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聰
摘 要:文章基于文化學視角,運用文獻資料法、邏輯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以文化主體“人”為線索,分析“人”在武術發展中的體悟過程。研究認為:“體”是編碼者對身體運動規律體認的過程,是武術技術的發展和身體文化交流的基本條件;“悟”是傳播者“內省”技道與“自悟”德行的修行過程,是武術技術創新、德育教化人才的方式;“體悟”是解碼者對武術文本“形、象、意”的解讀過程,是解析武術文化表征和內在意境的途徑。
關鍵詞:武術 文化主體人體悟 中圖分類號:G8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5643( 2015 )04-0023-03
文化由人類締造,因而文化的傳承脈絡必然交付于人群中流變的延綿。文化的發展無法忽視作為文化核心“人”的重要性,因為“人”是將文化內容活態化的主體,所以從某種程度上來審視,“人”的因素比客觀存在的文本資料、錄像資料等因素都更為重要。當下武術文化由“物質”與“精神”二者有機組成,可是發展的征程將會不可避免的伴隨困惑,問題就在于我們將主要精力聚焦于武術文化的物質文本傳承,而忽視了影響物質文本今后存在的關鍵——精神主體“人”。中國武術作為活態“人”所展示的文化,其傳承與發展的關鍵點在于武術文化的主體“人”,由于人是受主觀意識控制的高級動物,其身心發展的歷程就是締造文化、“體悟”文化的過程。
“體悟是文化主體在對事物認識與實踐過程中反復玩味、琢磨后的自我會意”…,它在實踐的基礎上借助比附、聯想、判斷、推導和自我喻示的思維活動來作為覺與悟的方法路徑。“體悟”通過對某一事物的形象和本義的引伸,用另一事物去比喻和表征另一事物,進而突破了事物間的時空界限,形成一種主客觀高度融契后產生的內在文化張力。在中國武術文化中,不管是從武術套路的編碼者,還是從文化的傳播者與解碼者的角度,若想對武術文化進行深層次的理解都須通過身心體驗到對意象構建的“體悟”過程。
1 體:編碼者對身體運動規律體認的過程
1.1套路的創編與重構:“技術”與“根器”的協作
正所謂“技術”,其中“技”字由“扌”和“支”兩部分構成,釋義為“一種維持生活的手藝,它像人的四肢可以支撐本體那樣支撐人的生活,”[2]也就是說技的形成是靠人體的四肢來完成,它是人賴以謀生的手藝;再來看“術”字,作為名同時有方法、道路、技藝之意,而作為動詞時,則有學習、實踐等含義。綜上而言,我們就不難得出“技術”是人通過身體的四肢,在不斷實踐中形成的人賴以生存的一種身體運動方法。長期以來,武術中各式各樣的招式創編,包括武術套路的編排都是由編碼者在對身體動作進行了文化賦值以后,在一定的時間、空間內完成的技術動作。套路創始之初,是經過不斷的對身體運動規律的認識與再認識,達到身體技藝的超越與再超越,而在套路發展的過程當中,經過“拳練千遍,其義自現”的習練方式,實現編碼者對套路技術的不斷創新。
對于編碼者創編套路的過程而言,一招一式的形架都是可視的、可模仿的身體體悟的基礎,是一種身體技術的“筌蹄”。[3]對武技真諦的理解在武技形成之初就與我們身體的體驗過程直接相關。有人習練了一輩子武術,到頭來難得武技真諦,就像有人當了一世和尚,最終悟不出佛旨所在一樣,“根器”[4]的高下,某種程度上也就決定了可能達到的武技水平之高下。所謂“根器”,出自佛教教義,是朝佛者先天品行和接受佛義容量的總稱,在武術套路的創編中,則可視作是編碼者對技術的創編離不開身體的本身和身體的運動規律。因此,在廣大拳術套路的重構過程中,往往把那些違背身體運動規律,不利于當下時間、空間內發展的動作逐一舍棄,以達到技術結構的創新與重構。
1.2技擊屬性的回歸:編碼者的體認
眾所周知,技擊是武術的本質屬性[5],它是武術技術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也是身體體認過程所必須經歷的階段。從技擊的本源來看,技擊就是人在利用自己的肢體運動或在此基礎上借助外物來掌控他者的技法,通過這種技法的切磋,以求身體技術在實戰中獲得再創造的力量和對身體運動過程的文化體悟。中國人自古提倡“知行合一”的思想觀念,也就是身體的運動需要在主體意識的指導進行,而判斷主體意識的正誤義必須通過回歸到身體的自身實踐當中去。因此,中國武術家在創編套路時,不僅追求至深的拳理技法,還講求“練中有悟,悟中有練,悟練結合”[6],經過這樣一個“知行合一,悟練結合”的體認過程,才能在武術套路創編過程中不斷豐富對中華武術內在文化層面的內容,在身體實踐的過程中實現對武術技擊屬性的回歸。
