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榮娟 王季良
摘要:王季良主任是天津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主任醫師,津門名醫王云翮之子,從事中醫、針灸臨床工作近40年。潛心醫學,傳承有序。臨床特點針藥結合,療效斐然。王師擅長應用中醫理論及經絡學說治療腦血管病、小兒腦癱、面神經炎、頸腰椎關節病及內科雜病,臨床療效顯著。筆者有幸跟師學習,聆聽教誨,受益匪淺。本文整理王季良主任治療甲狀腺結節的醫案、醫論,介紹其對該病的治療經驗,并舉驗案進行說明.
關鍵詞:中藥;甲狀腺結節;癭瘤;王季良
中圖分類號:R26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2349(2015)03-0007-02
甲狀腺結節(thyroid nodule)是臨床常見病。流行病學調查顯示:一般人群中通過觸診的檢出率為3%-7%,而借助高清晰超聲的檢出率可高達20%- 67%,女性和老年人群更為多見。5%-15%的甲狀腺結節為甲狀腺癌,受年齡、性別、放射線接觸史、家族史和其他因素影響[1]。本病屬于中醫學“癭瘤”的范疇。早在公元前3世紀,我國已有關于癭瘤的記載。《呂氏春秋·季春紀》:“輕水所,多禿與癭人”,不僅記載了癭瘤的存在,而且觀察到癭瘤的發病與地理環境密切相關[2]。
王季良主任根據多年的臨床經驗及對本病的大量臨床研究,對甲狀腺結節的診治形成了獨特的理論和防治思路,臨床實踐中療效確切,現將王季良主任治療經驗總結如下。1 甲狀腺結節的病因病機
中醫對癭瘤的論述較多,《諸病源候論·癭候》云:“諸山水黑土中,出泉流者,不可久居,常食令人作癭病,動氣增患。”《雜病源流犀燭·頸項病源流》日:“西北方依山聚澗之民,食溪谷之水,受冷毒之氣,其間婦女,往往生結囊如癭。”《重訂嚴氏濟生方·癭瘤論治》說:“夫癭瘤者,多由喜怒不節,憂思過度,而成斯疾焉。大抵人之氣血,循環一身,常欲無滯留之患,調攝失宜,氣凝血滯,為癭為瘤。”總之,癭瘤的病因不外乎水土失宜、情志內傷、飲食失調及體質因素。肝郁則氣滯,脾傷則氣結,氣滯則津停,脾虛則釀生痰濕,痰氣交阻,血行不暢,則氣、血、痰壅結而成癭病。本病的主要病理產物和致病因素是痰凝、氣滯、血瘀;其病理特點以實證居多,久病由實致虛,可見氣虛、陰虛等虛候或虛實夾雜之候。2立法選方
《千金要方》和《外臺秘要》記載了數十個治療癭瘤的方劑,其中常用的藥物有海藻、昆布、羊黡、鹿黡等。《本草綱目》明確提出黃藥子有“涼血降火,消癭解毒”的功效。《外科正宗·癭瘤論》所載的海藻玉壺湯等方,至今仍為臨床所用。根據癭瘤的病因病機和中醫先賢的經驗總結,王師臨床治療癭瘤多以行散氣血、行痰順氣和活血散堅為基本治則,即海藻玉壺湯加減配合石菖蒲、郁金,臨床療效確切。海藻玉壺湯為《外科正宗》方,主治:肝脾不調,氣滯痰凝;癭瘤,堅硬如石,推之不移,皮色不變。本方以海藻為主藥,配合諸藥可使癭瘤得消,功效之高,猶如玉制之壺可貴,故名海藻玉壺湯。海藻、昆布、海帶化痰軟堅,消癭散結;青皮、陳皮、半夏、浙貝、連翹、甘草理氣清熱化痰散結;當歸、川芎、獨活養血活血。石菖蒲化痰濁,開心竅醒心神,化濕開胃和中。郁金行氣解郁,涼血祛瘀,清心化濁。二藥合用,相得益彰,宣壅開閉,通竅功效益增。
