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俊榮 李曉陽

摘要:目的 觀察自擬降逆止哮湯治療胃食管反流相關性支氣管哮喘的臨床療效。方法 選自2012年3月-2014年3月肺病科門診的96例胃食管反流相關哮喘患者,根據治療藥物的不同分為2組,其中治療組48例,采用降逆止哮湯聯合常規西藥治療,對照組48例,西醫常規治療。觀察比較2組治療前后的胃食管反流癥狀評分及FEV1及PEF%及胃鏡檢查。結果2組治療后,治療胃食管反流癥狀評分改善較對照組明顯,2組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學意義(P<0.05);肺功能改善及胃鏡胃黏膜分級比較及中醫證候療效評價,2組比較均有統計學意義,P<0. 05。結論 自擬降逆止哮湯治療胃食管反流相關性哮喘有較良好的療效
關鍵詞:降逆止哮湯;胃食管反流;支氣管哮喘;療效觀察
中圖分類號:R256. 12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7-2349(2015)03-0046-02
近年來,國內外有關文獻報道,胃食管反流( GFRD)和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的關系密切,且互相影響[1-2]。筆者在西醫常規抗感染、止咳、平喘的基礎上,加用自擬辛開苦降中藥方口服治療48例,與兩藥對照組的48例比較,取得一定療效,現報道如下.1 資料與方法1. 1 臨床資料2012年3月-2014年3月本院肺病科門診及病房胃食管反流相關哮喘患者96例。其發病時均有不同程度胸骨后燒灼感、反酸、噯氣、上腹不適、咳嗽、氣喘等癥狀,診斷均符合中華醫學會消化內鏡學會制定的《反流性食管病(炎)診斷治療方案》標準[3]及中華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哮喘學組制定的《支氣管哮喘防治指南》(2008年)標準4。將96例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48例對照組48例。治療組48例,其巾男33例,女15例;年齡l8~ 65歲,平均(42+10)歲;病程病程(4+1)a,胃反流性食管炎分級:0級10例l級13例2級17例3級5例4級3例;對照組48例,其中男30例,女18例;年齡15—68歲,平均年齡(43士14)歲,病程(3+1)a,胃反流性食管炎分級:0級11例l級13例2級16例3級4例4級2例2組患者年齡、性別、病程、胃反流性食管炎分級差異無統計學意義(Jp>0.05),具有可比性。1.2治療方法 治療組給予抗炎、平喘、對癥等哮喘的常規治療,同時每天服降逆止哮湯,處方:黃芪30g,當歸15g,半夏15g黃連5g黃芩15g,竹茹10g黨參15g,延胡索10g,旋覆花12g,白及10g(沖服),干姜Sg大棗3枚,炙甘草5g,枳實15g,烏賊骨12g(沖服),代赭石10g。水煎400 mL早晚溫服對照組48例,根據病情予抗炎、平喘、對癥等哮喘的常規治療,加用抑酸及胃腸動力藥,加用奧美拉唑腸溶膠囊20 mg1次/日,嗎丁啉10mg tid,2組均以4周為1個療程,共治療2個療程。治療前及8周治療結束后檢查胃鏡。1.3觀察指標1.3.1 胃食管反流癥狀評分[5] 0分:無癥狀;1分:癥狀輕微,不影響生活與工作;2分:癥狀明顯,輕度影響生活與工作;3分:癥狀顯著,嚴重影響生活與工作,需要藥物控制,1.3.2肺功能改變肺功能儀測定,主要觀察第一秒用力呼氣容積( FEV1)及最大呼氣量PEF%變化情況。1.3.3 中醫證侯療效標準根據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臨床治愈:臨床癥狀、體征全部消失,證候積分減少95%以七;顯效:臨床癥狀、體征明顯改善,證候積分減少70%以上;有效:臨床癥狀、體征均有好轉,證候積分減少30%~69%;無效:臨床癥狀、體征無明顯改善,甚或加重,證候積分減少不足30%。1.3.4 胃鏡檢查食管變化以Savery-Miller分級法0、I、II、III、IV級食管病理變化為標準,痊愈:0級;有效:減少II級;好轉:減少I級;無效:無變化或增加I級以上。1.4統計學分析數據應用SPSS 16,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計數資料采用卡方檢驗,計量資料以(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等級資料比較用Ridit分析。2結果2.1 2組治療前后胃食管反流積分比較見表1。2.2 2組治療前后肺功能改變見表2。2.3 2組胃鏡胃黏膜分級比較見表3。2.4 2組中醫證候療效比較見表4。3討論
