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亞林 (遼寧省林業調查規劃院,遼寧沈陽 110122)
黨的“十八大”對建設生態文明做出了全面部署,強調要把生態文明建設擺到重要戰略地位,實施五位一體、高層推動。《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規劃綱要(2013—2020年)》中明確指出,林業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要緊緊圍繞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宏偉目標,按照中央提出的“要把發展林業作為建設生態文明的首要任務”的要求,構筑堅實的生態安全體系、高效的生態經濟體系和繁榮的生態文化體系,切實擔當起生態文明建設賦予林業的歷史使命[1]。
在“兩屏三帶多點”的國土生態安全戰略框架下,遼寧省委省政府從生態立省、建設美麗遼寧的戰略高度,全面部署了以“兩退一圍”為重點的青山工程攻堅戰役,實施一系列有效舉措,全面清退“小開荒”、“小開荒”還林和超坡地還林,積極響應黨中央確立的以生態建設為主的林業發展戰略,明確“建立以森林植被為主體、林草結合的國土生態安全體系,建設山川秀美的生態文明社會”為目標的任務。營造經濟林產業帶作為遼寧省“青山”“綠水”“藍天”三大生態工程之一“青山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帶給老百姓實際效益的同時,進一步增加了森林植被面積,森林碳匯等綜合能力也得到顯著提高。
1.1 工程完成情況 按照遼寧省委省政府關于打好“兩退一圍”攻堅戰的部署要求,截至2013年年底,全省完成“兩退”任務32.55萬hm2,其中營造經濟林23.2萬hm2。
1.1.1 清退“小開荒”。全省已累計清退“小開荒”15.05萬hm2,還林14.82 萬 hm2。其中2012 年共清理“小開荒”10.03萬hm2,全部還林;2013年共清理“小開荒”5.01萬hm2,其中有4.79萬hm2還林。在全省完成清退“小開荒”還林任務中,營造經濟林為6.07萬hm2。
1.1.2 超坡地還林。全省已累計完成超坡地還林面積17.51萬 hm2,其中 2011 年完成超坡地還林 4.22 萬 hm2,2012年完成超坡地還林7.22萬hm2,2013年完成超坡地還林6.07萬hm2。2014年規劃完成超坡地還林2.63萬hm2。在全省完成超坡地還林任務中,營造經濟林17.13萬hm2,2014年規劃完成營造經濟林 2.63 萬 hm2[2]。
青山工程經濟林產業帶建設全部完成后,全省將新增經濟林面積25.83萬hm2。工程完成情況詳見表1。
表1 青山工程經濟林產業帶建設現狀及發展規模 萬hm2
1.2 工程布局情況
1.2.1 樹種布局情況。按照因地制宜、適地適樹的原則,“兩退”工程應大力發展以平榛、平歐雜交榛、仁用杏、栗樹、核桃、大棗、文冠果、蘋果、梨等為主導的經濟林產業帶。產業帶建設營造經濟林樹種詳見表2。
1.2.2 產業帶布局情況。青山工程產業帶建設布局詳見表3。
“兩退一圍”工程的實施使全省森林面積進一步增加,森林資源得到有效保護,森林質量得到不斷提高,生態環境明顯改善,森林的綜合效益全面增強,對全省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
2.1 生態效益有效提升 通過加強補植補造和封禁管護,全部郁閉成林后,全省可新增綠化面積32.55萬hm2,使全省林木綠化率增加2.2個百分點。其中,新增森林面積14.82萬hm2,使全省森林覆蓋率增加1個百分點。青山工程經濟林產業帶建設全部完成后,全省將新增經濟林面積25.83 萬 hm2。
根據2010年《中國森林生態系統服務功能評估》的理論和方法,結合2011年遼寧省政府發布的《遼寧省森林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動態評估》相關數據,計算遼寧省青山工程經濟林產業帶年涵養水源、調節水量達到6.13億m3,年固土量達到935.95 萬 t,年保肥量達到 43.38 萬 t,年固碳 30.67 萬 t,年釋氧57.16萬t,年積累營養物質0.66萬t,年生產負離子量1 018億個,年吸附氮硫化物0.5萬t,年滯塵量262.5萬t。經濟林產業帶年產物質量詳見表4。
