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興元+李麗莉+丁楠+孫廷林+于毅
摘 要:近年來,綠盲蝽成為我國北方茶區的主要害蟲,對春茶的危害尤為嚴重。為有效控制茶園綠盲蝽危害,本文介紹了我國北方茶園綠盲蝽危害特點、預測預報、防控策略和相關綠色防控措施,為北方茶園綠盲蝽可持續治理提供依據。
關鍵詞:綠盲蝽;危害特點;發生規律;防控技術
中圖分類號:S433.3 ?文獻標識號:A ?文章編號:1001-4942(2015)06-0109-04
Occurrence and Green Control Technique of Tea
Mirid Bug in Tea Garden of Northern China
Men Xingyuan, Li Lili, Ding Nan, Sun Tinglin, Yu Yi
(Institute of Plant Protection, Shandong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Shandong
Provincial Key Laboratory of Plant Virology, Jinan 250100, China)
Abstract The mirid bug (Apolygus lucorum Meyer-Dür) has become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pests of tea trees in Northern China, and is seriously harmful to the spring tea. In order to effectively control the damage of A. lucorum in the tea garden, its damaging characteristics, pest forecasting, management strategy and green-food control measures were reviewed.
Key words Apolygus lucorum (Meyer-Dür);Damage characteristics; Occurrence regularity; Green control technique
綠盲蝽Apolygus lucorum(Meyer-Dür)曾是我國茶區偶發性害蟲,近十幾年來,隨著轉基因棉花在中國的大面積應用,以及農藥種類變化,盲蝽蟓在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棉區爆發成災,其種群也不斷擴張,成為農業生產上的主要害蟲[1,2]。目前,綠盲蝽在北方綠茶產區普遍發生,30%左右的茶園受害,受害嚴重的茶園春茶減產70%以上[3~5]。由于在盲蝽蟓爆發前,此蟲一直是農業上的次要害蟲,相關研究也主要集中在棉花綠盲蝽,而關于茶葉綠盲蝽的研究相對較少,尤其是防治上還主要依賴化學農藥。因此,生產上急需建立茶園綠盲蝽的綠色防控技術體系,以保障茶葉生產的可持續發展。為此,本文借鑒了近期棉花、果樹綠盲蝽的一些研究成果,綜述介紹了北方茶區綠盲蝽發生、危害、預測預報及綠盲蝽綠色防控技術方面的研究進展,以期為茶園綠盲蝽可持續治理提供依據。
1 茶園綠盲蝽的形態與危害
