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玲玲
偉大的作曲家、鋼琴家貝多芬在充滿苦難的生活中,孤獨而又驕傲的度過了短暫的一生。貝多芬創作出無數充滿活力和激情的作品,鼓舞了無數的后人,讓一代又一代的人享受他所帶來的優美旋律,讓無數的音樂人仰視他光輝的作品,也給我們這些后人留下了無盡的思考和話題。
一、高傲詮釋生命真諦
貝多芬的一生可以說是命運多舛,沒有妻子,也沒有后代,在眾多的褒貶聲中帶著深深地遺憾在孤獨和困苦中走完了生命旅程。貝多芬是一個創作音符和傳播音符的天才,或許他是上帝派來使者,讓他用一曲曲優美的音樂陶醉世人,用音樂訴說生活的殘酷。貝多芬用一個個擁有力量的音符打擊著昏睡的人們,用盡畢生心血將命運的敲門聲擂得響徹云霄。也許是上帝嫉妒他,讓這個偉大的音樂家童年悲慘、戀愛受挫、甚至雙耳失聰。但是,貝多芬用自己堅強的意志扼住命運的咽喉,從未停止與命運做頑強的斗爭。即使在他生命結束后的兩百多年后的今天,他的音符依然在全世界的各個角落流淌,他似乎在用音樂這個無國界的獨特語言告訴世人:生命不止,奮斗不息。
貝多芬生命的苦難之源——悲慘的童年。童年時,母親不幸逝世,而父親則是個酒鬼,生活負擔過早落在了貝多芬身上。也許這種人生開端對任何人而言都很不公平,但是卻毫不留情的降臨在貝多芬身上。因此,貝多芬過早地擔負重任,年少時便開始操心經濟問題。這種經歷在他的心靈留下了揮之不去的陰影,成為他不與命運妥協的動力和源泉。許多人認為貝多芬是一個高傲的人,而且這種高傲無法被世人理解。可是,人們看到的僅僅是貝多芬外表的高傲,卻忽視了他內心的慈悲與善良。貝多芬將生活的理解與苦難融進他的作品當中,讓他的作品時而憤怒、時而憂郁、時而吶喊。但是,貝多芬的很多作品都反映了年輕人的天真與活力,表現出積極幸福的一面。
二、逆境中爆發創造
貝多芬苦難的接力棒——失敗的愛情。毫無疑問,貝多芬對于愛情是忠貞的,但因外界的阻礙,貝多芬最終與幸福擦肩而過。愛情拋棄了貝多芬,讓他陷入不修邊幅的境地,但沉淪卻沒有讓貝多芬成為一個浪蕩子,而是讓他在沉淪中成功突圍,并將自身的音樂才華完全釋放,讓他的作品到達音樂的頂峰。愛情是高尚的、純潔的,它可讓人走進美麗的天堂,也可讓人墮入痛苦的地獄,而貝多芬的愛情讓他在痛苦的地獄中,獨自在音樂殿堂里幸福地歌唱。
貝多芬困難的爆發點——雙耳失聰。雙耳失聰對音樂家而言是致命的打擊,貝多芬的身體狀況越來越糟,他的指揮亂成一團。在浮躁的心理支配下,貝多芬并沒有屈服,而是漸漸找到了新的出路,在大自然中獲得了安慰和新生,創作出《田園交響曲》。貝多芬在人生的困難面前,沒有放棄對生活的熱愛,而是將命運的不幸與生命的堅強融入到創作中,融入幸福的音樂河流中。
三、藝術解讀人生
德國作家菲利克斯·胡赫在撰寫《貝多芬傳》的時候無疑是真誠的,作者懷著一顆敬仰甚至是膜拜的心態,用敏銳的思想、細膩的文筆描寫了貝多芬苦難而又堅強的一生,將貝多芬的真實生活呈現在讀者面前,讓讀者從《貝多芬傳》中感受到貝多芬的痛苦與孤獨。讀者會發現,貝多芬雖然在音樂領域做了一場偉大的改革,開創了浪漫主義的先河,但是他的音樂卻遭到封建主義衛道者反對,這些封建主義衛道者壓榨他、批判他、折磨他。因此讓貝多芬一直生活在無盡的痛苦中。貝多芬向往一份美好的愛情,擁有一顆純潔高尚的心,但是因為他不是貴族,導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