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曾 彪
貧困戶尤成雙的“小算盤”
文/曾 彪

驅車從紫陽縣城出發,往東南50公里,就到了洄水鎮聯溝村,該村是全縣71個精準扶貧村之一。
三組村民尤成雙正在挖地。盡管遭受久晴久雨的旱澇災害,但他挖回的魔芋還是堆滿了整間屋。
以前,尤成雙的魔芋種植是小打小鬧,自己邊挖邊留種栽種,一畝地能掙4000來元,比起種植土豆、玉米等農作物,可觀的收入讓他嘗到了甜頭。但要擴大種植面積,每畝高達2000余元的初始成本,讓家境貧困的他望而卻步。
2014年初,國家提出“精準扶貧”戰略后,紫陽縣扶貧工作更是量體裁衣、精準到戶,發展短平快增收項目,魔芋產業是其中之一。在洄水鎮聯溝村,采取“基地+合作社+公司+農戶”的模式,成立了佳興富硒魔芋產業專業合作社。通過政府引導,年初由公司墊付種芋資金,與種植戶按每斤不低于2元的價格簽訂收購合同,讓農戶吃上“定心丸”。
消息一出,尤成雙第一個報名加入合作社,2014年種植了10畝魔芋。三、四、八高山村組48戶發展魔芋238畝,其中貧困戶41戶。
佳興魔芋產業專業合作社派了一名技術員和扶貧工作隊駐村指導,村民們很快掌握了規范種植、病蟲防治、階段施肥等技術要領。雖比種土豆、玉米輕松,但一下子種植10畝魔芋,對于年過花甲的老尤來說,還是有點力不從心,他把在外打工的大兒子叫回來,準備再發展10畝,父子倆成了魔芋種植大戶。
尤成雙樂呵呵地算了一筆賬:“以前種植玉米等其他農作物,每畝收入大不了400多元,現在種成魔芋,每畝按3000斤算的話,1畝地毛收入就有6000元,只要照著技術員講的操作,管好了,就等著年底數錢了。”
中午收工,尤成雙準備回家吃飯。他家離公路還有一段距離,居住的是上世紀90年代初修建的土坯房,一眼望去,旁邊還有好幾戶一樣的房屋。“這些土坯房信息摸底早已結束,已經列入了今年的搬遷計劃,縣里給予搬遷補助。”駐村工作隊隊長鄧興翠說。尤成雙則盤算“今年風調雨順的話,魔芋能賣7萬元左右,加上政府補助,年底就可以搬進新房了。”
像尤成雙一樣,2014年紫陽縣在精準扶貧施策過程中,受益農戶達4000余戶,截至12月底,該縣累計投入扶貧建設資金近1億元,組織實施了移民搬遷、產業、教育、基礎設施、旅游和文化、衛生和計劃生育六大扶貧工程,實現穩定脫貧1.5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