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樹亮
[摘要]隨著西部大開發戰略的深化和絲綢之路經濟帶戰略的推進,甘肅省面向中亞地區的開放正面臨著歷史性的機遇。然而,長期以來由于諸多因素的掣肘,致使甘肅省向西開放的程度并不高。為此,甘肅省應發揮絲綢之路“黃金段”的地緣優勢,協調西北地區向西開放的總體布局,形成“東進西出、銜南接北”的開放格局。
[關鍵詞]絲綢之路經濟帶;向西開放;開放戰略
[中圖分類號]F120.4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1005-3115(2015)10-0074-03
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以來,我國在堅持東部開放為主的同時,做出“向西開放”的重大戰略部署,2013年絲綢之路經濟帶”戰略的提出,更是將此戰略提升至全新的高度。早在2010年國務院就出臺了《關于進一步支持甘肅經濟社會發展的若干意見》,2011年甘肅省制訂了“走西口”規劃,2014年更是提出“向西開放—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黃金段”的歷史性舉措,這就為甘肅省向西開放提供了方向性指導。因此,甘肅省應抓住這一歷史性機遇,加快實施面向中亞地區的開放戰略,以期形成富有競爭力的“甘肅開放模式”。
一、甘肅省面向中亞開放的自身定位與布局
甘肅省面向中亞開放的戰略布局,首先應該立足自身、強化自身,通過整體布局、制度創新、交通暢通、人文繁榮和平臺建設等措施,積極打造絲綢之路經濟帶“黃金段”。
(一)綜合分析“中亞-西北-甘肅”產業布局,推進產業結構的升級與優化
依據中亞市場供需情況和西北五省產業結構,指導省內產業的發展方向。在中亞市場競爭中,甘肅省在資源、能源競爭方面面臨著西方大國所屬跨國公司的挑戰,在開采、運輸及勘測方面競爭優勢不明顯,在微電子、網絡、電訊等涉及中亞國家信息安全方面的領域,獲得市場份額的幾率也不大。但在太陽能應用技術培訓、太陽能光熱、光電及風能等可再生能源利用、人力資源、農產品、食品、輕工業生活必需品及部分領域內的機械制造方面,甘肅省具備較大的優勢。因之,甘肅省應該對農產品深加工、服裝貿易、小商品及機械等方面的企業,加以扶持,促使這些企業“走出去”。另外,甘肅省應全面分析本省的產業結構及優勢與劣勢,堅持“抓大、促小、育新”的工作方針,鼓勵有實力的大企業做大、做強,促進有發展空間的中小企業快速成長,推動富有競爭力的新型產業抓緊上馬,以期實現以龍頭企業為引領、以中小企業為支撐、以新型產業為“生力軍”的產業結構。
(二)創建更加優越的制度環境,最大限度地發揮甘肅的地緣優勢
甘肅省應發揮中心城市的帶動作用,在蘭州、嘉峪關、天水等條件成熟的地方建立“無水港”、保稅物流中心、保稅物流園區,大力發展保稅加工和保稅物流。積極創造條件,推動基礎較好的市州設立海關特殊監管區,完善現有航空、陸路貨運口岸的基礎設施和功能,擴大輻射范圍,提升服務水平。甘肅省“十二五”規劃提出:積極推進蘭州等條件成熟的地方建立“無水港”、保稅物流園區等海關特殊監管區;爭取在金昌、天水設立海關。加強西部省區之間的區域通關協作,創新監管模式,提高通關效率,努力為擴大開放創造更加寬松便利的服務。隨著蘭州新區、高新區及經濟區的不斷發展與完善,以及上海自由貿易區發展模式的推廣,2015年甘肅省將申請自貿區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并將其作為十大任務之一。
(三)打造西北交通網絡樞紐的核心地位,為“東進西出、南下北上”保駕護航
