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培芳
一、在活動中生成數學知識
課前,筆者做了個學前調查,拿著兩張照片(第1張的長邊拉長后成為第2張)讓學生觀察。學生一致認為:“放大得變形了。”學生的回答,透露出:在學習本課前,學生對生活中的放大與縮小并不陌生,但對于數學意義上的放大與縮小的意義并不明確。數學上的圖形的放大與縮小,是每條邊都按一定的比變化的,即放大與縮小后的圖形是不會變形的,更不會出現“放大得變形了”的情況。因此,這節課的教學關鍵在于引導學生從數學的角度體會“圖形的放大和縮小”是“圖形的各邊長度是按一定的比變化的,變化前后大小改變,形狀不變”這一內涵。如何根據學生的認知起點和教材編排展開教學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去生成這個正確的認知呢?
【教學片段1】
師:今年春晚你們看了嗎?今天老師給你們帶來了一張照片,它可是今年春晚最火爆的明星哦。(課件展示春晚吉祥物的照片)同學們看,這是誰?(太小了,看不清)那怎么辦?(放大)
師:同學們看,照片大多了,感覺也好多了吧?
生1:我感覺有點變形了,羊羊羊好像變胖了。
師:那該怎么辦???
生:我覺得要把寬邊拉長。
師:按照你們的要求,我把寬邊拉長了,這下可以嗎?
生:羊羊羊太瘦了,也變形了。
師:同學們還挺挑剔的,胖也不行,瘦也不行。那看看下面這張怎么樣?
師:我就不明白了,這三張照片都比原來的照片大,為什么同學們就單單覺得這一張好呢?
生:因為這張長和寬都有放大,所以沒有變形。
師:我聽明白了,就是長邊和寬邊都要放大。那同學們看,這張照片的長和寬都比原來的大,你們覺得可以嗎?
生2:這張照片雖然長和寬都比原來大,但是長放大得比較多,寬放大得比較少。
生3:長邊和寬邊要放大相同的倍數。
師:同學們都覺得只有這張照片(第4張)的長和寬擴大相同的倍數,所以它不變形。是不是真像同學們說的這樣呢?數學光用眼睛看是不夠的,還要用數據說話,我們請格子圖幫忙,(把五幅圖放置到格子圖中)為了便于比較,我們給這些圖編個號。有了格子呀,我們看得更清楚了,誰再來說說圖4的變化跟其他的圖有什么不同?
生:這張照片的長和寬擴大相同的倍數,都擴大2倍。圖2只是把長邊放大,圖3只是把寬邊放大,圖5雖然長和寬都有放大,但放大的倍數不一樣。
師:同學們,在不知不覺中我們已經認識了圖形的放大。只有像圖4這樣,把圖形各邊都放大相同的倍數,才是我們數學意義上的放大。其他這幾張只能叫“變大”。
知識在學生熟悉的情境活動中展開,又在富有趣味的活動中生成,學生在 “只把照片的長邊放大”“只把照片的寬邊放大”“長邊和寬邊都放大,但放大的倍數不同”一系列錯例的反襯下,感悟到“只有長邊和寬邊放大相同的倍數,照片才不會變形?!边@就是數學上的放大與生活中的變大最本質的區別,是本課的重難點。這一知識的獲得不是靠教師的講授得來的,而是學生在觀察思考、對比辨析等數學活動中自己去建構、生成的。
二、在活動中發展數學思維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善于設計具有思維層面的活動環節,引導學生對學習內容和學習過程進行理性地概括、總結,從而提升自己的思維水平。
【教學片段2】
出示例題:畫出下面圖形按2:1( )后的圖形。(圖略)
師:老師忘記把題目要求填完整了,誰知道括號里應填什么?你怎么知道?
生:因為2∶1前項比較大,就是表示放大。
師:小精靈給我們提了個要求,同學們請看。
課件出示小精靈的要求:自己畫圖后與小伙伴們交流——你是怎么畫圖的?如何確定每條邊應畫幾格?比較放大后的圖形與原來的圖形,有什么發現?
學生自己動手在方格紙上獨立完成。
①讓學生到投影儀邊上介紹自己是怎么畫的?
②變化前后的圖形相比,有什么發現?什么變了?什么沒變?
生1:圖形的形狀不變。
生2:圖形的大小變了。
生3:每條邊的大小變了,周長就變了,面積也變了。
生4:原長方形長寬的比和放大后長寬的比一樣。
生5:角度應該也沒變。
教學時,教師沒有滿足于“會畫”,而是深挖教材,讓學生交流怎樣畫圖,把動手操作中隱含的思維過程顯性化。再讓學生觀察放大前后的圖形,比較放大前后的圖形的相同點和不同點,概括圖形放大與縮小的本質特征——大小改變、形狀不變,為中學階段學習相似圖形奠定基礎。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經歷了動手操作、觀察思考、自主探究、抽象概括等一系列數學活動,完成了從具體形象思維到抽象邏輯思維的過渡,真正讓學生在活動中既掌握知識與技能,又發展了最具數學本質的思維能力。
三、在活動中培養創新能力
數學教學不斷地進行改革的最終目標是為了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培養學生創造性地解決問題的能力。創新能力的培養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需要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巧妙地設計問題情境,給學生提供創造性解決問題的機會。
【教學片段3】
師:同學們,課上到這兒,是不是有點累了,咱們來玩一個幼兒園小朋友都在玩的游戲——折紙。請把手中的正方形紙按2∶1放大。
生:您說錯了,只能縮小。
師:想想辦法,一定能解決的。
過了一會兒,有個別學生把手中的正方形紙與同桌的拼在一起,繼而轉過身,與另一桌的同伴合作,終于拼出了正方形紙按2∶1放大后的圖形。
師:請這個小組的同學把完成的過程與大家交流。
生:要把這個正方形按2∶1放大,就是每條邊長都放大到原來的2倍。我想,我自己是沒辦法完成的。于是我想到了與同桌合作,可是兩張正方形拼起來后發現,每條邊沒有都放大,而且圖形的形狀也變了。所以我們就與前面的兩位同學合作,四張正方形紙一起拼出了按2∶1放大后的圖形。
聽完這個小組的介紹,其他學生恍然大悟,很快與同伴合作完成了任務。
從學生束手無策地盯著教師尋求答案,到想到與同伴合作,再有理有據地與大家交流解決問題的方法,整個活動過程閃耀著學生智慧的光芒。正是有了教師的這一巧妙設計,激發了學生的創新潛能,學生在不斷地摸索與思維的碰撞中創造性地解決了問題,真正培養了學生的創新能力。
(作者單位:福建省云霄縣實驗小學 責任編輯:王彬)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