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增智 馬照琳 田雪蓮 韓燕臣青島市第三人民醫院 急診科,山東青島 266041
綜合措施在提高老城區院前心肺復蘇成功率中的作用探討
于增智馬照琳田雪蓮韓燕臣
青島市第三人民醫院 急診科,山東青島266041
目的 探討綜合措施在提高老城區院前心肺復蘇成功率中的作用。方法 分析2012年4月—2013年10月該院120急救中心按綜合措施進行院前心肺復蘇的184例心臟驟停患者(觀察組)的臨床資料,并與2010年4月—2011年10月按常規出診進行心肺復蘇的175例心臟驟停患者(對照組)的臨床資料進行對照,比較二組患者心肺復蘇成功率。結果 觀察組184例心跳呼吸驟停患者中,復蘇成功19例,成功率為10.33%;對照組175例患者中復蘇成功8例,成功率為4.57%。結論 采用綜合措施明顯提高了老城區院前心肺復蘇的成功率。
綜合措施;心肺復蘇(CPR);心跳呼吸驟停;心肺復蘇成功率
心跳驟停是危重病領域的一個重要課題。數十年來全世界醫學界不遺余力地在動物實驗和臨床實踐中總結經驗,改進搶救技術,復蘇的成功率有所提高,但整體成效仍不容樂觀[1]。該院所處的老城區,居民樓無電梯、高齡患者多,復蘇成功率更低。社區居民、包括社區診所的醫務人員對正規的心肺復蘇方法知之不多,使120車到達前實施心肺復蘇的比率及成功率很低。該研究選取2012年4月—2013年10月該院收治的184例患者為研究對象,兼顧了院前復蘇的各個環節,采取了綜合性的措施,明顯提高了老城區院前心肺復蘇的成功率。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
選擇2012年4月—2013年10月該院120中心按綜合措施進行院前心肺復蘇的184例心臟驟停患者(觀察組),男98例,女86例,年齡23~87歲、平均71.86歲;選取2010年4月—2011年10月按常規出診進行心肺復蘇的175例心臟驟停患者(對照組),男95例,女80例,年齡13~89歲,平均70.3歲,兩組的性別、年齡、病情無明顯差異。除外接診時已死亡的病歷。
1.2心臟驟停診斷標準
無意識,無脈搏,無呼吸。心電圖表現為心室顫動、無脈性室性心動過速、心室停搏、無脈心電活動[2]。
1.3方法
兩組患者均按2010心肺復蘇指南進行復蘇。觀察組除按2010心肺復蘇指南外,有以下措施。
①建立120分中心下屬的社區急救網絡:把出診區內的部分社區門診作為小的急救單元,在120車到達之前,由診所醫務人員進行初步心肺復蘇。
②初步心肺復蘇培訓:對社區居民、社區門診的醫務人員、心腦血管患者家屬、人員較多的公共場所的工作人員進行培訓,由他們對病人進行初步心肺復蘇。
③120司機熟悉出診區域的詳細路線,爭取快速到位,縮短急救反應時間。
④對易發生猝死的高危患者發放急救卡,卡上寫明診斷、住址、電話,讓病人隨身攜帶。
⑤對出診醫護人員進行規范心肺復蘇培訓。⑥增加及更新部分院前急救設備。
1.4CPR成功標準
自主呼吸及心跳恢復:可聽到心音,觸及大動脈搏動,心電圖示竇性、房性(房顫、房撲)或交界性心律;瞳孔變化:散大的瞳孔回縮變小,對光反射恢復;按壓時可捫及大動脈搏動(頸動脈、股動脈);收縮壓達60 mmHg左右;發紺的面色、口唇、指甲轉為紅潤;腦功能好轉:肌張力增高、自主呼吸、吞咽動作、昏迷變淺及開始掙扎[2]。
1.5復蘇無效判斷標準
經心肺復蘇已歷時30 min以上者,仍無意識,瞳孔仍散大或固定,心跳和呼吸仍未恢復,心電圖顯示心電靜止[2]。
1.6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7.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用均數±標準差()表示,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①觀察組復蘇例數184例,成功例數19例、成功率10.33%,對照組復蘇例數175例,成功例數8例、成功率4.57%,兩組成功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χ2=5.46,P=0.02),見表1。

表1 心肺復蘇成功率統計表
②觀察組總復蘇例數184例,社區醫生及非醫務人員現場復蘇8例、占總復蘇病人的4.35%;對照組總復蘇例數175例,社區醫生及非醫務人員現場復蘇3例、占總復蘇病人的1.71%,社區醫生及社區居民現場實行心肺復蘇比率觀察組高于對照組(χ2=4.48,P=0.04),見表2。

表2 社區醫生及非醫務人員現場復蘇統計表
③觀察組120急救反應時間較對照組縮短(t=1.655,P=0.03),發病到開始復蘇時間較對照組縮短(t=1.655,P=0.02),見表3。
表3 發病到開始復蘇時間統計表[()]

