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策劃

持續不斷的綜合治理,使陜南的山更青、水更綠。

不少水保工程成為當地的景觀

保護水源成為陜南群眾的自覺行動
策劃語:
2014年底,隨著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正式通水,奔涌的江水一路滋潤河南、河北、天津、北京,沿線四省1.6億人從中受益。
我省位于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起始端,是南水北調核心水源區,70%的“南水”源自陜南。為了南水北調,陜南3市28個縣(區)以及沿漢江丹江流域的90多個鄉鎮的干部群眾,為南水北調讓路,放棄工業、關停企業、鐵腕治污、移民搬遷,為之付出了巨大犧牲,做出了巨大貢獻。
可以說,陜西既是北調之水的“源頭”,也是南水北調的“大后方”,更是成功調水的“幕后英雄”。
然而,陜西在南水北調上的“得失”并不對等,陜西的地位與貢獻在外界被低估。即便如此,全省干部群眾仍以高度的政治覺悟、大局意識和犧牲精神,探尋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雙贏路徑,并實施最嚴格的措施保水護水,當好優良水質的堅固屏障。
確保一江清水“永續向北”,是陜西的“永續使命”。1月中旬,《當代陜西》記者從漢江源頭出發,踏訪漢江沿線,穿行丹江兩岸,近距離目睹漢江丹江的清澈,感嘆3市群眾的付出。我們還專程拜訪了李佩成、張寶通、李永寧等3位全國知名專家,就水源保護的可持續發展路徑、水與經濟等問題展開深入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