綠盲蝽在我國分布廣泛,北起黑龍江,南至廣東、廣西,西至甘肅東部、青海、四川、云南,東達沿海各省均有分布[6]。同時,綠盲蝽的寄主植物種類多達38科147種[1],多樣化的寄主使其能夠廣泛分布于各種農田生態系統,在我國南方茶區和北方茶區都有危害。
1.1 綠盲蝽的形態
綠盲蝽屬于半翅目盲蝽科,很長時間內被歸入草盲蝽屬(Lygus),近年研究發現其與草盲蝽屬種類形態上有較大差異,現統一歸入厚麗盲蝽屬(Apolygus)。陸宴輝和吳孔明[1]對其形態特征進行了較為詳細的描述,可以用來進行田間綠盲蝽的識別,與常見的中黑盲蝽、三點盲蝽、牧草盲蝽、苜蓿盲蝽進行區分。
1.1.1 成蟲 呈長橢圓形,體長約5.0 mm,寬約2.2 mm,綠色。頭部三角形,黃綠色,復眼黑色突出,觸角4節,淡褐色,第二節最長。前胸背板綠色,有許多小黑點。前翅膜質暗灰色,半透明。小盾片三角形微突,黃綠色。后足腿節末端具褐色環斑。
1.1.2 若蟲 若蟲5齡,特征與成蟲相似。一齡:體長1.04 mm,寬0.50 mm。頭大。唇基突出。眼小,黑色。觸角灰色被細毛,第一、二節粗短,第三節較細,端節最長且膨大。喙末端達腹部第二節。胸部環節寬度一致,第一節較長,第三節最短。背片骨化部分深綠色,周圍及背中線綠色,腹背中央有暗色圓斑。頭胸部之長大于腹部。
二齡:體長1.36 mm,寬0.68 mm。眼小,黑色。觸角灰色,被細毛,第四節長而膨大,細毛密集。頭部,前、中胸背中央有縱凹陷。胸背骨化部分深綠色,邊緣及中線淺綠色,中、后胸和后緣凹入,側邊具極微小的翅芽。頭胸部之長小于腹部。
三齡:體長1.63 mm,寬0.88 mm。眼紅褐色。觸角基兩節綠色,端兩節褐色,第一節粗短,第四節略膨大。前胸背板梯形,背中線凹陷。翅芽與中胸分界清晰,中胸翅芽蓋于后胸翅上,后胸翅芽末端達于腹部第一節中部。腹部比胸部寬,第一、二節每節有一排黑色剛毛,第三到第十節每節有兩排黑色剛毛。
四齡:體長2.55 mm,寬1.36 mm。前胸背板梯形,背中線淺綠色,兩側具有深綠色方形骨化部分,盾片三角形。翅芽綠色。末端達腹部第三節。腹部第四節最寬。足綠色,脛節綠色。
五齡:體長3.40 mm,寬1.78 mm。觸角紅褐色,端部色深。端部兩節較基部兩節為細。盾片三角形,邊緣深綠色。中胸翅芽綠色。脈紋處深綠色。膜區黑綠色,末端達腹部第五節。后胸翅芽淺綠色,覆于前翅之下。足綠色,脛節被黑色微毛,有刺。endprint
1.1.3 卵 長形,長約1.0 mm,端部鈍圓,中部略彎曲,頸部較細,卵蓋黃白色,前、后端高起,中央稍微凹陷。初產時為白色,后逐漸變為黃綠色。越冬卵乳黃色。
近期研究發現,綠盲蝽頭殼寬值與齡數呈顯著相關性,可以用綠盲蝽頭寬來識別其齡數[7],田間調查時若蟲蟲齡可以根據形態特征和頭寬數據加以確定。
1.2 綠盲蝽對茶樹危害
雖然都是刺吸性害蟲,綠盲蝽是典型的細胞取食者,與蚜蟲、粉虱、葉蟬等汁液取食者將口針插入寄主植株篩管和導管直接吸取營養的取食方式不同,盲蝽取食時將口針插入到植物細胞間隙和細胞內部,然后通過口針劇烈活動撕碎植物細胞,同時向外分泌唾液,將要取食的細胞變成一種泥漿狀物質,然后將其吸入體內[8],因此會在植物組織的相應取食部位留下一個空洞,外在表現為黑色刺點[9,10]。不同植物受綠盲蝽危害后,癥狀表現常常會有較大差異。綠盲蝽若蟲和成蟲均能刺吸危害,其具有明顯的趨嫩性,主要危害茶芽和第一片葉,第二、三、四片葉很少危害[11],幼芽被害部位首先呈現小紅點,隨后顏色逐漸變成黑褐色,隨著葉片伸展,被害點成為圓形或不規則孔洞,孔洞周邊褪綠變黃、變厚。由于春茶葉片生長緩慢,葉片較厚,葉片內孔洞一般不會導致葉片破碎呈現“破葉瘋”癥狀。如果芽緣被害,展開的葉片邊緣呈不規則鋸齒狀,彎曲變形。與正常茶芽相比,被害茶芽生長緩慢,新稍長度降低,葉質粗老,茶葉產量銳減。同時,茶葉品質也有明顯變化,口感變濃澀,商品價值大大降低[12]。
