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勇 張蘊慧
關鍵詞:冠心痛心絞痛;氣滯血瘀:肝脾論治中圖分類號:R256. 2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2349(2015)03-0104-02
冠心病心絞痛是由于冠狀動脈供血不足,心肌急劇的、暫時的缺血與缺氧所引起的臨床綜合征[1]。是中老年人常見疾病之一。祖國醫學將其歸屬于“朐痹”、“心痛”范疇。本病多岡精神刺激、情志失調、肝氣郁結或脾胃氣滯而導致心絞痛發作。多數醫家認為本病的基本病機多為本虛標實,虛實相互夾雜,本虛多為心氣虧虛,標實以氣滯血瘀較為多見。冠心病心絞痛病位雖然在心,但其發生發展過程與肝脾兩臟密切相關,所以冠心病心絞痛在治療上應從肝脾人手。本文將從肝脾探討冠心病心絞痛的中醫辨證論治問題。1 冠心病心絞痛病因病機與肝脾的關系1.1 與肝的關系 中醫認為肝主疏泄,有調節和暢達臟腑經絡氣機的作用,以保持臟腑經絡氣血運行和輸布[2];而肝失疏泄,肝郁氣滯則是導致氣血瘀滯的最主要的因素。肝主疏泄,主藏血,以血為體,以氣為用,氣行則血行,則氣血調和.經絡通利,各臟腑功能正常;反之則易郁易滯,氣滯則血瘀,若血行滯澀,瘀阻心脈,則會出現胸脅部悶痛、刺痛、憋氣、短氣等臨床表現。如《臨證指南醫案-郁證》中所載:"情懷失暢,肝脾氣血多郁”。肝心在五行上互為母子關系,二臟以經脈相連,故肝病及心,則會影響肝氣的舒暢和條達,產生各種病理產物,諸如瘀血、痰濁、濕熱等,各種病邪交織,心氣行血不利,心脈痹阻,多發為胸痹心痛。由此可認為,多種病因導致肝之疏泄不及或太過是冠心病 心絞痛發生的主要因素,為“心病從肝治”的療法提供了確切的 理論依據。1.2與脾的關系中醫認為脾主運化,主統血,脾胃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脾胃有病,可累及諸臟,特別是心脾之間關 系較為密切。脾主運化而化生氣血,又主統血,為氣血運行之 先導。李東垣《脾胃論》中指出廣脾胃之氣既傷,而元氣亦不能 充,諸病由生也”。若脾胃功能失調,則會導致氣機不暢,陰陽 失衡,臟腑功能失調,直接或間接地影響冠心病心絞痛的發生 發展。若脾胃化源不足,血不養心必則心脈不利,出現心悸怔 忡,胸痹心痛等證。脾胃失潤,運化失權,則宗氣匱乏,推動無 力,輕則血運不暢,重則“宗氣不下,脈中之血,凝而留之”,心脈 滯澀不通則胸悶,胸痛憋氣。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位居中焦,為氣機升降之樞紐,為運 濕化痰的主要臟器。氣血為正氣之本,氣血以通為要。血氣自和,百病不生;血氣不和,百病生焉。所以,脾胃運化失常貫穿于冠心病的發生和病程演變的全過程[3]。2從肝脾論治冠心病心絞痛2. 1從肝論治肝失疏泄是冠心病心絞痛的主要病機之一。鑒于肝之疏泄不及或疏泄太過而致心脈瘀阻或攣急發為胸痹心痛,遵循“疏其氣血令其條達而致和平”的治則[4],從肝論治, 疏肝理氣,活血化瘀通脈,是治療冠心病的切之有效的方法和途徑。心主血脈,肝主疏泄、主藏血,其在維持心血運行,情緒調節方面起著東要作用。心藏神,肝藏魂,心主神明,肝主謀慮,神魂均賴血養,二者休戚相關;情志不遂或外邪侵襲肝脈則肝 氣郁結,疏泄失職,可見氣滯,氣滯則血瘀,痹阻心脈,心脈不通、不通則痛。