臨床加減:氣虛者加黃芪、黨參、太子參等以益氣扶正;血虛者加紅參、當歸、川芎等以補血活血;陰虛者加生地、百合、沙參等以養陰清熱;陽虛者加桂枝、肉桂、附子等以溫陽散寒;肝郁者加香附、郁金、柴胡等以疏肝理氣;肝火旺,煩躁易怒者加黃芩、夏枯草、青黛等以清肝瀉火;癭瘤結塊較大或較硬者可加三棱、莪術、黃藥子、山慈菇等以增強活血軟堅,消癭散結的作用;癭瘤癌變者可加半邊蓮、半枝蓮、重樓等以清熱解毒消腫。3病案舉例
吳某,女,51歲,自由職業者,2014年9月6日初診。主訴:頸前不適1年余。患者于2013年開始偶感頸前不適,遂就診于當地醫院,甲狀腺B超示:右側甲狀腺內可見1.6 mm×1.2mm低回聲區,邊界清晰。甲功五項:正常。現癥:頸前不適,心煩易怒,納可,寐安,已絕經,大便干,2天1次,小便調,舌紅苔少,脈弦細。體格檢查:血壓:125/80mmHg,心率:68次/分,律齊,兩肺未見明顯異常,肝脾未觸及,生理反射正常,病理反射未引出,既往體健。西醫診斷:甲狀腺結節。中醫診斷:癭瘤(肝脾不調,氣滯痰凝)。治法:理氣化痰,散結消癭。處方:生地10g,玄參15g,柴胡10g,赤芍10g,瓜蔞15g,半夏10g,浙貝10g,夏枯草30g,海藻10g,昆布10g,山慈菇10g,黃藥子6g,青皮10g,陳皮10g,石菖蒲10g,郁金15g。服法:7劑,水煎服,日1劑,水煎300mL,分2次溫服。二診:服藥后頸前不適略輕,心煩見輕,效不更方,繼服7劑。三診:服藥后頸前不適明顯見輕,心煩見好,大便干燥見輕,黃藥子性苦寒,有毒,久服對肝臟損害較大,故將原方中黃藥子減為3g,青皮性較峻烈,行氣力猛,久服耗損真氣,為害不淺,故將原方中青皮減為Sg,其他中藥不變,因患者病情較穩定,繼服14劑。數周后諸癥皆消。4按語
患者為中年女性屬于甲狀腺結節好發人群,因為婦女的經、孕、產、乳等生理特點與肝經氣血有密切關系,遇有情志、飲食等病因,易引起氣郁痰結,氣滯血瘀,及肝郁化火等病理變化,故易患此病。治療癭瘤,古有“順氣為先”之訓。即疏肝氣,健脾運,故方中用柴胡、郁金以疏肝理氣。古之醫家認為癭病大多為痰做祟,治療不離化痰散結法,故用夏枯草、浙貝母、半夏、瓜蔞、青皮、陳皮。癭病痰氣郁結日久化火,火熱耗傷陰精而導致陰虛火旺。其中尤以心、肝兩臟陰虛火旺的病變最為突出,故患者出現心煩易怒,大便于結之癥。所以方中選用生地、玄參以養陰增液。方中海藻、昆布、黃藥子、山慈菇化痰軟堅,消癭散結之力強是治療癭瘤的臨床常用藥、特效藥。此外,赤芍有活血散瘀之效,石菖蒲可宣五臟,利九竅,逐痰消結,諸藥合用共奏理氣化痰,散結消癭之效。5結語
甲狀腺結節是一種臨床常見病,多數患者無任何臨床癥狀。隨著目前對甲狀腺結節認識的逐漸提高、檢測手段的不斷進步、民眾日益關注自身健康,使得該病的預防及治療受到進一步的重視。中醫學具有優秀的“治未病”理論思想及辯證論治的治療方法,在未來疾病預防及臨床治療方面具有廣泛的發揮空間。王師治療甲狀腺結節既繼承了經方的用藥經驗,又結合自己多年的臨床經驗辯證論治,臨床每獲佳效,為臨床治療甲狀腺結節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思路,值得探討。參考文獻:[1]葛均波,徐永健,內科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3:699.[2]周仲英.中醫內科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7:315
(收稿日期:2014 -12- 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