綠盲蝽危害北方茶葉的特點可以歸納為以下幾點:(1)隱蔽危害,不易被發現。4月中下旬,初孵綠盲蝽若蟲即開始危害茶芽,初孵若蟲體長只有1 mm左右,大齡若蟲和成蟲通體綠色,藏匿危害,難以被察覺。早期危害癥狀不明顯,發現明顯癥狀時,綠盲蝽大多已經轉移,往往是“只見危害,不見蟲”。(2)危害期集中。綠盲蝽對北方茶樹的危害主要發生在4月中下旬和5月下旬,大約1個月時間,此時是北方茶園價值最高的春茶期,因此危害損失大。(3)在茶芽間轉移危害。茶樹的生長特點使綠盲蝽若蟲很容易在茶芽間來回爬行,1頭若蟲一生可以刺吸1 000多次[4],因此少量蟲源也能造成嚴重損失。
2 北方茶園綠盲蝽的發生規律
在北方茶園綠盲蝽1年發生5代,主要以滯育卵在茶樹枯腐的雞爪枝或冬芽鱗片縫隙處越冬。4月下旬越冬卵開始孵化,初孵若蟲爬到就近茶芽進行取食危害,5月下旬1代成蟲隨著茶葉幼嫩組織的減少,陸續從茶園遷移到周邊雜草上生活。10月上旬,5代成蟲遷回茶園產卵越冬。
綠盲蝽的適宜溫度比我國其他常見盲蝽種類適宜溫度相對較低,在23℃左右[13,14]。綠盲蝽越冬卵的滯育解除與發育主要受溫度控制,一般在2月上中旬解除滯育,卵發育起點溫度6.28℃,3月中旬田間溫度上升開始發育,一般在4月下旬開始孵化[14,15]。越冬卵孵化時間受早春溫度影響較大,早春溫度較高,孵化時間提前,反之孵化時間將推后。在春季溫度比較低的年份,能夠觀察到綠盲蝽越冬卵在5月上旬孵化。無論早春溫度如何變化,綠盲蝽越冬卵的孵化時間一般都與茶樹萌芽時間相吻合[16],也是其對植物寄主協同進化的結果。有研究表明,降雨能夠促進冬棗樹上綠盲蝽越冬卵孵化[17],根據綠盲蝽在茶園越冬場所與冬棗相類似,可以推測降雨對茶園綠盲蝽越冬卵孵化也有促進作用。高濕環境適宜綠盲蝽生長發育,在70%~80%相對濕度下,卵孵化率和若蟲成活率、成蟲壽命和繁殖率均較高,而在低濕條件下這些參數均顯著降低[2],這與茶園觀測到的高濕時綠盲蝽種群數量多、發生較重相吻合[4]。綠盲蝽通過滯育越冬適應冬季低溫,同時將卵產在枯枝上,增加了其對北方冬季低溫抵御,大部分能夠成功越冬[18],產在茶樹組織內的越冬卵越冬存活率也為100%[16]。以上結果說明越冬死亡率不是綠盲蝽種群主要限制因子。
3 茶園綠盲蝽的預測預報
綠盲蝽體型小,通體綠色,若蟲藏匿危害和成蟲善于飛行,明顯癥狀出現后,綠盲蝽往往已經轉移,許多農民形容綠盲蝽“看不見、摸不著、防不好”。許多茶園在出現危害癥狀后進行防治,往往已經錯過了防治時機,危害損失已經不能挽回,因此制定合理預測預報方法對于其防治尤為重要。
綠盲蝽藏匿危害的特點,使用目測法直接觀察調查其種群數量難度極大,對觀測者的專業素質和經驗要求較高。盤拍法可以用于茶園周邊雜草上綠盲蝽數量調查,但是限于茶樹的生長結構,盤拍法不太適用茶園綠盲蝽調查。在秋季綠盲蝽回遷茶園時,可以用掃網法調查綠盲蝽數量,但是春季掃網會損傷茶芽,因此掃網法調查就受到了限制。色板誘集是監測綠盲蝽成蟲的有效方法,我國已經研制出綠盲蝽性誘劑并商業化出售,又增加了一種誘捕監測綠盲蝽成蟲種群的技術和產品。在茶園生產中,可以根據當地實際情況和綠盲蝽發生情況,選擇適合綠盲蝽的種群監測方法。