武術運動的體認過程,實則是編碼者參與文化創造過程中的身體實踐過程,也就是通過不斷的身體實踐,探尋身體存在的價值與意義。武術的技擊屬性,出自身體技術的演化,來源于武術編碼者的身體實踐過程,也就是說編碼者對技擊屬性的回歸必須從身體技術的回歸開始。正如武術技術中的低架勢對下盤穩定性要求頗高,為的就是使身體下盤的穩定和牢固在與地面接觸中借助地面力量實現身體技術的完美展現。通過身體自身的,抑或是借助外物的力量達到身體的最終體悟,使“穩同堅實”[7]成為武術文化上的,也是有技術上的意義存在。因此,武術的技擊屬性發展到了后期,實際上成為了一種人對自身肢體以及心理上的時空性控制的方式與途徑,并通過這樣的方式實現身體文化的交流與互動。
2 悟:傳播者“內省”與“自悟”的修行過程
2.1“內省”技道
“武術”中的“術”是武術傳播者對中國武術本質的無悔訴求,習練者通過對技藝的追求來傳播東方意識形態下的文明,使之具有獨特的民族文化屬性?!皟仁 盵8]是儒家道德修養的一種重要方法,它強調“自我的省察與認知,在武術技藝的傳授與習練中”[9],“內省”要求本人的躬身踐履,對于武技之道的體悟,必須以日積月累的長期實踐過程為基礎。正所謂“吾日三省吾身”,傳播者若想習得高水平的武技,只有在長期的練習中不斷審視自己,認識自己,通過對技術要領的“反復體會,不斷領悟”,才能實現“行”與“知”的結合。武諺有云:“拳學好,三湊巧,方法多練加琢磨”[10]?!岸嗑毤幼聊ァ钡捏w悟方式,至今仍是傳統武術訓練中的金針寶筏??梢?,“術”之所以可以作為動詞來釋義,表示學習、實踐的含義,武術又何嘗不是武術傳播者身體、心理實踐所引起的“內省”式的“體悟”文化活動呢?endprint
武術套路學習的過程中,“默藝”[11]“是傳播者在反復習練時動作,從中體會身體內外的配合和勁力的發放,同時在練功結束后反復思考、琢磨武技的一個過程,這就是武術傳播者通過“內省”來追求“技道”的實例。如若習武者不懂“默藝”與“內省”,那他所達到的武技水平和理解的武術文化的水平,必定不會太高。在中國傳統哲學實踐理性的深刻影響下,武術技藝的習得過程并不過多注重按部就班的武術文本,因為從靜態的武術文本中絕對體悟不到變化莫測、難見端倪的武技奧境?!叭g必須口授,圖說雖詳,只是供學者參考,不能恃為人手之圭臬也”[12],由于“拳技之妙,全在變化”,故傳播者只能在傳承實踐的過程中,通過反復的“內省”去深刻把握與領會武術的真正“奧義”所在。2.2“自悟”德行
“悟,可指覺醒、覺悟,又包含理解、領會的意思”[13]。由此可見,自悟的意思是自我覺醒、自我覺悟、自我領會、自我理解,而白悟又是內省之后內心世界的凋理過程,是對內省的一種梳理和完善,從而達到身心和諧發展的狀態。武術文化傳播過程中的“悟”,從習得傳播者的角度來看,重點在于通過身體習得過程中對武術文化內在精神價值的“領悟”。從武術套路誕生的文化類型來看,套路的最終價值追求在于更高層次的實現人生的完善和人格的塑造。武術套路最初的“體”是用來實現防身、健體、娛樂等作用的,當沿著最初的起點繼續走下去的時候,發現我們最終仍然會將武術文化會聚于對人格和人生訴求的表達。因此,從文化的傳承來看,除了通過“內省”技道來掌握一定的防身技能之外,武術還擔負著道德倫理的教化重任。人們通過習武來修身養性,通過“武德”來約束自身的隱形“暴力”行為,成為一個能武、善武而不“武暴”的“真君子”。
“中國人意識中最強者為倫理觀念,其次為美感。”[14]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習武是培養“文武雙全”人才的重要環節,因為通過習武可實現“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歷史重任。武術“體悟”中的“自悟”就是受中國傳統文化儒家思想熏陶下的“德育”與“教化”過程。由于武術是一種外修內練的技藝,習武者在技藝習得的過程中堅定對武術的執著與追求,通過對人外物的聯系去反復琢磨拳理,在親身體悟中回歸內心的調整,使自己的精神情感、意志氣質、性格特點進行潛移默化的塑造,以達到品性的練就與長久的“規訓”[15]怍用。因此,中國武術可以看作是一種在“自悟”過程中實現“教化”的內生化育的實踐過程。習武者通過“自悟”,在感性的身體運行形式中,在武術奧義的引導下,以經驗中的生活準則置于其中進行自我考察,使其自身能夠自我“內化”,擔負起道德責任,與此同時實現人格品質的提升和變革。
3 體悟:解碼者對武術文本“形、象、意”的解讀過程
3.1“形”到“象”的外在藝術表征