胃食管反流病(GERD)臨床上常見,是指胃十二指腸內容物反流人食管引起燒心等癥狀,可引起反流性食管炎以及咽喉、氣道等食管臨近的組織損害。支氣管哮喘是多種細胞和細胞組分參與的氣道慢性炎性反應性疾病。臨床及流行病學資料提示,支氣管哮喘與CERD密切相關。二者互為因果,相互影響。許多臨床及實驗報道證實GERD可誘發或加劇支氣管哮喘,目前認為主要是微量或大量酸反流物直接或間接作用于氣道,通過迷走神經反射、神經源性炎癥等機制誘發氣道高反應性,從而引起支氣管痙攣、血管擴張、血漿滲出等表現。日前,西醫對本病的治療主張在抗炎平喘的基礎上給以抗反流治療,但西藥茶堿、β-受體激動劑、糖皮質激素等藥物控制哮喘發作時均可加劇GERD的惡化。導致臨床效果難盡人意,中醫藥治療胃食管反流伴支氣管哮喘有其獨特優勢,既能加強治療效果,又能避免其副作用,本文即旨在探討降逆止哮湯治療胃食管反流病伴支氣管哮喘的作用。
中醫學認為支氣管哮喘病位主要在肺,胃食管反流病主要在胃。而肺胃密切相關是胃食管反流相關性哮喘發病的關鍵。從解剖上看,肺胃經絡相聯,如《靈樞,經脈》說“肺手太陰之脈,起于中焦,下絡大腸,還循胃口,上隔屬肺”。而胃之大絡,又“貫隔絡肺”。這種經絡上的直接相通為兩臟在生理上的配合、病理上的相互影響,氣血在脈象上的變化等理論在結構上奠定了基礎。而且胃相連的食道也居胸中,與肺系相鄰。從生理上看,肺胃氣機相協:肺胃同主降氣,兩者均有主降的生理特點。而病理上,肺胃之氣同主降的特性在生理狀態下相互協調,病理狀態下義互相影響。正因為肺胃在解剖上、生理上、病理上的密切關系,所以任何邪氣引起胃失通降者都可能影響肺的肅降功能,最終導致本病的發生。結合患者發病時候的特點,及咳喘、燒心、反胃、胸痛等一系列癥狀,本病最基本病機為胃氣上逆,肺失肅降。
本研究運用降逆止哮湯治療胃食管反流相關性哮喘,結果顯示其不僅能有效改善胃腸功能及胃黏膜病理,而且改善肺功能。其方:半夏入胃經,合干姜辛開散結,苦降止逆,黃連黃芩苦降,清降上逆之肺胃熱,旋覆花可開結氣,降痰氣,利氣下行,是理氣降逆要藥,合半夏其和胃降逆作用可改善食管下括約肌壓力,加強食管和胃排空等作用川,二藥用量偏大,作用于肺胃氣逆之病源;竹茹、代赭石助上藥以止反流、降肺胃之氣;烏賊骨含碳酸鈣,收斂止酸,白及高度黏性,消腫生肌,兩藥合用止酸護粘膜,粉劑沖服藥效尤佳;黃芪補脾益肺,有增加機體免疫力的作用[6];當歸可活血、補血、并對變態反應性炎癥有一定抑制作用[7];黨參、甘草、大棗健脾和胃。其方寒溫并用,陰陽并調。現代醫學研究認為,降逆止哮湯可能存在制酸、改善胃腸功能、抗炎、解痙、抗反流,調節免疫等作用機制。從單味藥物研究上看,半夏[8]有效成分具有鎮咳祛痰,鎮吐鎮痛,抗炎抗潰瘍作用,且具有糖皮質激素樣作用,一定程度上減少激素用量;黃芩[9]具有抗氧化,抗細菌、抗病毒、抗真菌作用,還具有調節免疫,抗炎解熱,抗變態反應作用;干姜具有保護胃黏膜、抗潰瘍、鎮靜、抗血小板聚集、降血脂、抗動脈粥樣硬化、抗病原微生物等作用;黃連具有抗潰瘍,抗炎,免疫調節等活性;黨參健胃祛痰,幫助消化,促進乳糜吸收等,諸藥共同作用,明顯優于單純西藥組。參考文獻:[1]徐濤譯臨床鑒別診斷手冊.[M]4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470 - 476.[2]陳灝珠,林果為,實用內科學[M]13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0:1964.[3]陸再英,鐘南山.內科學[M].7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0:69 ,372.[4]柯新橋,支氣管哮喘[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7:293-299[5]許國銘,方裕強.質子泵抑制劑試驗在胃食管返流病中的診斷價值[J].中華消化雜志,2002,22(1):7-10.[6]沈映君.中藥藥理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0:882[7]胡慧娟.當歸對變態反應性炎癥的影響.[J].中藥材.1993,(1):39.[8]王光明,周蓉,半夏的中藥藥理研究進展.[J].中醫藥導撤,2007,13(2):97-99.[9]邸秀梅.黃芩藥理學作用研究進展.[J].內蒙古中醫藥,2007,(4):57-59.
(收稿日期:2014-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