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中華,王澤松(.安徽省南陵縣許鎮鎮農業綜合服務中心,安徽南陵 4300;.安徽省南陵縣農業技術中心,安徽南陵 4300)
受上級業務主管部門委托,安徽省南陵縣在雙季晚稻進行了不同種類葉面肥的試驗,旨在通過在水稻作物上施用不同品種的葉面肥產品,對比不同葉面肥產品在水稻上的應用效果和經濟效益,為大面積推廣應用提供科學依據[1]。
1.1 供試作物及品種 供試田塊種植的是雙季晚稻,品種為秀水417。前茬作物為早稻,品種為嘉興8號。
1.2 參試肥料 葉面肥有安徽神農氨基酸、安慶華輝氨基酸、北京綠天使氨基酸、安徽神農美洲星、陜西巨川有機水溶肥、安慶地益水溶肥、岳西綠力水溶微肥。對照材料有磷酸二氫鉀、尿素、磷酸二氫鉀+尿素。
1.3 試驗設計[2]試驗在南陵縣許鎮鎮黃塘村竹棵王自然村進行。設11個處理:處理①安徽神農氨基酸0.15 ml/m2兌水45 ml噴霧(折合小區3 ml兌水900 ml);處理②安慶華輝氨基酸0.75 ml/m2兌水45 ml噴霧(折合小區15 ml兌水900 ml);處理③北京綠天使氨基酸0.09 ml/m2兌水45 ml噴霧(折合小區1.8 ml兌水900 ml);處理④安徽神農美洲星0.15 ml/m2兌水45 ml噴霧(折合小區3 ml兌水900 ml);處理⑤陜西巨川有機水溶肥0.075 g/m2兌水45 ml噴霧(折合小區1.5 g兌水900 ml);處理⑤安慶地益水溶肥0.075 g/m2兌水45 ml噴霧(折合小區1.5 g兌水900 ml);處理⑦岳西綠力水溶微肥0.3 g/m2兌水45 ml噴霧(折合小區6 g兌水900 ml);處理⑧(對照1)磷酸二氫鉀 0.2%0.09g/m2兌水45ml噴霧(折合小區1.8 g兌水900 ml);處理⑨(對照2)尿素2%0.9 g/m2兌水45 ml噴霧(折合小區18 g兌水900 ml);處理⑩(對照3)磷酸二氫鉀0.2%0.09 g/m2(折合小區1.8 g)+ 尿素 2%0.9 g/m2(折合小區 18 g,合計兌水 900 ml);處理○11(對照4)清水45 ml/m2(折合小區900 ml)。各個處理3次重復,共33個小區,每個小區面積20 m2。其中,處理①~⑦為7種葉面肥,處理⑧為磷酸二氫鉀,處理⑨為尿素,處理⑩為磷酸二氫鉀加尿素,處理○11為清水。處理⑧~○11為處理①~⑦的對照。
各個處理隨機排列,各區組間、處理間設置隔離保護行。各小區用竹竿和絲絨線隔開,以防止各處理間施用葉面肥時串噴。試驗田四周設立寬1 m以上的保護行。除各試驗處理設計不同外,其他農事操作完全一致,如施肥、灌溉、病蟲害防治等。
1.4 試驗實施 所有參試材料均分別在水稻的拔節抽穗期和灌漿期實施2次葉面噴施。其中,第1次施用時間為9月16日,第2次施用時間為9月24日。
從播種后在水稻各個關鍵生育時期都進行田間觀察、記載。播種期均為7月2日,移栽期均為7月30日,分蘗期均為8月4日,拔節期均為8月21日,抽穗期均為9月20日,揚花期均為9月22日,灌漿期均為9月28日,成熟期均為11月10日,全生育期均為131 d。
2.1 結實情況
2.1.1 每穗總粒數。從表1可以看出,處理③平均每穗總粒數為96.77粒,其余介于93.27~96.13粒之間,而4個對照的平均每穗總粒數介于86.90~92.33粒之間。各處理的平均每穗總粒數均比對照有明顯增加,其中,與對照⑧相比,平均每穗總粒數增加介于4.40~7.90粒之間,各處理比對照增加4.95% ~8.89%;與對照⑨相比,平均每穗總粒數增加介于4.83~8.33粒之間,各處理比對照增加5.47% ~9.42%;與對照⑩相比,平均每穗總粒數增加介于0.93~4.43粒之間,各處理處理比對照增加1.01% ~4.80%;與對照○11相比,平均每穗總粒數增加介于6.37~9.87粒之間,各處理比對照增加7.33% ~11.35%。