茶園綠盲蝽主要以越冬代危害春茶為主,所以大家應更多關注其越冬代的種群數量和發生期預測。關于發生量預測,徐德良[16]比較了用茶園周邊雜草上5代若蟲數量、用茶園雞爪枝內越冬卵數量以及用采回茶枝的室內飼養獲得的蟲量3種方法預測第一代蟲量,認為茶園內越冬卵越冬成活率幾乎為100%,采回茶枝飼養獲得的蟲量預測一代蟲量即簡單又準確。借鑒果樹綠盲蝽越冬卵調查方法,在掌握綠盲蝽越冬卵茶園分布特征的基礎上,采集帶卵枝條在顯微鏡下剝查卵量,就可以省去室內飼養環節[15,17]。根據茶樹物候期,進行綠盲蝽越冬卵孵化期預測,方法雖然簡單,但受氣候變化影響較大,常常預測不準,幾天的誤差就可能對高檔茶葉造成較大損失。雖然溫度、濕度對綠盲蝽發育影響的生命表已經建立[2,14],但目前還缺乏長期的田間溫、濕度數據和綠盲蝽越冬卵孵化數據,基于氣象數據的北方茶園綠盲蝽發生期預測模型尚未見報道。研究發現,每次降雨后,冬棗樹上的綠盲蝽越冬卵均有一個孵化高峰期[17],4月中旬后雨后第二天防治,可達到很好的效果。茶園綠盲蝽越冬卵孵化與降雨是否也存在這種關系,還需要進一步研究確認。endprint
4 北方茶園綠盲蝽的綠色防治措施
茶園綠盲蝽需要在茶園和周邊雜草季節性遷移完成其生活史,因此僅僅以關注茶園內綠盲蝽防治,很難持續控制綠盲蝽的種群和危害。有研究表明,農田景觀布局對盲蝽蟓發生有顯著影響[19],持續控制盲蝽蟓的種群數量應采取大面積害蟲治理策略[20]。門興元等[17]根據綠盲蝽在果區的田間轉移規律,在空間上注重綠盲蝽在不同作物上的轉移擴散動態,在時間上強調其在主要寄主作物不同發育階段上發生的全過程,找出不同時空條件下控制綠盲蝽的關鍵措施,有效開展綠盲蝽區域性治理策略[17]。因此,根據茶園綠盲蝽在茶樹上越冬,茶園受害主要來自越冬代若蟲危害茶芽,應以越冬代預防和防治為主,同時注重減少茶園綠盲蝽轉移雜草寄主,達到持續壓低區域內綠盲蝽種群數量的目的。茶園綠盲蝽發生高峰期正值春茶生產和采收期,為了避免化學農藥污染,提高茶葉品質,因此本文重點介紹茶園綠盲蝽綠色防控措施。
4.1 農業防治
清潔田園,降低越冬蟲源。茶樹發芽前,結合春季修剪,清除枯死枝,將修剪下的枝梢連同枯死枝一起清出園外銷毀或深埋,減少茶園內綠盲蝽越冬卵基數。采茶期間及時清除被害茶芽,有利于新茶芽的正常生長。
適時清除茶園周邊雜草,鏟除轉移寄主。在春、秋季通過鋤草或噴灑除草劑鏟除茶園周邊雜草,尤其是葎草等雙子葉雜草,惡化其茶園外生存環境,有效降低秋季回遷茶園的綠盲蝽種群數量。
4.2 物理隔離
9月中旬開始,在茶園布置色板或掃網監測回遷茶園的綠盲蝽成蟲,一旦捕獲到成蟲,及時用40目防蟲網罩住茶蓬,阻止其在茶樹上產卵,11月下旬將防蟲網收起,翌年再用。
4.3 性誘劑誘捕
國內已有綠盲蝽性誘劑和誘捕器成品出售,1代和5代成蟲期在茶園放置誘捕器誘捕。
4.4 生物防治
雖然茶園的自然天敵種類豐富、數量多,但綠盲蝽若蟲和成蟲行動敏捷,茶園自然天敵對綠盲蝽田間控制作用尚不清楚。我國在綠盲蝽寄生蜂繁育方面近期也取得了重大進展,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實現了紅頸常室繭蜂(Peristenus spretus)的室內人工繁殖[21],并開展了田間防治研究,為綠盲蝽生物防治開辟了一條途徑。
春季綠盲蝽越冬卵孵化高峰期和秋季綠盲蝽成蟲回遷茶園高峰期,是集中防治的最佳時機,可使用植物源農藥——苦參堿或魚藤酮進行防治[22]。
總之,雖然茶園綠色防控技術研究尚少,根據綠盲蝽在茶區的轉移擴散規律,通過及時準確的蟲情監測,應用農業防治和物理隔離等方法,重點壓低其越冬蟲源,抓住早春越冬代若蟲孵化關鍵防治時機,施用植物源殺蟲劑進行防治,仍能達到綠色防治茶園綠盲蝽的效果。
參 考 文 獻:
[1] 陸宴輝,吳孔明.棉花盲椿象及其防治[M]. 北京:金盾出版社,2008.
