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僵尸肉”事件鬧得沸沸揚揚,不僅公眾的目光被全方位、多角度地吸引,就連各新聞媒體也對該事件發出了不同的聲音。一場關于食品安全的保衛戰逐漸演變成真假新聞大戰,不禁引人深思。這場大戰的主角也被部分媒體冠以“僵尸肉”的稱號,這并不是一個嚴謹的專業術語,而是指超出保質期時間較長的冷凍肉。有媒體報道稱,在“僵尸肉”行列中,不乏超出保質期幾年甚至幾十年的冷凍肉品。這些過期冷凍肉品的存在也對消費者的身體和心理造成了難以想象的傷害。
總而言之,消費者關注的是這些冷凍肉會對健康產生哪些影響,想要弄明白這一點,就需要了解這些冷凍肉從哪里來,到哪里去,運輸過程中又經歷的哪些不為人知的曲折。
今年6月份,海關總署在國內14個省份統一組織開展打擊凍品走私專項查緝抓捕行動,成功打掉專業走私凍品犯罪團伙21個,初步估計全案涉及走私凍品貨值超過30億元人民幣,包括凍雞翅、凍牛肉等10萬余噸。而這些沒有經過檢驗檢疫的凍肉又流向了何方呢?
“多年的凍肉品質上比鮮肉差,但只要冷凍過程中沒有發生解凍現象,從外觀和口感上很難區別。但是走私肉運輸條件惡劣,不斷解凍等過程中容易滋生各種細菌,甚至是開始腐爛又重新冷凍,其衛生安全和食品質量不堪想象。”有專家表示,這些來歷不明的肉品可能通過批發市場,進入大排檔、餐館,甚至是正規超市。近年來,生鮮電商逐漸發展成熟,一些網絡平臺或將成為其潛在的銷售渠道。更有利欲熏心的不法商販,將這些沒有經過檢驗檢疫的凍肉品通過醬油腌制、辣椒調味后,制作成袋裝熟食,流向千家萬戶。據了解,一起特大走私凍品案中的黎某及其家人近一年至少走私數百噸豬腳和雞爪等凍品進入湖南,之后銷往全國各地。
“非法”、“合法”一念之差
這些冷凍肉品逃避海關監管、非法運輸入境,未經檢驗檢疫,給消費者的身心健康埋下隱患。根本原因在于不法分子為了巨額利潤鋌而走險,置消費者的健康于不顧。同樣是國外食品進入中國市場,通過正規合法渠道進入中國的進口食品與之相比則顯得“光明正大”,進口食品行業近幾年也逐漸發展成熟。
說起進口食品,大家腦海中應該會浮現出精美的包裝、個性的設計、獨特的口感等等,這些與眾不同的感官印象組成了進口食品給消費者帶來的新奇、特別的感受。
通過非法渠道走私而來的冷凍雞爪、牛肉讓消費者心生畏懼,那通過合法渠道進口的波士頓龍蝦是不是讓你心生向往,在食用時心中也會踏實不少呢?隨著我國電商的飛速發展,進口食品也加入其中,乘著電商發展的東風,進口食品的腳步穩定且快速。
作為電商巨頭的京東和阿里巴巴近日都有大動作,京東商城與加拿大政府在京簽署合作協議,計劃在京東商城銷售加拿大生鮮食品飲料。今年4月,京東全球購上線,專門銷售美國、德國、英國、法國、日本、韓國和新西蘭等國家的進口商品。阿里巴巴旗下的天貓在一年前就開始不斷邀約國際品牌開設商鋪,并對進口生鮮食品和海鮮加大宣傳。一號店在也銷售進口食品。加拿大牛肉協會董事會成員亞頓表示:“我們在中國的電子商務中看到了未來的趨勢,目前加拿大出口到中國的牛肉主要提供給餐廳、食品加工廠和商店,但我相信以后會在線上渠道獲得更大銷量。”
電商網購:幾多歡喜幾多愁 正確選購是王道
網購進口食品已經成為一種潮流。炎炎夏日,室外驕陽似火,我們只需坐在電腦前,輕輕點擊鼠標,一段時間之后,德國的餅干、法國的飲料、意大利的巧克力出現在家門口,省去了到超市選購的時間與精力,方便了消費者的日常生活。
從事銷售行業的李小姐表示,她平時經常網購進口巧克力、水果以及乳制品,“國內部分食品的添加劑含量得不到保證,國內的食品安全環境也令人擔憂,我覺得進口食品可能會好一些”。
