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成剛
隨著互聯網金融的不斷發展,資金安全、個人信息泄露等風險也日益暴露,類似問題一般涉及面廣,可能對金融市場和經濟環境造成較大沖擊,因此互聯網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工作亟待加強。
一、互聯網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工作現狀
互聯網金融消費者呈現“無國界”和“不確定性”,互聯網金融產品規則隨意改變、交易缺少憑證,使得互聯網金融消費權益保護工作存在“五難”。
一是隱私保護難。由于我國還未制訂專門的《隱私保護法>,存在法律真空,對互聯網隱私保護的立法不同步。
二是安全保障難。對于互聯網金融來講,目前沒有明確規定要求其必須進行信息披露,信息披露不充分,存在明顯的信息不對稱現象,加之互聯網金融的專業性和復雜性,金融消費者很難把握其交易的風險,容易造成資金安全風險。
三是爭議處理難。由于互聯網交易中,買方和賣方通過“B2B”的交易方式,付款、合同履行都不在同一地區,甚至不在同一國家,由于地理的間隔遠出現糾紛容易造成維權費用高、效率低的現狀。
四是監督管理難。缺乏專門的管理機構和行業規范,容易成為不法分子集資、洗錢的溫床。
五是立法規范難。目前我國還沒有針對互聯網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的法律制度,因此互聯網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缺乏法律依據。
二、經驗及啟示
歐洲發達國家的民眾的金融知識和金融素質相對較高,他們對金融消費者保護給予了高度重視,形成了強制性和自律機制相結合的保護體系,這對我國互聯網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工作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一是借鑒英國金融申訴專員服務制度(FOS),推動完善互聯網金融消費權益保護法律制度框架,暢通互聯網金融消費者投訴受理渠道,完善投訴處理機制。FOS是國外金融ADR制度的一個較為典型的范本,FOS作為一種替代性糾紛解決機制,其制度著眼點是迅速、低成本、非正式的方式解決糾紛的目標,體現了對金融消費者的傾斜保護,以實現實質公平,具有較強的彈性和靈活性。目前,我國的金融消費權益保護法律體系不健全,缺少上位法,更沒有專門針對互聯網金融業務的相關法律內容,在鼓勵互聯網金融發展的同時,應盡快出臺針對互聯網金融消費權益保護的法律制度,為互聯網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提供法律支撐。同時借鑒英國FOS制度建立迅速、低成本、非正式的第三方投訴渠道,暢通投訴渠道,健全投訴處理機制,使互聯網金融消費者能夠投訴有門,監管部門也能結合投訴開展相應的監督檢查。
二是借鑒消費者金融教育局(CFEB)經驗,加強互聯網金融消費者教育,提高互聯網金融消費者自我保護能力。借鑒英美等國成立專門的金融消費權益保護宣傳機構,通過消費者需求調查等方式鎖定消費者教育的目標群體。積極整合政府部門、監管部門、行業協會、金融機構、企業和學校等多方力量。加強與媒體的溝通合作,充分利用報刊、廣播、電視、網絡等各種媒體資源,開展全方位、多角度的金融消費者教育活動,積極探索多樣化的教育模式,切實提高互聯網金融消費者的風險意識和自我保護能力。同時,應嚴格審查互聯網金融參與者身份的真實性、交易的真實性,防止不法分子利用互聯網開展非法集資、洗錢、詐騙等犯罪活動,并加大打擊力度,切實保護消費者互聯網金融權益。
三是完善互聯網金融監管體系,建立消費者保護協調合作機制。互聯網金融作為新興的金融模式,現有的金融監管體系尚無法完全覆蓋,存在一定的監管缺位,同時,因互聯網金融具有明顯的跨行業、跨市場的交叉性特征,所以應建立跨部門監管體系,建立包括“一行三會”、工商、通信、司法等相關部門在內的聯席會議制度,并對互聯網金融機構實行綜合監管。