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建珍
魏復盛
劉建珍
魏復盛

四川簡陽人,1964年于中國科技大學化學系畢業,留校任教。1983年5月調入中國環境監測總站。先后曾任分析研究室主任、監測總站副站長、研究員、總工程師。主要研究方向:環境化學環境污染與健康;環境監測分析技術與方法。他先后承擔了國家一系列的重大科技攻關課題。近十年來他關注環境污染與健康的研究,開展與美國的多項合作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兩項;獲部級科技進步二等獎三項。2010年獲光華工程科技獎。出版專著十余部,發表論文200余篇。
1997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據統計,過去60年里,中國書寫了用世界7%左右的耕地養活全球1/5人口的奇跡。而今天,包括這7%耕地在內的全國土地,正遭受著來越來越多的污染。在“土十條”(《土壤環境保護和污染治理行動計劃》)及“土壤污染防治法”熱議之際,本刊就土壤污染防治相關問題專訪了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環境監測總站研究員魏復盛。他表示,我國土壤污染急需治理,但所需周期長,成本高,絕非一日之功。
中華環境:2014年4月,環保部和國土資源部聯合發布《全國土壤污染狀況調查公報》。報告指出,全國土壤總的超標率為16.1%,這是一個什么概念?
魏復盛:公報的調查點位覆蓋全部耕地,部分林地、草地、未利用地和建設用地,實際調查面積約630萬平方公里。調查采用統一的方法、標準,基本掌握了全國土壤環境質量的總體狀況。
16.1%的點位超標,表示有可能是一個項目超標,譬如重金屬超標,一種或多種重金屬超標,也有可能是有機污染物超標,如六六六、DDT等,但不管怎樣,只要這個點位有一個以上項目超標,就計為一個超標點位。
其中,耕地超標點位是19.4%,高于全國其他土地類型。但細分起來,耕地分為無污染、輕微污染、輕度污染、中度污染和重度污染五個等級,其中輕微污染的比例比較大,真正受到中度或者重度污染的,環保部調查結果占2.6%,國土資源部調查,占總點位的3.0%,兩個部門的調查結果基本一致。總體來看,中度和重度污染的比例比較小。另外根據國土資源部的調查顯示,我國適用于農業耕種的土壤有87.9%,有環境生態風險的土壤大約占12.1%。這個結果表明,我們有85%以上的土壤是適合耕作的。
但還是有百分之十幾的土壤存在問題,特別是,有3%的土壤污染嚴重,屬中度或重度污染,問題不容忽視。從地區分布來看,集中在中南部的湖南、湖北、江西、廣東、廣西,西南的云貴川等地。這些地區一是因為污染嚴重,另外也與其本身有色金屬、土壤背景值(未受人類污染影響的自然環境中化學元素和化合物的含量)比較高有關。有些地區的土壤背景值上限本身就超過了土壤環境的標準。
另外,我國局地污染比較突出。超標不止2%、3%,甚至高達百分之幾十的超標。根據《全國土壤污染狀況調查公報》,有八大類地區土壤污染嚴重。分別是重污染企業用地、工業廢棄地、工業園區、固體廢物集中處理處置場地、采油區、采礦區、污水灌溉區和干線公路兩側。這八大類土壤,尤其要重視,特別是在城市中,許多地方土地污染超標嚴重,是高風險土壤,但因其位于黃金寶地,成為商業、住宅、公共設施的開發用地。不加以修復就使用,會有很大的健康風險。
中華環境:這類污染土地的二次利用都存在危害人體健康的風險。
魏復盛:對。土壤是大氣、水、固廢、化學品等污染物的歸宿地,又是其他環境介質的二次污染源,它會污染水、大氣、食用農產品等,影響人體健康。人類的吃穿用,穿和用有一部分是化學合成品,但吃不行,沒有干凈的土壤,就嚴重威脅人類生存生活。況且我們人均耕地占有量十分有限。土壤污染后,還要“帶病堅持工作”,通過農業措施改進來生產合格的糧菜,這些土地不能被丟棄,也不能徹底停下來接受修復。土壤是我們生存的根基,根基要牢。
中華環境:牢固根基,除了要保護好未污染的土地,還要修復污染的土地。目前污染土地,都是誰在修復呢?
魏復盛:分幾種情況。一種是這塊地價值很高,可以通過市場機制,開發商和賣地方共同來處置,解決風險,清除風險。
還有一種,關乎民生的 ,譬如,廢棄的礦山,堆積了很多尾礦砂、污染物,雨一淋洗,沖進江里,污染江水,威脅下游人飲水、生產生活的安全,這時礦都廢棄了,找不到責任人。怎么辦?只能國家出資來解決。
另外,輕微污染的耕地,這些污染地生產的糧食可能超標也可能不超標,這與耕作方式有關。如何保證這些輕微污染、輕度污染的土地生產出安全的糧食?這就需要監測并采取一些農業措施。比如南方有些地區,通過撒石灰來提高土壤pH值,降低重金屬的生物有效性,降低毒害,或者增施有機肥或固定劑等來解決生產安全問題,這也需要國家投資補貼,幫助農民進行土壤修復。
還有一種,中度、重度污染土壤生產的糧食不能吃,這就需要進行產業結構調整。比如將水田改成旱地,將水稻改種為不易超標的玉米、小麥,還可以發展其他經濟作物。
中華環境:總體來說,土壤修復最大的投資者還是政府?