但是網購進口食品也存在隱患,有媒體報道,7月初,胡先生在一大型網絡商城看中一款叫甘蒂牧場的德國進口牛奶,下單之后,胡先生在第二天早上就收到了快遞,“我當著快遞員的面拆開了,箱子一打開,一股惡臭撲面而來。”胡先生如是說。之后,胡先生撥打商城的投訴電話反映情況,據胡先生表示,在取走問題產品之后,有售后聯系他,并表示送50元券,胡先生并未同意,當天下午又聯系他,表示送200元券。
在網購過程中遇到這種情況確實令消費者難以接受,如果鑒定產品本身有問題,應該盡可能保留證據,并將產品提供給相關部門進行檢驗鑒定,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根據《食品安全法》規定,可以向商家提出10倍經濟賠償。
雖然部分網購進口食品存在著一些漏洞和弊端,但從進口食品行業整體來看,還是在不斷發展的。作為當下重要的消費渠道,網購在消費者日常生活中的地位越來越高,年輕消費群體則是其中的主力軍。時尚、活力這些與青春分不開的詞語充斥其中,而網購帶來的方便、快捷的購物體驗,進口食品帶來的新奇、獨特的感官享受都深深吸引著年輕消費者。消費者在購買進口食品的時候,希望購買到物美價廉的食品,卻又缺乏相關的專業知識,這也使得消費者在選購過程中出現盲目消費現象。
在購買進口食品之前,消費者如果能夠做到以下幾點,就會在選購產品過程中得心應手,購買到心儀的進口食品。
合肥市消費者協會在日前發布的消費提示中提醒消費者,所有進口食品都必須具有出入境檢驗檢疫機構簽發的《進口食品衛生證書》才能夠進行合法銷售,上面注明了該進口食品的詳細信息,并加蓋出入境口岸檢驗檢疫部門的公章。消費者如果有疑問的話,可要求查看該進口食品是否有相關證明,或向出入境檢驗檢疫機構查詢。
消費者在購買時,要看包裝上是否有中文標簽。進口食品標簽必須體現的信息包括食品名稱、配料表、配料的定量標示、凈含量和規格、日期標示、貯存條件、原產國國名或地區區名以及在中國依法登記注冊的代理商、進口商或經銷商的名稱、地址和聯系方式;輻照處理過的食品應在食品名稱附近標示"輻照食品",對使用輻照處理過的原料,應在配料表中標明;對轉基因食品的標示應符合相關法律、法規的規定。另外,按照要求,食品標簽的中外文需一一對應。此外,如果消費者購買的是特殊膳食用進口食品,還應注意包裝上是否標有中文營養標簽;如果是購買進口保健食品,則需注意中文標識的左上方是否有藍色保健食品標簽。
消費者在購買時要盡量選擇信譽好、經營規范的大型商場、超市,如需網上購買,在簽收時多加小心。如果發現食品的包裝袋、包裝盒磨損陳舊,金屬包裝脫漆生銹,圖案印制粗糙低劣,封口處有再加工的痕跡,生產日期、保質期處有涂改粘貼痕跡,最好第一時間與賣家交涉。同時購買時切記要索要購物憑證及發票,以便事后維權。
另外,在網購進口食品時,選擇有實體店的電商則會更加可靠,安全系數會高很多。因為開實體店需要經過各國家機構的審批,同時要有第三方認證以及第三方支付平臺,因為要通過可信網站認證,必須提供營業執照等相關證照,第三方支付平臺可以保障消費者的資金安全。
在網購進口食品之前,如果能對以上信息進行核實,驗證無誤的話,購買到貨真價實、物美價廉的進口食品的幾率就會大大增加。
路漫漫 成長之路須求索
網絡購物已經成為很多消費者的消費習慣,但是在網絡購物尚未風靡的時候,消費者對于進口食品的印象還停留在超市的進口食品專區和進口食品專賣店。在進口食品行業發展之初,同樣經歷了這樣或那樣棘手的問題,那么,進口食品行業是怎樣披荊斬棘一步一步發展起來的呢?