臨床上可見胸悶、心痛、心悸、失眠、頭昏、脅肋 不舒等表現。“心病肝治”,從而確立疏肝活血為治療冠心病心絞痛的治 則治法。活血可通行血脈、散瘀化結、行氣止痛。因而,治瘀先 治氣,胸痛徹背,背痛徹胸之胸痹心痛病癥,治療可從肝論治。以氣滯為甚者,選用柴胡疏肝散;以血瘀為甚者,選用丹參飲;氣滯血瘀并重者,可選用兩者合方。2.2從脾論治調理脾胃則是祛痰化濁,暢通經脈,治療脾胃 失調所致胸痹的根本所在。調理脾胃不僅可調理氣血以治本,還可化痰兼治標,比較符合現代人們的體質變化及發病特征。 所以此時冠心病心絞痛宜從脾胃著手,調理脾胃不失為一重要 的防治冠心病的途徑。痰濁內蘊則是導致經脈瘀滯,氣血運行不暢的直接因 素;“脾為生痰之源”,脾胃失調是產生痰濁的最主要原因。脾胃不僅生痰,也可生瘀,痰濁閉阻,氣血運行不暢,經脈瘀滯是產生胸痹的前提條件,痰瘀也是共M構成過心病的病 理基礎。冠心病心絞痛從脾胃論治,其實早在《金匱耍略·胸痹心痛短氣病脈證治》中就有記載:“胸痹心中痞,留氣結在胸,胸滿,脅下逆搶心,枳實薤白桂枝湯主之;人參湯亦主之”原文中“心中痞”的“心”實指胃而言,人參湯即理中湯。枳實薤白桂枝湯宣通心陽、消胃痞,人參湯則溫補脾胃^此外,脾胃氣滯明顯者,可酌選或合用木香調氣散以理氣調中 2. 3從肝脾論治由于肝脾兩臟在生理上的相互促進,在病理上的相互影響。無論是肝病傳脾,還是脾病傳肝,扱后都會 導致肝脾同病。故臨床上肝氣郁結,或中氣火凋所致的心脈阻滯、胸悶脅痛也較為常見。冠心病心絞痛常因情緒因素而誘發,對于情志失調的患者,氣滯于肝或氣滯于脾胃,進而導致心陰陽、氣血及經絡功能的失調,正如《雜病源流犀燭·心病源流》中所載:“七情失調吋 致氣血耗逆,心脈失暢,痹阻不通而發心病”多閃急件發病而就診,表現為邪氣較盛,正氣未衰的實證,即使行爪氕不足之象,也與邪實的存在有關。此時治則上應以攻邪為主,扶正為 次,使其“以通為補”、“邪去正自安”,在治療上無論肝脾一臟病或兩臟皆病,均需注總肝脾同調,或治肝之時,兼調理脾胃之氣。故對于氣機郁滯所導致的心絞痛患者,常用調暢氣機,行血止痛的治療方法,可選用枳殼煮散方。3小結綜上所述,臨床上對辨證的應用,歷代醫家各有千秋,有的以方論證,有的以證求方,有的抑或是執一方面應多法,或者更一法換一方。不論怎樣變換,要萬變不離其宗,抓住、認淸氣病及血的本質和病變規律,掌握冠心病心絞痛病機變化的核心,依照古代醫家和現代臨床治療經驗選擇被證明有效的方劑和中藥的合理應用,隨證變通,從而達到切實行效的治療目的如果不識病機,隨證加減,加來減去,法不是法,方不成方,看起來也在辨證施治,實際上是在盲目地頭痛治頭,腳痛治腳,這樣不會收到好的治療效果。所以臨床上應當善于思考,知常達變,從常知變,從外知內,從疾病的因果關系和疾病的變化比較中,應用較為對證的治法方藥。參考文獻:[1]陳灝珠.實用內科學[M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1471.[2]馬月香,喬明琦,張惠云.論肝主疏泄對人體生理功能的調[J].光明中醫,2007,22(1):11-13.[3]余秋平,李七一.從脾胃論治冠心病8法[J].中醫雜志,2004,45(5) :386 -387.[4]吳煥林,趙益業,鄒旭,等.冠心病的五贓相關論治[J].湖北中醫雜志,2005,27(8):18-20.(收稿日期:2014-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