[2] Lu Y H,Wu K M,Wyckhuys K A G,et al. Temperature-dependent life history of the green plant bug,Apolygus lucorum (Meyer-Dür) (Hemiptera: Miridae)[J]. Appl. Entomol. Zool.,2010,45: 387-393.
[3] 邱忠蓮,袁洪剛,馮志花.山東茶區綠盲蝽的發生與防治[J].茶葉通訊,2005,32(4):12.
[4] 侯君合,姜瑞德,張翠玲.青島茶區綠盲蝽的發生與危害[J].中國茶葉,2009(11):31.
[5] 李愛華,張承安,王來平.山東茶區綠盲蝽綜合防治技術[J].落葉果樹,2011(4):42-44.
[6] 李林懋,門興元,葉保華,等.果樹盲蝽的發生與防控技術[J].應用昆蟲學報,2012,49(3): 793-801.
[7] 高勇,譚秀梅,周洪旭,等.綠盲蝽分齡與其形態發育指標的相關性[J].棉花學報,2013,25(4): 339-344.
[8] Labandeira C C,Phillips T L.Insect fluid-feeding on upper Pennsylvanian tree ferns (Palaeodictyoptera,Marattiales) and the early history of the piercing-and-sucking functionalfeeding group[J].Ann. Entomol. Soc. Am.,1996,89:157-183.
[9] Rodriguez-Saona C,Crafts-Brandner S J,Williams L,et al. Lygus hesperus feeding and salivary gland extracts induce volatile emissions in plants[J].J. Chem. Ecol.,2002,28(9):1733-1747.
[10]李林懋,門興元,葉保華,等.綠盲蝽對不同生長期棉花的刺吸危害特性[J].昆蟲學報,2014,57(4):449-459.
[11]安徽農學院茶葉系茶栽組植保小組.茶綠盲蝽象[J].茶葉科技簡報,1978(3):5-6.
[12]張漢鵠,楊衛瓊,韓寶瑜,等.春茶綠盲蝽的發生與防治研究[J].茶葉通報,1988(4):26-30.
[13]丁巖欽.棉盲蝽生態學特性的研究Ⅰ:溫度、濕度對棉盲蝽生長發育及地理分布的作用[J].植物保護學報,1964,2(3):285-296.
[14]門興元,于毅,張安盛,等.不同溫度下綠盲蝽實驗種群生命表[J].昆蟲學報,2008,51(11):1216-1219.
[15]卓德干,李照會,門興元,等.低溫和光周期對綠盲蝽越冬卵滯育解除和發育歷期的影響[J].昆蟲學報,2011,54(2):136-142.
[16]徐德良.茶園綠盲蝽發生期及發生量預測方法初探[J].病蟲測報,1991(3):55-56,64.
[17]門興元,于毅,張安盛,等.棗-棉生態區綠盲蜷季節性發生與轉移規律[C]//吳孔明.植保科技創新與病蟲防控專業化. 北京:中國農業科學技術出版社,2011.
[18]卓德干,李照會,門興元,等.綠盲蝽越冬卵的耐寒能力[J].生態學報,2012,32(5):1553-1561.
[19]Carrière Y,Ellsworth P C,Dutilleul P,et al. AGIS-based approach for areawide pest management: The scales of Lygus hesperus movements to cotton from alfalfa,weeds,and cotton[J].Entomol. Exp. Appl.,2006,118(3):203-210.
[20]Nordlund D A.The Lygus problem[J].Southern Entomol. Suppl.,2000,23:1-5.
[21]CAB International.盲蝽象綜合治理項目取得可喜進展[J].CBI-Newsletter,2011,8(1):5.
[22]曲明傳,胡姍姍,孔曉君,等.魚藤酮和吡蚜酮防治茶綠盲蝽田間藥效試驗[J].中國茶葉,2012(11):10-1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