弓月
轉眼間,學過的高中數學書已是厚厚的一摞,隨著時光流逝,還將有增無減,高考也由遙遠模糊而漸漸變為臨近清晰,似乎真的到了該為高考做準備的時候了,你可曾想過,高中數學這么多內容,頭腦裝得下嗎?
此刻不由得想起了著名數學家華羅庚教授的讀書建議,他把讀書的過程分為“由薄到厚”與“由厚到薄”兩個階段,他說:“一本書,當未讀之前,你感到就是那么厚;在讀的過程中,如果你對各章各節又作深入的探討,在每頁上添加注解,補充參考材料,那就會覺得更厚了,但是,當我們對書的內容真正有了透徹的了解,抓住了全書的要點,掌握了全書的精神實質后,就會感到書本變薄了,愈是懂得透徹,就愈有薄的感覺,這是每個科學家都要經歷的過程,這樣,并不是學的知識變少了,而是把知識消化了,”可以看出,這里所說的書有兩種含義,一種是作為知識載體的現實的書,另一種是現實的書讀了以后在頭腦中留下的印象,是心中的書,那么,在數學學習中怎樣才能讓心中的書“由厚變薄”呢?
首先要確定讀什么書,進入復習階段,各種資料撲面而來,讓人應接不暇,如果對每本書都精品細嚼,鉆研一番,僅僅將集合這一單元復習完,便要花去相當多的時間,是否有真正的效果還當別論,因此,要注意選擇,宜精讀的則精讀,宜粗讀的則粗讀,不宜讀的則不讀,
其次,要讓精讀的書繼續變厚,比如課本是必須認真讀的,而且在復習的過程中還要認真再讀,要充實在復習中獲得的新的感悟,糾正以往的一些認識偏差,如在過去學習集合、函數時,我們對數列、不等式、解析幾何、平面向量等知識還不甚了解,復習時,你會把相關知識聯系起來,視角變了,站的高度不同了,對問題的認識自然更為深入,研習的內容也變得愈加豐富。
此外,在讀的過程中要有自己的思考,外在的“厚”并不必然導致內在的“薄”,如果我們熟記集合的表示方法,能夠準確列舉初等函數的性質,并不代表具備了較強的解決問題的能力,因為還沒有把握書本知識背后的精髓,集合問題千變萬化,如若掌握了分類思想、化歸思想、數形結合思想在其中的應用,也就擁有克難制勝的法寶;函數的類型雖然很多,如若透徹理解了基本初等函數,又具有將復雜函數化為基本初等函數的方法意識,則許多函數問題便可迎刃而解,因此,由厚變薄,需要學的過程中伴隨著“思”與“悟”。
實現由厚到薄的轉化,需要我們為之付出努力,只有當厚的積累到了一定程度,才能實現所需要的薄,這個“薄”,是我們頭腦中的清晰的認知結構,是知識、思想和方法的精髓,當它薄到無形時,也就成為習慣性思維的一部分,在解決問題時,不假思索,信手拈來,下筆有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