魏復盛:對,政府還是主力。
中華環境:修復土壤得先找到污染源,進行源頭控制,土壤監測就顯得特別重要。環保部、國土部、農業部三部委都對土壤進行過調查,有人提出將土壤普查集中到一個部門,這樣是否合適、可行?
魏復盛:在土壤監測上,建議各個部門分工負責。農業部門主要負責農田監測,環保部門主要管污染源,評價土壤環境治理狀況,判斷污染趨勢,布設一般的有代表性的點位。另外,對高風險的土壤進行監測和重點監管。這些,農業部門是不管的,環保部應該管。國土資源部對地球化學元素的分布和變化趨勢做的很細,同時也做了重金屬監測。
土壤監測的方法、標準、技術規范我認為應該大同小異,但監測目的不同,選點、布點的原則不一樣。國土部可能側重于幾平方公里一個點,一步步在做,一年年分步做。環保部要做全面的調查,可能沒那么細,先考慮哪有污染源,要選有代表性的點位。
各部委的工作有重合也不可避免,國務院也在努力推進這個事情,標準要統一,技術規范要統一,數據要統一共享、統一公布,各部門會商總結。中國環境狀況公報就采用這種合作機制,將來土壤也應建立這種機制,每年對土壤和糧食作物的監測報告評價、匯總、公布。這樣一年年累積,全國土壤污染和糧食污染情況就會一清二楚。這需要由一個部門牽頭,國務院進行分要由一個部門牽頭,國務院進行分工,牽頭單位和參加單位要積極協作,數據共享。
中華環境:環保部表示,將在第一次全國土壤污染狀況調查的基礎上,組織開展土壤污染狀況詳查工作。但1995年頒布的《土壤環境質量標準》被指不夠與時俱進。詳查,應如何布點推進?
魏復盛:標準是一個問題,不過新標準正在修訂,今年已經出臺征求意見稿。標準做起來難度很大,要包括所有的情況,是比較難的。新標準應該會增加新的影響因素,方法、技術會比以前更先進,分級也會更詳細。
環保部要做土壤監測,怎么布點?我認為應進行多層次的考慮。一是所選點位應反映全部土壤污染成分空間變化趨勢,比如北方、大西部布點可能少一些。南方重點污染省市,背景值比較高,污染嚴重,布點會多一些,密一些。布點稀會有偏差,不能代表這一區域。要注意布點的規律,哪些地方是重點,哪些地方不是,哪些土壤質量好,哪些質量差。二是時間變化趨勢。比如,多年在此點位做監測,可以看到在時間這個尺度上的污染變化趨勢,污染在減輕還是在加重,時間變化趨勢還可以檢查我們的保護政策和技術是否有效。
時間、空間的變化,可以發現全國的整體狀況。這為我們決策及環境治理政策制定提供一些評判的依據。這是一般的布點和監測。
另外,從環保的角度來看,我們要保證生態環境質量安全,老百姓健康安全,對那些容易出問題、出事故的地方應加強監測。比如我們剛剛提到的八大類土壤,這屬于重點控制土壤。政府如果掌握了這些區域的數據,就可以采取有效的監測預警措施,防止事故發生,也有利于依法追究責任。
中華環境:北京市環保局日前表示將布設一批土壤監測國控點位,這些監測點位包含基礎點位、特定點位和背景點位三大類,監測的土壤類型包括水源地、污染場地、耕地等。您是否認同這種分類?國控點位選取應遵循什么原則?
魏復盛:現在選點已有一些原則。北京市考慮到了一些問題,這是可以的,但全國還不太一樣。北京的情況相對比較單純,全國的類型更多,更復雜一些。但這種思路是可以的,以后隨著改革深入,還會進行調整。比如國控點以后怎么分,地方管還是環保部管等諸多問題。
全國布點已經在做,中國環境監測總站有個初步的原則,現在讓各個地方上報方案,然后一起研究,最終確定全國的。原則有了,但要落到實處還需要一個過程。
中華環境:土壤監測及治理是不是任重道遠?
魏復盛:應該說前邊有二三十年的發展,現在條件還是成熟的。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沈躍躍在親自抓土壤污染防治立法,目標是在本屆常委會(截止到2017年)通過土壤污染防治立法。明年年初可能頒布“土十條”,土壤治理已經納入議程,大家都很關注土壤問題,相關部門也感受到了壓力。
目前全國在各地做試點,比如,長株潭地區。長株潭地區污染比較重,湘江流域有幾十年、上百年的污染歷史,河里底泥和農田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現在國務院的農業部和財政部在此做實驗,花大力氣進行治理,去年投了11.5個億,今年投了15.5個億,試點工作全面展開。
中華環境:“土十條”如果出臺,能否大幅推進土壤修復產業?
魏復盛:應該會有所推進,不過也不會那么快。土壤修復不是短時就能見效,有的可能需要較長的時間。
另外,治理水和氣方面,我們有二、三十年的治理經驗,技術儲備比較多,但在土壤修復上,我們技術儲備比較少,缺乏專業性,很多人抱著賺錢的心態進來。實際上你有沒有核心設備、核心技術,這都需要研究。現在一聽土壤修復,幾個人就成立個公司,在那修復,沒有多少研究,現在真正能夠稱得上土壤修復公司,做出典型案例,有成績的公司還不多,而且現在市場比較混亂,我們的標準和市場的有序化還是比較缺乏,急需規范化。
土壤修復難度也比較大。一方水就是一噸,一方土就不止一噸了,治理難度比水、氣大,成本高,時間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