前緣基覆面地帶出露的泉水流量為0.1L/s,大暴雨時流量更大。場地地下水埋深大,勘查中所有鉆孔均未見穩定的地下水位。
從宏觀分析來看,天然狀態下總體是處于欠穩定-基本穩定狀態,在一般暴雨的作用下滑坡未出現滑動,其穩定性系數界于1-1.05之間,該種狀態與實際情況相符。在特大暴雨作用下,坡面切溝排水不暢、溝水下滲的連續作用下出現了路基滑塌,斜坡失穩,其穩定性系數應小于1。滑坡后緣區與滑坡有緊密聯系,滑坡區為G108下線以下斜坡區,其后緣斜坡區出現了裂縫,劃為滑坡影響區或潛在不穩定斜坡區,其穩定性系數大于1。
滑坡的形成主要由以下幾個因素決定:
(1)巖土體條件。滑坡所處斜坡為崩坡積物堆積,主要由角礫碎塊石夾粉質粘土組成,局部為粉質粘土層,角礫碎石成份主要為灰黃色泥質粉砂巖,屬軟弱巖體,易風化,風化后呈粉細砂狀,具有一定的透水性,并為地表水的下滲和貯存提供了空間。
(2)滑帶條件。基覆界面為主要滑動面,在分界附近,粉質粘土較易集中,并形成軟弱結構面,該結構面的透水性較弱,易于地下水的賦存。
(3)水的作用。雨水下滲后,一部份向坡下運移,部份儲存在孔隙之中,并導致地下水位上升,一般有短歷時暴雨可導致地面排水涌堵,下滲越多。水位增高,松散體的重度增加,下滑力增大,并有可能導致斜坡失穩。
(4)人類工程活動。道路上邊坡路塹墻泄水孔失效,易造成地下水位上升。
(5)坡面切溝。坡面切溝為排洪通道,由于水流長期沖刷,導致了溝底破壞,切溝地表水的下滲量增加,導致地下水位升高。綜上所述,在巖土體本身性質、水和人類工程活動的綜合作用下,最終導致滑坡形成。
根據現場勘測及地質勘察,提出兩種永久處治方案。方案一為公路改線繞避滑坡新建;方案二為滑坡治理,原路恢復。
(1)水的治理。考慮沿滑坡外緣5~10米設置截水溝,對坡面切溝進行渠化處理,防止水的下滲。
(2)坡面的防護。G108線上中下線的上下邊坡考慮采用先刷坡清方,再按格構植草防護處理,減少坡面水的沖刷。對損毀路塹墻進行拆除重建恢復。
(3)坡腳防護。沿滎河右岸設置C20片石砼防洪堤,基礎置于基巖上,嵌入深度不小于1.0米。
(4)其他。上線上方的池塘應排空蓄水,滑坡范圍內的水田改為旱地。施工期間滑坡影響區內人戶臨時搬遷。
(1)路線平縱面設計。受地形限制,改線方案按設計速度20Km/h(原路滑坡段標準),回頭曲線半徑按15.00米,回頭彎路段縱坡不大于4%,最大縱坡8.0%。路線布線本著盡量少開挖減少工程量及繞避滑坡體的原則,通過展線新建,中線及下線基本繞避已發生滑動變形區域。上線位于潛在不穩定斜坡區域,需要采取一定加固措施提高抗滑穩定性。
(2)上線治理措施。上線的上邊坡內側及下邊坡下緣考慮采用φ12.7cm壓力注漿鋼管對潛在不穩定斜坡區進行加固,鋼管嵌入基巖深度不小于5米,各設置3排,間距1.2米,梅花狀布置。
5.3.1 處治工程措施
根據地質情況、病害特征及穩定性分析、推力計算結果,防護方案主要是采用抗滑樁進行支擋。具體處治措施如下:①抗滑樁:在坡腳反壓體內側設置一排抗滑樁(此處基巖覆蓋層淺,設樁短較經濟)。抗滑樁尺寸為2.8m×3.2m,樁長為22m,樁中心間距為6米,共21根,嵌入基巖深度不小于樁長的1/3(以抗滑樁外緣控制)。②壓力注漿鋼管加固:考慮采用φ12.7cm壓力注漿鋼管對潛在不穩定斜坡區及滑動變形區進行加固,鋼管嵌入基巖深度不小于5米,各設置3排,間距1.2米,梅花狀布置。應先行施工,可以提高抗滑樁施工時的安全性。③對坡面進行格構防護。④恢復路面及排水系統。⑤加強監測:重點監測施工期間和工后兩年內滑坡體上地表變形、裂縫的發展,以及新增工程構造物(在抗滑樁樁頂設置監測點)的變形和位移。
5.3.2 施行順序
(1)壓力注漿鋼管加固;
(2)抗滑樁施工;
(3)坡腳防護及坡面防護;
(4)恢復路面及排水系統;
(5)設置變形觀測牌。

改線方案路線平面圖及抗滑樁方案抗滑樁平面布置圖

抗滑樁方案1-1′剖面圖

比較項目 方案一(改線方案) 方案二(滑坡治理方案)主要技術方案路線改移新建,中線與下線可以繞避滑坡。上線通過對邊坡進行壓力注漿加固,坡腳修建防洪堤,坡面防護,排水治理等綜合措施達到基本穩定。下線外緣設置抗滑樁,并通過坡腳修建防洪堤、坡面防護、壓力注漿鋼管加固及排水治理等綜合措施達到治理滑坡目的。再對既有公路原地復建。概算總投資(萬元)2723.7207 3407.7118優點1、投資相對較小;2、施工工藝相對簡單;3、施工受季節影響小。1、原路恢復,平縱線形基本不變,平縱線形指標略好;2、對滑坡進行了治理,上中下線均能夠穩定。缺點1、上線不能繞避滑坡,本方案采用壓力注漿鋼管對上線進行路基加固,不易定量進行路基穩定驗算,有一定的不確定性;2、平縱線形較差;3、新線開挖量大可能產生新的病害,最大坡高近60米。4、路基施工需進行交通管制,交通壓力大。1、投資相對較大;2、施工工藝較復雜;3、施工受季節影響,不能在雨季施工;4、滑坡治理后,要進行2年的監測。結論 不推薦 推薦
滑坡防治是一項綜合性治理工程,在制定防治措施前,要充分認識滑坡形態特征、地質環境條件、滑坡成因機制,然后據此制定出安全可靠、經濟實用和美觀大方的方案,而在一個滑坡的防治措施中,往往含有多個治理措施。
[1]馮棟棟,易萍華.滑坡治理措施淺析[J].山西建筑,2008,(7):127~128.
[2]謝建德.滑坡治理方法[J].地質與勘探,1995(5).
[3]丁玉琴,覃仁輝.滑坡治理與抗滑樁設計[J].貴州工業大學學報,2005,(6):134 ~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