在《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進一步支持甘肅經濟社會發展的若干意見》中,明確將甘肅省定位于“連接歐亞大陸橋的戰略通道和溝通西南、西北的交通樞紐”。就地緣條件看,在向西開放的戰略布局中,甘肅省僅次于新疆。絲綢之路總長度的38%在甘肅境內,第二亞歐大陸橋在甘肅的分布也高達37.3%,這為甘肅省與中亞國家拓展貿易關系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條件。就西北地區而言,甘肅省地處東進西出、南下北上的“核心”地位,在絲綢之路經濟帶戰略中發揮著重要的區位功能。因此,以蘭州為中心,以省內節點城市為依托,打造貫通“東西南北”的交通體系,就成為當前的重要任務。
(四)培育良好的人文生態環境,突出甘肅文化軟實力的吸引力
作為中華文化的發源地之一,甘肅文化底蘊深厚,源遠流長。近年來,甘肅文化發展呈現出傳媒創新有力、戲劇品類繁多、文學創作繁榮、旅游產業興盛、歷史遺存重獲活力的局面,為經濟社會建設提供了強大的智力支撐。大型民族舞臺劇《絲路花雨》、《大夢敦煌》等優秀作品,再現了傳統地域文化的魅力;重大理論系列叢書《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通俗系列讀本》、《共圓中國夢 ?建設新甘肅》等,彰顯出對中國道路的堅定不移;享譽國內外的敦煌莫高窟、天水伏羲廟及會寧紅軍會師遺址等旅游景區,正成為甘肅走出國門的名片。另外,甘肅省積極謀劃將富有民族特色、地方特色的文化產業,將之推出國門、走向世界。這將是一項兼具文化、經濟、政治及民族于一體的“組合拳式”的開放思路,也是改革開放30多年來,將以“經濟”開放為核心向以“全面開放”為目標的重大轉變。
另外,甘肅省面向中亞的開放,還應積極致力于政策、法律、機制和友好城市等方面的建設,全方位地推進面向中亞開放的水平。
二、著眼西北:打造面向中亞開放的新戰略
甘肅省與陜、寧、新等省區在地緣上都有面向中亞開放的優勢,并且在進出口主要貿易對象、渠道及產品結構等方面均存在較大的相似性。因此,應在充分分析西北五省諸多方面相似的基礎之上,提出整體性的開放戰略,使西北五省面向中亞地區的開放形成新戰略、新局面。
(一)甘肅省與陜、寧、新等省區進出口貿易方面的相似性
首先,西北五省在進出口貿易國家和地區方面存在較大的相似性。西北各省區對外貿易面都比較廣,主要貿易國家為發達國家和傳統貿易國家。但由于各省區地理位置、資源條件、貿易傳統和進出口產品的不同,主要貿易國家有較大的差別。從出口前十位的國家和地區看,陜西、寧夏、青海、甘肅等省區出口的國家和地區具有較大的重疊性,均以歐美、日本等發達國家和澳大利亞為主。其中,新疆、甘肅、寧夏、青海等省區與穆斯林國家的貿易往來也比較密切。
其次,西北五省在進出口貿易商品結構方面也存在較大的相似。在出口貿易中,高新技術產品和機電產品出口持續增加,資源性產品雖呈下降趨勢但仍占主要地位,高新技術產品和機電產品的出口陜西省占據明顯優勢,而甘肅、青海及寧夏三省區的穆斯林用品出口不斷增加,特別是寧夏已成立了國際清真食品認證中心,寧夏的清真牛羊肉、清真調味品、毛皮制品已出口到約旦、馬來西亞、利比亞等穆斯林國家。
最后,西北五省區向西開放的政策相似性比較分析。西北五省區雖較早提出了各自的開放戰略,但多年來一直是獨立行動,未能形成西北開放的總體戰略,致使在諸多方面出現了“撞車”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一是開放導向的重疊,從西北五省現在的進出口貿易對象來看,對美國、日本、韓國等為重點,但目前均引導向西開放;二是產品結構的相似,均以穆斯林日常生活用品、特色農產品及機電產品為主,并積極尋求工程承包及勞務輸出等形式。三是向西開放的路徑的相似,均以連霍高速、第二亞歐大陸橋為主要渠道。因此,在面向中亞開放的戰略布局中,應加強西北五省的協調與合作力度,以期形成合理向西、和諧共贏的局面。