表2 青山工程經濟林產業帶各樹種統計萬hm2
表3 產業帶建設布局
表4 青山工程經濟林產業帶建設年產物質量統計
根據《森林生態系統服務功能評估規范》(LY/T1721-2008),結合青山工程經濟林產業帶建設產生物質量,可計算遼寧省青山工程經濟林產業帶年產價值量達到90.03億元,其中涵養水源年產價值量50.54億元,保育土壤年產價值量12.26億元,固碳釋氧年產價值量9.32億元,積累營養年產價值量0.98億元,凈化大氣環境年產價值量3.93億元,生物多樣性保護年產價值量13.00億元[3-4]。經濟林產業帶年產價值量詳見表5。
表5 青山工程經濟林產業帶建設年產價值量統計 億元/a
2.2 經濟效益日趨顯著 全省青山工程經濟林產業帶建設營造經濟林面積25.83萬hm2。經濟林產業帶建設主要營造的品種有以核桃、平榛、平歐雜交榛為主的木本膳食油經濟林,以文冠果為主的生物質能源林,以兩杏一棗、板栗、蘋果、梨、桃、李子等為主的干、鮮果經濟林。各品種達產后,按照果品市場單價和單位產量算得單位產值,果品經加工成果仁、植物油、飲料、罐頭等,按照加工后產品市場單價和單位產量算 得單位加工產值。主要樹種產量產值經濟指標見表6。
表6 產業帶建設主要樹種產量產值指標
“兩退一圍”是一項生態工程,也是惠民工程、富民工程,在建設生態帶的同時,打造了一條產業帶、富民帶,經濟效益已初步顯現,趨勢向好。在全省已完成的32.55萬hm2“兩退”任務中,發展蘋果、梨、板栗、榛子、大棗等經濟林23.20萬hm2,全部進入盛果期后,每年果品產量可達180萬t,收入230億元。其中,超坡地還林平均收入是退耕前(每年按15 000元/hm2計)的4.8倍。產業帶建設將帶動38.7萬農戶從事經濟林生產,人均年增加收入11 654.0元。青山工程經濟林產業帶將成為農村經濟新的增長點。
2.3 社會效益持續釋放
2.3.1 改善環境,凈化空氣。產業建設不僅能為人類提供木材和林副產品,而且樹木生長能吸收二氧化碳和水,釋放大量氧氣,提高空氣中的氧氣含量,同時還具有吸收懸浮粒子、二氧化硫和分泌植物體殺菌素作用,從而凈化空氣,改善生態環境。
2.3.2 示范樣板,恢復景觀。經濟林產業帶建設有部分集中連片的地塊是按照示范樣板林的標準營造的,為全省其他項目的工程造林和管理工作起到了應有的示范作用。同時,青山工程經濟林建設都處于林間天窗的“小開荒”和超坡地內,長勢良好,在郁閉之后,林相齊整,郁郁蔥蔥,最大程度地恢復了山體的原貌,使原本破碎的景觀得到徹底修復。隨著當今生態旅游的興起,部分地區的經濟林還發揮著一定的景觀游覽和休憩作用,不僅使人們放松了身心,強健了體魄,還給景區提供了增收的機會。
2.3.3 創造就業機會,促進區域發展。產業的發展擴大了就業途徑,吸收大量農村勞動力,使其直接投入到造林、撫育、采收、管護及林產品加工等勞動密集型產業中,增加了農民收入;產業的發展帶動了物流、倉儲、深加工等相關產業的發展,從而進一步促進區域發展。工程建成后,除38.7萬農戶直接參與生產外,還新增倉儲加工龍頭企業20家、新增經濟林產業專業合作社達到1 000個,可增加就業人數約1.1萬人,按照區域內人均工資2.0萬元/年計算,每年可創造就業機會價值2.2 億元[5]。
[1]國家林業局.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規劃綱要(2013-2020年)[Z].2013.
[2]遼寧省林業廳.遼寧省“兩退一圍”工程核查報告[R].2013.
[3]國家林業局.森林生態系統服務功能評估規范(LY/T1721-2008)[S].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2008.
[4]國家林業局中國森林生態系統定位研究網絡管理中心.2011年遼寧省森林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動態評估[R].2012.
[5]遼寧省林業廳.遼寧省干堅果等經濟林產業帶發展規劃[Z].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