武術的解碼者對武術的解讀大抵離不開一種慣性式思維,即從事物的具體形象到抽象意境的解讀,也就是對事物的理解都需經過從具體化到抽象化的過程。武術發展至今,不再僅僅是“武士”們的領域,而是成為人們追求藝術美的“沃土”,[16]曾經的武術主要是青少年的壟斷型“包場”,而如今的武術卻成為“老少皆宜”的“樂園”,是整個群體性的藝術審美對象。
所謂“觀其表,而知其理”,因此武術解碼者對武術體悟的起初應是從武術套路表露在外在“形”開始。武術中的“形”包含演練者的體態、套路編排、技術節奏、服飾器械等一切用肉眼所能解析的外在表征事物,而這些“形”在形成之初,都與人們的藝術審美需求緊密相連。面對武術的“形”,解碼者作為旁觀者第一反應就是發現它的“形”所展現的武術身姿、服飾搭配等方面的“可看點”,以此為基礎結合自身的審美思維,逐漸構建出對整套動作的一個“象”,也就是在具體客觀實物的基礎上構建出一個理性思維意識下的整體的“象”?!拔弩w稱,乃可謂之形備”[17]從外部關系來看,武術將自然之形、萬物之變寓于拳理之中;從內部關系來看,武術追求人體運動中身心的和諧統一,肢體各部位動作的“齊奏共鳴”。就比如早期的“武舞”,我們在對其進行解碼的時候,首先必須從單一動作的外在“形態”人手,以此為據再進行具體“事象”的構思,使人們對“象”的解讀依托于“形”的存在。
“形象”中“形”不離“象”,意味著“形”的存在必然引出“象”的產生。何謂“形象”?“形”,事物的形狀、樣子;“象”,象征;二者合一即“表示一個人或事物的外部特征”[18]。解碼者在武術體悟的過程中必然經歷對其外在表征“形象”到內在精神“抽象”的一個解讀過程。如從太極拳名稱中“金雞獨立、白鶴亮翅”,我們首先通過視覺、聽覺所發現的只是一個單一的動作而已,當經過我們的理性意識的重構之后,這些動作就變成了一幅含有“故事”的圖畫,也就是“象”的形成。
3.2“象”到“意”的情境表達
在武術文化中,武術“意象”是對武術“形象”的更深層次解讀?!靶蚊栏心?,意美感心”[19]這其中的“意”即“意境”,而意境則是只存在于人腦中“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含蓄的、抽象的東西,需要人們在具象化思維意識的引導下方能體認?!度馐稣妗分休d:“拳即是道,內中之消息,知者多不肯言”l馴,“不肯言”的背后原因正是由于“消息”的無以言表,只能通過意會而難以言說的“意境”困擾。如同老子所說的“道可道,非常道”一樣,可言之道非道,在不可言說的體悟中,存在著比文字與語言更可靠的真實而又抽象的“意境”。
“意象”就是解碼者在主體情思對客體物象的喻解領悟基礎上進行的情景構建。由此可見,以個人體悟為特征的意象構建,也正是使武術文化充滿民族文化韻味的關鍵所在,其中“意”在具有鮮明意蘊性表達特征的武術文化中有著難以磨滅的久遠影響力。象形拳的命名中,往往是“看其意象什么形,即以什么命名”,[21]而命名的內容,則是構建“意境”的關鍵,它是解碼者經過主觀思維包裝修飾后的抽象物象,它使人在聯想、喻示中得到意會體悟,通過調動解碼者對喻示已有客觀對象的日常感知能力,從而構成一種可會意、可思想的視角圖景。因此,解碼者對武術文本的體悟,正是借助了這類暗喻、聯想、推導的抽象化心理活動,在一定的時間、空間內,實現對武術文本深層含義的,由“形象”到“意象”的高度融契后的文化體悟過程。習武者在習得武技過程中“精、氣、神”統一、“形神兼備”,追求的就是身體與“神思”相結合,“形象”與“意象”相聯系的境界;解碼者在欣賞武術過程中的“意念”融入,“情景”體驗,也就為其身心的體悟鋪墊了道路,成為吸引更多武術參與者的關鍵所在。endprint
4 結語
文化傳承延續的核心是“人”,武術文化也勢必交付這樣的延綿,其發展離不開“人”的“在場”,理性意識指導下的身心“體悟”過程,成為助長武術文化活力的不竭動力。武術文化的發展深度依賴于“人”這一“操縱主體”,因此我們不能只重視武術文本的留存,而忽略“人”在解讀武術文化中的關鍵作用。武術發展中的“體悟”脈路,實際上不但是武術操縱者對文本深刻解讀的經歷,而且是武術參與者對身體文化感悟的過程,更是武術“在場者”熏陶人文品格的過往。研究“人”在武術文化中的“體悟”行為,將會從他者的視角為闡釋武術的傳承與發展提供路徑,即身體運動規律與技術創新、技道并存與德行培養、文本內涵南淺到深解讀。因此,從“人”的“體悟”視角研究武術文化的傳承與發展,目的不言自明——為了武術文化在“被解讀”的基礎上尋求創新式發展思路,尋驪武術文化傳承與發展的正確方向。
參考文獻:
[1]周偉良.簡論傳統武術的直覺體悟[J].中華武術(研究),2012(03):28-31.