(二)打造面向中亞開放的西北總體新戰略
1.加強政府間合作與協調力度
早在1993年9月,西北五省區在烏魯木齊召開了首屆協作會議,提出了“共建大通道、聯合走西口”的開放思路,力圖提高整個西北地區對外開放水平,進而促進西北地區的發展。①然而,長期以來未能付諸實踐。因此,甘肅省應積極加強與寧夏、青海、新疆等省份在交通、檢疫、公安、工商稅務、海關等部門之間的聯動機制,推進一體化網絡辦公模式,建立跨省區的協調機構,為向西開放疏通國內渠道。
2.依據西北五省區各自特點,甘肅省積極調整產業結構
對存在“撞車”或可能“撞車”的企業,應有策略地對待。對于那些甘肅省明顯存在優勢的企業,建議大力扶持;對于與其他省份旗鼓相當的企業,建議把握他們的優勢,找準我們可以發展的空間與領域,做到有所側重、填補空虛;對于幾個省份都存在優勢的企業,建業各省、各企業職業之間相互協調、形成合力、共同向西,避免“零和博弈”。
3.借助交通樞紐地位,打造西北物流集散中心
2001年甘肅省就提出建設機電產品、貴金屬、鈦合金及黑色金屬、新材料、精細化工、植物提取為主的生物制品及醫藥保健、鋁制品、輕紡產品、園藝及糧油食品和土畜產品等十大出口基地。在新的階段,甘肅省應借助蘭州地緣交通優勢,將其打造成連接銀川、西寧、西安、寶雞、成都、重慶、烏魯木齊等城市的物流商品貿易集散地,以優化與中亞國家貿易商品的結構,提高效率與利潤空間。為此,除了積極建設交通體系之外,還應加大蘭州周邊地區的物流基礎設施建設,開發互聯網物流潛在功能,制定、完善各項優惠政策等,使蘭州成為西北乃至全國致力于面向中亞開放的物流中心。
三、絲綢之路經濟帶助力甘肅省面向中亞開放的新戰略
甘肅省面向中亞的開放戰略,在明確自身發展方向,協調西北五省區的基礎上,應依據近年來甘肅省與中亞國家進出口貿易的實際情況,制定行之有效的具體戰略。
(一)確立仿真:有重點、有策略、全方位
甘肅省作為向西開放起步較晚的國家,在向西開放的策略上既要注重“面”的全方位,又要注重“點”的關鍵作用,做到全方位、多層次、有重點、有策略的開放。詳言之,甘肅省面向中亞的開放,應該著眼于整個中亞地區的所有國家,依據不同國家的國內外市場、進出口貿易情況,分門別類地制定針對各個國家的開放政策。與此同時,考慮到中亞國家在安全穩定、市場建設、互補程度等方面的差異,甘肅省還應該有所側重,做到廣覆蓋、點突出,前期開放將重點放在那些穩定性高、市場機制健全、互補性強的國家。例如,鑒于哈薩克斯坦在經濟、政治、文化與社會等方面的優越條件,及其在中亞地區的影響力等,甘肅省應該積極與哈薩克斯坦開展多領域的合作與交流,將其視為走向中亞的突破口,為未來進一步拓展中亞市場提供必要的支撐點。
(二)拓寬渠道:建立多元化開放的局面
甘肅省應加強與中亞國家政府、企業及文化單位等的合作與交流,開拓多元化的開放局面。首先,甘肅省政府應加強與這些國家政府之間的合作,通過互訪、建立友好城市等方式,提升政治合作水平,增進政治互信,建立穩健的雙邊、多變關系,為經濟合作營造良好的政治環境。其次,加強甘肅省政府與這些國家政府的經濟合作,協商、制定相關經貿領域的法律、法規,協調雙邊、多變貿易的相關事宜,就關稅、檢驗、流通及市場準入等問題,積極磋商,努力實現雙贏的局面。再次,加快甘肅省與這些國家的城市發展友好型城市關系,重點發展與哈薩克斯坦的友好型城市建設,以為后期甘肅省企業“走出去”提供政府間平臺。最后,借助甘肅省文化單位、宗教單位及團體,加強與這些國家和地區的交流,積極承辦跨國、跨地區的文化交流活動,以彌合異質性文化造成的沖突,增進不同文化群體的交融與合作,為經濟交流消解文化、觀念造成的壁壘。