在中國加入WTO之后,中國商品開始走向世界市場,帶動了整個國際市場的發展,而貿易的簡單化、合法化也帶動了國內的食品消費市場,隨著我國國民收入的增長、生活水平的提高,眾多進口食品國際品牌看準了中國市場的消費潛力,紛紛來中國挖掘商機。進口食品在豐富國民日常飲食的同時,也為各國的食品產業交流搭建了良好的平臺。
有資料顯示,我國進口食品來自世界143個國家和地區,豐富的進口食品種類也為消費者提供了多樣的選擇。但是在進口食品行業發展初期,消費群體則相對固定:一類是接受新生事物較強的年輕群體,一類是收入可觀的消費群體,因為對生活質量的高要求以及高收入,這種需求也就隨之產生。另一類就是外國朋友,因為進口食品更加貼近自己國家飲食習慣及口味而購買。相對狹窄的消費人群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進口食品行業的發展。
據了解,2005年我國進口食品市場容量達到225.8億元,雖然市場增長迅速,但是我國人均消費量僅為16.6克,與發達國家人均消費2.6千克的消費水平相去甚遠。類似上述這些出現在行業發展過程中的問題不在少數:市場較為分散、企業規模不大、銷售種類不多、產品消費意識不完善等都曾給進口食品行業帶來一定的影響。當時進口食品消費屬于中高端消費,消費人群多集中于白領、時尚人群等。而消費特征則表現為追求新潮、嘗試新鮮事物。消費者對產品的品質要求高、產品價格高、銷售終端相對狹窄都是行業在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典型特征。當時消費者的消費意識并不濃厚,進口食品的產品銷售還未大眾化。以上種種因素都導致進口食品行業的發展受到一定阻礙。但是在一段時間的行業調整后,進口食品呈現出從一線城市向二三線城市快速擴散的態勢,消費人群逐漸擴大,消費者的購買機率也就隨之增大,行業發展也逐漸步入正軌。
在行業發展逐步成熟之后,我國對進口食品的需求增長速度越來越快。有數據表明:近年來,我國進口食品市場總額年平均增長15%,2012年國內常規進口食品銷售額達到630多億美元,2012年我國對食品的進口貿易額為450.7億美元,比2011年增長了22.2%,2013年上半年進口額達到434.5億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長6.3%。
進口食品行業蒸蒸日上的同時,也為我國食品行業的進出口提供了不小的助力。據海關統計,2013年前2個月,我國進出口食品217.9億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長8.8%,其中,出口84.9億美元,增長5.8%,進口133億美元,增長10.8%。我國出口水產品29.9億美元,增長21.3%,占我國食品出口總值的35.2%,水果6.9億美元,增長14.3%,占8.1%。同期,進口糧食、油料、油脂等糧油制品79.9億美元,增長4.2%,占我國食品進口總值的60%,進口肉及肉制品9億美元,增長36.4%。
以上數據見證了我國進口食品行業在經歷調整之后取得了極大程度的發展,也為以后的蓬勃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看當下展未來 緊握機遇謀發展
經過多年的發展,我國進口食品行業已經從稚嫩的幼苗成長為郁郁蔥蔥的參天大樹,不論是線下商超還是線上網購,都已經進入快速發展階段。據美國工業協會預測,到2018年,中國將成為全球最大的進口食品消費國。屆時中國大陸進口食品市場規模或將高達4800億人民幣。客戶群體的消費模式的變化也對行業帶來了有利影響,國民的食品結構由之前的溫飽型為主的格局轉變為營養型、享受型。而進口食品恰恰符合以上條件,備受不同年齡層的消費者青睞。國內越來越多的消費者將使用進口食品作為每日消費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也對我國進口食品行業的發展起到了推動作用。
電商作為當下熱得不能再熱的消費渠道,已經深深植根于消費者的消費理念之中。有業內人士表示,進口食品電商網站的價值正日愈凸顯。對消費者來說,可以通過正規平臺在線購買到安全、優質、健康、放心的進口食品,從而豐富消費者的選擇,提高生活質量;對進口食品原產國來說,網購已成消費趨勢,借助電商網站,可以把更多的本國食品帶到中國市場;而對電商網站來說,拓展進口食品市場,既可以從當前國內電商行業慘烈的價格戰、同質化競爭中突圍,同時也可以追求高毛利、高回報。
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分析師莫岱青表示,進口食品電商目前處于藍海,伴隨人們生活水平的提升,對進口食品的需求也在不斷增大,未來還有不斷挖掘的空間。但值得注意的是,目前進口食品質量良莠不齊,人們迫切需要一個與國外優質進口食品品牌合作、確保進口食品百分百質量安全的平臺。相關食品電商都需要在這方面給消費者提供保障。
自從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提出“互聯網+”以來,社會各界均積極響應,相關政府部門接連出臺政策為跨境電商的發展引路領航。
海關總署新聞發言人黃頌平表示,不論是通過試點信息化監管平臺進出口的,還是通過其他渠道進出口的,都已經按照一般貿易進行監管、征稅,并納入海關統計數據。據了解,2015年,政府頻發文促進跨境電商快速健康發展。僅5月單月,就有三條政策陸續出臺。
不論消費渠道怎樣便利、優惠如何誘人,相信消費者最為關注的還是進口食品的質量安全問題,《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給廣大消費者吃了一顆定心丸,其中明確將網絡食品銷售納入監管范圍:跨境電商不得經營國家明令禁止經營的食品;國外奶粉生產企業必須要在相關部門備案,入境前所有產品必須印制中文標簽。未獲檢驗檢疫準入的食品以及法律禁止商品禁止入境。
現如今,網購進口食品也有了相關法律保駕護航,消費者足不出戶就可以品嘗到安全、健康的世界各地的特色美食,而在各級城市的商超中,進口食品專區琳瑯滿目,讓人目不暇接。進口食品行業迎來了飛速發展的黃金時期,不論是線上電商的如火如荼,還是線下商超的有聲有色,都將為行業發展提供極大的助力,這也是進口食品行業需要緊緊把握的契機,以此契機在以后的發展道路上更加穩定、快速地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