[2]劉素靜,王海泊,馬振水.作為體悟的中華武術文化現象解讀[J]河北體育學院學報,2012(04):82-84.
[3]趙天一.中國古典意象史論[D].西南大學學位論文,2012.
[4]吳松,王崗,張君賢.武術意象:一種典型的藝術化物象——對中國武術藝術理論的初[J].體育科學,2012(05):87-91.
[5]戴國斌.體悟:對武術的解釋[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1( 01):34-36.
[6]何志剛,張超.傳統文化之體悟——武術教學方法的另一種解讀[J]浙江體育科學,2006( 04):69-71.
[7]羅輯.少數民族武術中的“物”的在場、脫域與出場——以貴州少數民族武術為例[J].體育科學,2014(03):72-75.
[8]黃碧珠.體悟與踐行——談德行養成[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學科版),2008( 09):91.
[9]趙仲牧.審美范疇與思維模式——試論中國傳統審美理論的體悟型思維[J].思想戰線,1991( 03):27-33+63.
[10]周偉良.簡論傳統武術的直覺體悟[J].中華武術(研究),2012( 03):28-31.
[11]劉素靜,王海泊,馬振水.作為體悟的中華武術文化現象解讀[J].河北體育學院學報,2012(04):82-84.
[12]趙天一.中國古典意象史論[D].西南大學學位論文,2012.
[13]何志剛,張超.傳統文化之體悟——武術教學方法的另一種解讀[J].浙江體育科學,2006(04):69-71.
[14]王崗.關注武術傳承的主體:人[J]搏擊·武術科學,2006(12):1.
[15]郭軍.從內省到自悟——儒家修身思想的心路歷程[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8(05):46-50.
[16]趙仲牧.審美范疇與思維模式——試論中國傳統審美理論的體悟型思維[J].思想戰線,1991(03):27-33+63.
[17]王崗.中國武術:一種追求教化的文化[J].體育文化導刊,2007(03):29-32
[18]王崗.中華武術:一個被忽視的活態文化傳統[J].搏擊·武術科學,2007(08):2.
[19]黃碧珠.體悟與踐行——談德行養成[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學科版),2008(09):91.
[20]李傳奇.身體理論視野下的體育修身論[D].南京師范大學學位論文,2012.
[21]顧黎艷,洪劬頡.有意味的“體悟”——唐江澎“體悟教學”思想與實踐綜述[J].教育研究與評論(中學教育教學),2011(07):16-26.
On the Understanding Process of the Cultural Subject¨Man” in Chinese Wushu
Liu Cong
(Graduate Department of Chengdu Sport University, Chengdu Sichuan 610041, China)
Abstract: Based on the cultural perspective, with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logical analysis and other methods, the study takes the culture subject "Man" as the clue, does the analysis of "Man" i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Wushu in the comprehension process. The analysis finds: "body" is the code of the body movement rule of recognition process, is the basic conditio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Wushu techniques and physical cultural exchange; "Enlightenment" is the practice of disseminator "introspection" and "self realization" technical way of virtue, is a martial art technical innovation, moral education way; "understanding" is the decoding of Chinese Wushu text "shape, form and intention"process, is a way of analyzing Chinese Wushu culture inherent characterization of artistic conception.
Key words:Wushu cultural subject people understanding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