(三)借船出海:承接絲綢之路經濟帶戰略的歷史機遇
我國在中亞國家中有大量的投資項目、援助項目,并且規模較大。相比之下,2011年甘肅省對外工程勞務合作總額達到2.97億美元,比2010年增長56%,② 2014高速增長。其中以俄羅斯、蒙古、哈薩克斯坦和新加坡為主。甘肅省在中亞的投資項目、合作項目及援助項目比較少,主要是在哈薩克斯坦有大量的勞務輸出。為此,甘肅省可以依托國家項目及其他省份的項目,通過參與、合作等方式,為甘肅省的企業創造“走出去”的機會。具體而言:其一,通過行政渠道,省政府相關部門應積極與國務院各部委密切聯系,承接、參與國家在中亞的各類項目;其二,通過企業內部合作的方式,積極向上游企業爭取合作項目,如蘭煉、蘭化等國有企業應與中石油、中石化等國有企業密切合作,分享相關業務。其三,依托打入中亞市場的民營企業,通過為其提供資金保障、貨源供應及人力資源支持等方式,與這些民營企業深入合作,以實現最大化地“走西口”,多渠道開放。
(四) 揚長避短:避免摩擦、彰顯優勢
自冷戰伊始,西方各大國就開始關注西亞、中亞等地區,尤其是蘇聯解體以來,以美國為代表的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已經成為西亞地區的主導者,2001年“9·11”事件發生后,中亞地區又成為它們的戰略重點。目前,西方大國在這些地區主要關注天然氣、石油等戰略資源,并且獲得了這些國家相當份額的石油開采權,并有持續擴大、排斥其他國家介入該地區石油領域的傾向,這為甘肅省乃至我國在該地區的戰略利益拓展制造了障礙。鑒于外國企業的強大、介入早以及政府方面的強大作用,甘肅省在油氣等相關行業,應該在盡量避免與其發生正面競爭的情況下,積極尋求可發展的空間。
(五)全面發展:增進民心融通建設
甘肅省于1982年同日本秋田縣建立第一個友好城市以來,至今已經發展到45對。其中,省級22對,市(縣)級21對,其中就有哈薩克斯坦的庫斯塔奈州和奇姆肯特市、土庫曼斯坦的阿什哈巴德市。另外,甘肅省還通過“甘肅省國際友好城市交流員研習班”等形式,加強與中亞國家的往來,為經濟開放鋪就了暢通的道路。加大教育與學術交流活動。2012年甘肅省接收中國政府獎學金留學生院校將增至6所,規模達到2000人左右,其中蘭州大學、西北師范大學等高校吸引了大批來自中亞、東南亞及西亞的留學生,為甘肅省的未來開放鋪就了長遠之路,也使甘肅省的開放朝著“以政促經、以文帶經”的全方位模式邁進。
甘肅省嵌入絲綢之路經濟帶面向中亞的開放,是一項宏大的工程,既要立足甘肅,不斷強化和完善自身;又要著眼西北地區,力促協同發展、共同向西;更要聚焦中亞國家,互利互惠、共同繁榮,不斷拓展開放領域,逐步提升開放水平,以期構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大戰略下新型的開放戰略。
[注 ?釋]
①馬勇、蘇海紅、趙起峰、吳江:《中國甘肅省與中亞國家的貿易關系》,《俄羅斯中亞東歐市場》,2006年第9期。
②《甘肅省去年社會消費品零售額、外貿進出口、招商引資、對外承包工程和勞務合作營額》,新浪財經,2012-02-24,http://finance.sina.com.cn/roll/20120224/095011447119.shtml。另外,“十一五”期間,甘肅省累計實現對外承包工程和勞務合作營業額9.68億美元,比“十五”末翻了一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