表3 發病到開始復蘇時間統計表[()]
組別120急救反應時間(s)發病到復蘇開始時間(s)觀察組546±98690±137對照組 738±122864±105
心跳驟停是危重病領域的一個重要課題,具有較高病死率。及時有效的心肺復蘇(CPR)是挽救患者生命的唯一方法。及時有效的心肺復蘇(CPR)是挽救患者生命的唯一方法。近年來,國內外都在探索提高院前心肺復蘇成功率的方法,并取得了一些進展,但心肺復蘇成功率仍然較低。究其原因主要是從病人心臟驟停到得到有效復蘇的時間太長。對患者進行心肺復蘇是否能成功,是由心跳驟停到開始復蘇之間的時間差決定的[3]。從心臟驟停向生物學死亡的演進,主要取決于心臟驟停心電活動的類型和心臟復蘇的及時性。室顫或心室停搏,如在頭4~6 min內未給予心肺復蘇,則預后很差。如在頭8 min內未給予心肺復蘇,除非在低溫等特殊情況下,否則幾無存活[4]。復蘇開始的時間越早越好,研究證明全身各重要臟器對缺血的耐受極限不盡相同。其中對全身各組織器官起重要調節作用的大腦對缺氧極度敏感,耐受極限為4~5 min,為復蘇能否成功的臨界點。如能在這段時間內開始復蘇,并在8 min以內采用了除顫技術,可獲得40%的存活率。超過10 min患者將可能植物生存[5]。本研究中,通過建立社區急救網絡,使每一個120急救單元有了分布在社區的分單元,社區醫師在120車到達之前可以對心跳呼吸停止的患者先行心肺復蘇,將院前急救前移至社區,縮短了心臟驟停到開始復蘇時間及急救反應時間。
在院前急救中,心跳驟停患者的第一目擊者多是患者家屬及過路群眾等非急救醫務人員,多不能進行有效CPR。若現場目擊者即刻實施CPR搶救,這將大大縮短CPR開始時間,極大提高CPR搶救成功率。因此,要大力普及和加強CPR標準化訓練,既要提高急救專業人員的業務水平,更要加快普及公共場所人員CPR知識。文獻顯示,第一目擊者參與CPR 能顯著減少從發病到CPR 的時間,提高存活率[6]。在發病地點沒有及時復蘇的患者在急診室復蘇成功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心臟驟停的患者在現場和轉運時是否施行生命支持的復蘇術是決定預后的重要因素。CPRP技術已經在全球普遍開展培訓教育,尤其在發達國家已滲透到社區及家庭。中國以及一些發展中國家,也是方興未艾。所以,CPRP培訓教育成為全球關注問題,是20世紀醫學在全社會普及得最為廣泛、成功的一項救命技術,是“最為成功的公共健康的開端”[1]。在本研究中,通過下社區對社區門診的醫務人員、社區居民、心腦血管病人家屬進行初步心肺復蘇培訓,使他們初步掌握了徒手心肺復蘇技術。本研究觀察組的184例病人共有8例在120車到達之前由社區門診的醫務人員或社區居民對患者進行了心肺復蘇,占總復蘇病人的4.35%;對照組的175例病人共有3例在120車到達之前由社區門診的醫務人員或社區居民對患者進行了心肺復蘇,占總復蘇病人的1.71%。觀察組的社區醫生及社區居民現場復蘇比率明顯高于對照組。院前急救中目擊者參與CPR 的比例很低,與國內報道相當[7]。
根據相關調查可知,在醫院外心肺復蘇的成功率僅有4%[8],該研究觀察組院前心肺復蘇成功率10.33%,較對照組4.57%明顯提高,也明顯高于文獻報道的平均水平。該研究針對老城區對院前急救帶來的不利影響,兼顧了院前心肺復蘇的各個環節,采取了綜合性的措施,來提高院前心肺復蘇成功率。最終結果顯示,綜合措施明顯提高了老城區院前心肺復蘇的成功率,值得推廣。
[1]李春盛.急診醫學 高級教程[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14:202.
[2]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2010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guidelines of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and emergency cardiovascular care[J]. Circulation,2010,122(suppl 3):S639-S870.
[3]陳文元,湯琪.220 例心跳呼吸驟停患者心肺復蘇術后的預后分析[J].中國現代醫生,2013( 1) : 137-138.
[4]陳灝珠,林果為,王古耀.實用內科學[M].14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3:1422—1423.
[5]吳太虎,王運斗,何忠杰.現代院前急救與急救裝備[M].北京:軍事醫學科學出版社,2013:14.
[6]Herlitz J,Bang A,Gunnarsson J,et al.Factors associated with survival to hospital discharge among patients hospitalised alive after out of hospital cardiac arrest: change in outcome over 20 years in the community of Goteborg,Sweden[J].Heart,2003,89: 25-30.
[7]郭榮峰,翟永梅,周振,等.2001-2005 年上海市區院前-院內心肺復蘇狀況分析[J].中華急診醫學雜志,2006,15(11): 1049-1050.
[8]易夢秋,王秀芳.生脈注射液在老年心肺復蘇患者心肌再灌注損傷中的保護作用[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2( 24) : 5385-5386.
Comprehensive Measures in the Discussion on Improving the Success Rate of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in the Role of the Old City of Pre Hospital
YU ZengzhiMAZhaolinTIAN XuelianHAN Yanchen
The Third People’s Hospital of Qingdao, Emergency Dept,Qingdao 266041,China
Obiective To discuss the effection of comprehensive measure in improving the success rate of pre hospital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in the old city. Methods Analyse clinical data of 184 cases of sudden cardiac arrest in patients with pre hospital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by comprehensive measure (observation group)in our hospital emergency Dept between April 2012 and October 2013, at the same time, analyse clinical data of 175 cases of sudden cardiac arrest in patients with pre hospital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by conventionalmeasure (control group)in our hospital emergency Dept between April 2010 and October 2011,compare the success rate of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of the two groups. Results The observation group of 184 cases of patients with sudden cardiac arrest,resuscitiation was successful in 19 cases, the success rate is 10.33%, the control group of 175 cases of patients with sudden cardiac arrest,resuscitiation was successful in 8 cases, the success rate is 4.57%.Conclusion Comprehensive measure significantly improved the the success rate of pre hospital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in old city.
Comprehensive measures;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ardiac arrest;Success rate of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R459.7
A
1674-0742(2015)03(c)-0079-02
于增智(1965-),男,山東青島人,學士,副主任醫師,主要從事急診臨床工作。
2014-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