2.1.2 每穗實粒數。從表2可以看出,處理③平均每穗實粒數為86.47粒,其余介于84.33 ~86.00粒之間,而4個對照的平均每穗實粒數介于75.27~81.33粒之間。各處理平均每穗實粒數均比對照有明顯增加,其中,與對照⑧相比,平均每穗實粒數增加介于5.47~8.83粒之間,各處理比對照增加7.04% ~11.38%;與對照⑨相比,平均每穗實粒數增加介于6.20~9.57粒之間,各處理比對照增加8.06% ~12.44%;與對照⑩相比,平均每穗實粒數增加介于1.77~5.13粒之間,各處理比對照增加 2.17% ~ 6.31%;與處理○11相比,平均每穗實粒數增加介于7.83~11.20粒之間,增幅介于10.40% ~14.88%。
表1 每穗總粒數比較
表2 每穗實粒數比較
2.2 經濟效益
2.2.1 產量。從表3可以看出,與噴清水對照相比,各處理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在處理①~⑦中,產量增加最多的是北京綠天使氨基酸,增產幅度達16.74%,其余6個處理增產幅度在12.48% ~16.20%之間。
通過進一步分析,發現與處理⑧、處理⑨和處理⑩相比,前7個處理也有不同幅度增產。其中,處理①~⑦比處理⑧增產8.61% ~12.72%,處理①~⑦比處理⑨增產9.34% ~13.49%,處理①~⑦比處理⑩增產2.91% ~6.81%。
2.2.2 產值。與只噴清水相比,噴施葉面肥均涉及物質成本問題。對于處理①~⑦,這些葉面肥成本少則51.0元/hm2,多則66.0 元/hm2,而它們產出的產值少則 2 157.60元/hm2,多則 2 894.40 元/hm2,產投比少則 37.16,多則55.13;對于處理⑧ ~ ⑩,成本少則 7.5 元/hm2,多則 33.0元/hm2,產出的產值少則 495.60 元/hm2,多則 1 608.00元/hm2,產投比少則18.67,多則66.09,即投入與產出相比,比例相差大,即使減去投入的成本,在進行方差分析[3]的時候,也不影響達到極顯著差異性。因此,在分析比較噴施葉面肥增加的產值時,筆者仍以產值進行比較。
表3 產量比較
表4 產值比較 元/hm2
很明顯,因為這些增加產量后的稻谷單價都是統一的,為2.68元/kg,即與增加的產量、增產的幅度是聯動的,因此當對增加的產值進行方差分析時,差異的顯著性也是同一的。現只需對產值數額進行介紹。
與噴清水對照相比,各處理間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在處理①~⑦中,單位面積產值增加最多的是北京綠天使氨基酸,增加產值2 894.4元/hm2,其余6個處理增加產值在2 157.6~2 800.8元/hm2之間;處理①~⑦比處理⑧增加產值1 541.4~2 278.2元/hm2;處理①~⑦比處理⑨增加產值1 662.0~2 398.8元/hm2;處理①~⑦比處理⑩增加產值549.6 ~1 286.4 元/hm2。
以往實踐和文字材料均已證明,在水稻生長中后期,根系的生命力逐漸變弱[4-5]。在抽穗前后進行根外追肥,可使有限的營養成分集中在頂端發揮作用[6]。該次試驗再次證明了根外追肥的作用,并且取得良好的效果,可以繼續推廣。
試驗中,雙季晚粳在抽穗階段噴施根外生長調節劑取得較明顯的效果。相對只噴清水而言,增加產量805~1 080 kg/hm2,增幅達 12.48% ~ 16.74%,增加產值2 157.6 ~2 885.4元/hm2;相對噴施其他根外肥料而言,增產效果也比較明顯。但是,必須要認識到,這些只是農作物在前期田間管理正常的基礎上實現的,如果前期田間管理沒有正常操作,那么要想取得這么好的效果是不可能的[4]。
[1]林美珍,錢曉華,胡榮根.怎樣配方施肥和使用微肥[H].合肥:安徽科學技術出版社,1992.
[2]北京農業大學《肥料手冊》編寫組.肥料手冊[M].北京,農業出版社,1979.
[3]凌樹洪,張澤生.農業試驗統計分析簡明教程[M].合肥:中國科技大學出版社,1992.
[4]中國農業科學院.中國稻作學[M].北京:農業出版社,1986.
[5]李成荃.安徽稻作學[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7.
[6]張培江.優質水稻生產關鍵技術百問百答[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