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志凌

邱女士最近經常感覺頭暈,但又不知道該看哪個科。實際上,頭暈是一種常見的臨床癥狀,絕大多數人一生中都經歷過頭暈,尤其是老人,50%~60%都有眩暈癥。頭暈后很多人會覺得是頸椎出了問題,老人則會想到高血壓、腦血管供血不足。事實上,有很多疾病都能引起頭暈,涉及到多個學科,要找到病因確實不是件簡單的事。今天,我們就專門為頭暈患者支招。
首先患者要做好前期的身體檢查事項,找出自身屬于什么樣的原因誘發的頭暈現象,根據原發性疾病來做疾病的防范,然后找對就診科室,對癥治療,才能讓身體在較短的時間內更好地恢復健康。
暈 一般分為三種
頭暈、眩暈、暈厥
頭暈
幾種暈里,“頭暈”是程度相對較輕的一種。醫學定義頭暈是一種昏昏沉沉的感覺,也就是一些人所描述的“頭暈腦漲”、“頭重腳輕”。睡眠不足或者飲酒過量時,頭昏沉沉的感覺,就是頭暈。
如果你屬于這種“頭暈”,一般而言,應該去醫院看內科。因為頭暈多為內科各種疾病,如心血管疾病、貧血、供血不足等所致。
眩暈
判斷眩暈,方法很簡單。要留心自己暈的時候有沒有“天旋地轉”,如果感到周邊的東西都在轉,或者上下浮動、左右擺動,那么就是眩暈。癥狀雖然嚴重,但是人的意識是清醒的。
耳石癥,一種發病率最高的眩暈性疾病,是指頭部迅速運動至某一特定位置時,出現的短暫陣發性的眩暈和眼震。正常情況下,耳石是附著于耳石膜上的,當一些致病因素導致耳石脫離,這些脫落的耳石就會在內耳內被稱作內淋巴的液體里游動,當頭的位置變化時,半規管(一種位置感受器)也會隨之發生位置變化,耳石就會隨著液體的流動而運動,從而刺激半規管毛細胞,導致機體發生強烈眩暈。時間一般較短,數秒至數分鐘,可周期性加重或緩解,病程時間長短不一。耳石癥的高發年齡是40歲以后,一些特殊人群還會提前出現,如體質較弱的女性,以及長期不運動、壓力大、有睡眠障礙的白領一族也屬于高危人群。如果發現起床時低頭或在床上翻身時有短暫的頭暈,有80%的可能性是耳石癥。一旦懷疑是耳石癥,建議調整睡眠,不要給自己太大壓力,注意休息,還可以到耳鼻喉科做前庭功能檢查。
耳石癥治療比較簡單,最有效的治療是手法復位,就是患者在醫生的協助下,仰臥在床上將頭部懸空再轉往不同方向,經反復數次后讓耳石回到原位,整個治療過程無需用藥。一般而言,一兩次復位后就能見效。
與頭暈有關的另一高發疾病就是梅尼埃病,是一種特發性內耳疾病,臨床表現為反復發作的旋轉性眩暈、波動性聽力下降、耳鳴和耳悶脹感。耳石癥引起的頭暈一般在1分鐘以內,發作時間短,而梅尼埃病引發的頭暈則在20分鐘以上,一般不超過1天。該病主要的病理改變為內耳積水。內耳有一層膜,就像吹氣球一樣,積水到達一定程度就會破。一破就會影響聽力、耳鳴加重、頭暈。隨著發作次數增多,聽力會逐漸下降,所以一旦出現癥狀,必須盡快治療。
如果出現眩暈,患者應該考慮去醫院看耳鼻喉科或神經內科。臨床統計,大概70%的眩暈是由耳鼻喉科方面疾病所致,30%是由神經內科方面疾病所致。
暈厥
暈厥,就是通常所說的暈倒、昏迷、不省人事。它是突發暫時性腦缺血引起的短暫意識喪失。
暈厥發作的病因很多,可分為血管舒縮功能障礙性暈厥、心源性暈厥和腦源性暈厥。如果你的暈,是“暈厥”的那種,一般而言,應當去醫院看神經內科。
總之,不管是哪種暈,都應當留心。因為這是你的身體在對你發出警報。
“心梗”警報頻頻 預防不可松懈
近些年來,由于突發急性心肌梗死,經搶救無效,不幸離世的各界精英不勝枚舉,成為媒體關注和報道的熱點。
急性心梗的病因,多數與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斑塊或在此基礎上血栓形成,造成的血管管腔堵塞有關。誘因為吸煙、肥胖、高血壓、糖尿病、高膽固醇血癥等。很多人會錯誤地認為,急性心梗是老年人的“專利”。其實,中青年人在發病人群中并不占少數。有關資料統計顯示,在急性心梗的患者中,50歲以下的人約占了45%。有關專家表示,“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工作壓力的倍增,不良的飲食習慣、不規律的生活起居及環境的污染都是引發急性心梗發生的重要因素。”
有效預防急性心梗除了要注意合理飲食、適量運動、戒煙限酒、心態平衡外,還應密切關注它發病前的危險信號。有半數以上的急性心梗病人在起病前1~2天或1~2周會有前驅癥狀。最常見的是,原有的穩定型心絞痛變為不穩定型,或繼往無心絞痛突然出現長時間心絞痛,還伴有煩躁不安、出汗、恐懼或瀕死感。如果出現上述癥狀,首先應考慮急性心梗的可能,如條件允許的話,可立即服用麝香保心丸等急救藥物,并及時到醫院做檢查、治療。對已患有高血脂、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的群體來說,更需要堅持服用麝香保心丸來幫助抑制冠狀動脈硬化、保護血管內皮、改善心肌缺血、促進血管新生。
麝香保心丸作為防治冠心病的經典中成藥,具有急救、常服兩相宜的功效,在急性心梗發作時,患者在舌下含服4~6粒,最快30秒就能起效,緩解病癥。日常堅持每天服用3次,每次吞服2粒,能更有效促進血管新生,即通過麝香保心丸的干預,來促進心臟缺血處新的小血管生長,從而在狹窄或堵塞的大血管周圍建立起能夠有效提供血液供應的側支循環。可明顯改善缺血心肌血液供應,顯著減少心慌、胸悶、胸痛、氣短等各種不適癥狀,預防急性心梗、猝死等危險事件的發生。(本文摘自于查查健康網)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