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衛

傷口潰爛,長出蛆蟲,稱為蠅蛆病。這種事、或許有些老年人見過,是過去生活貧困,醫療、衛生條件差的情況下才可能發生的。以現在的生活條件、衛生環境,哪里還會有這種事情發生?年輕人更是對這種疾病聞所未聞。然而,在浙江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寄生蟲病防制科,我們診斷了一例蠅蛆病案例,不過,患者雖是城里人,染上疾病的地方是在非洲。
手臂上擠出一條蟲
杭州市蕭山區的小李姑娘,前往非洲烏干達度假。由當地的朋友陪同,游玩了不少地方,包括到叢林去漂流等。10天的假期很快過去了,期間難免被蚊叮蟲咬,但沒什么嚴重的,當時沒在意。
回國后才兩天,小李突然發現左上臂出現一個五毛硬幣大小的紅色腫塊,質地較硬,伴有瘙癢感。朋友提醒她,說不定里面有膿,擠一擠就好了。這一擠,擠得李姑娘汗毛都豎起來了。腫塊中間竟然鉆出來一條乳白色的蟲子就像米里長的蟲子,還肥嘟嘟的。李姑娘強忍著惡心,把蟲子撥到一個透明的塑料袋里,怕蟲子死掉,拿了塊蘋果,養著它,以便醫生診斷。
心里恐懼的小李,當天晚上就帶蟲子到附近醫院看急診,醫生無法判斷,也沒有進行治療。第二天,小李又帶著蟲子,輾轉多家醫院,可都沒搞清楚這是什么東西,醫生建議她到寄生蟲病專業機構進行鑒定。于是,小李帶著蟲子來到浙江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寄生蟲病防制科。我們通過肉眼和顯微鏡下觀察蟲體,判斷這是一種蠅的幼蟲,鑒于小李有非洲旅游史,排除國內的一些蠅種,初步考慮人膚蠅感染的可能性較大。

有趣的實驗室觀察
我們將蟲子移至載玻片上,肉眼觀察,小蟲子呈乳白色,略偏黃,長條狀,約6厘米左右,還可以看見蟲子在活動,不時伸出頭部四處扭動。在80倍的顯微鏡下,蟲體呈半透明狀,渾身長滿了黑色小刺,身體里的內容物還在流動,在顯微鏡下看沒有肉眼看著那么令人惡心了。由于蠅類僅憑幼蟲是很難鑒定到某一種類,通常的做法是將幼蟲繼續養大,直至孵化變成成蠅。于是,寄生蟲防制專業人員試著將這條蠅蛆進行喂養,但很可惜,在其成蛹之前已經活力很差了。于是乎,用試劑提取了這條奄奄一息蠅蛆的DNA。
在飼養蠅蛆的同時,我們通過郵箱與國內外相關專業人員聯系,將顯微鏡拍下的照片傳過去進行蠅種鑒定,但各地專業人員均未能給出明確的答案。確實,通過幼蟲的形態學很難判斷它屬于哪一個種類。
基因鑒定明真相
在確定無法繼續培養出成蠅后,我們用提取的DNA進行分子生物學檢測,擴增的序列通過在基因庫中比對,得知這條蠅蛆原來是一種嗜人瘤蠅。
嗜人瘤蠅主要分布在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但由于它的卵可以粘附在毛毯或是衣物上被帶到各處,所以,染上這種病的病例能遍布各大洲。
雌性嗜人瘤蠅一次能產下300粒卵,當人們在室外晾曬衣物時,蠅卵就有可能落在上面。一旦幼蟲破殼而出,就會鉆入健康無破損的皮膚,通常情況下人不會覺得痛,甚至沒有任何的感覺。在幾天內如果得不到治療,局部皮膚就會感到癢和痛,然后還有混合了鮮血以及蠅蛆代謝廢物的液體流出來。如果沒有被強制取出,蛆蟲會在大約1到2周后自行鉆出,在自然狀態下,成熟的蛆將會鉆進土壤中,變成蛹,幾周后就會變成蠅。
這種局部的蠅蛆病不會對身體健康造成較大的損害,只是當蟲子寄生時,皮膚局部會出現紅腫、潰瘍和流膿。一旦蟲子取出后,經過清理創口、控制感染處理后,就能康復。
“我就怕還有其他的蟲子出來,會不會在我身體里跑來跑去?想起來就很惡心!”李姑娘心有余悸。我們根據小李手臂自蟲體擠出后,紅腫一天之內有所消退的情況判斷不會有更多的蟲子,建議小李涂一些消炎藥膏。一周后腫塊中間的小傷口已完全愈合,紅斑消退。
怎樣預防惡心的蠅蛆病
嗜人瘤蠅在我國沒有分布,所以沒有發生流行的可能。非洲、東南亞、南美洲等熱帶地區氣溫較高,雨水密集,各種蚊、蠅容易孳生繁殖,包括嗜人瘤蠅。前往這些國家和地方旅游、工作,進行戶外活動時,最好穿著長袖上衣及長褲,并在外露的皮膚及衣服上噴涂含有避蚊胺成分的蚊蟲驅避藥物;在室內,可使用蚊帳,記得關好紗門、紗窗,睡前在臥室噴灑滅蚊藥,或使用滅蚊藥浸泡蚊帳;還應避免在室外長時間晾曬衣物,防止蠅卵落在衣物里層,懷疑衣物里有蠅卵的,用熨斗熨燙,可以殺死蠅卵。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